Fusion Fund 張璐:矽谷風投沒有「錢荒」?!

Robinly發表於2018-12-10

Robin.ly 是一個全新的影片內容平臺,旨在為廣大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提高對商業、創業、投資和領導力的理解。本期是Robin.ly創始人Alex Ren採訪Fusion Fund 創始人,矽谷知名投資人張璐

以下為採訪實錄摘要:

Alex: 大家好,我是Alex Ren,是Robin.ly和TalentSeer的創始人。今天是我們Robin.ly Entrpreneurship Talk的第一期,特別榮幸邀請到矽谷知名投資人同時也是Fusion Fund創始人的張璐來給大家分享關於創業,關於AI,關於移動網際網路等方面的見解。稍微介紹一下Robin.ly,它是一個新的影片內容平臺,我們的目的是提高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對於領導力,創業,AI這些方面的認識。透過邀請知名投資人,創業者,以及AI科學家,請他們分享對於這些話題的理解,從而達到提升大家在這些方面認識的目的。介紹一下張璐:她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持有這個領域的好幾項專利。畢業之後,張璐做了一家醫療器械的公司,在2012年被成功收購,隨後在2015年創立了Fusion Fund,是一個主要focus矽谷中早期投資的基金。張璐在投資領域非常活躍獲得了很多榮譽。她獲選福布斯2017年“30 Under 30”精英榜單中,也是當選VC行業主題人物中的第一個華人。同時入選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青年領袖”以及矽谷商業週刊2018年的影響力女性。歡迎張璐!

張璐:謝謝Alex!

Alex: 你當初從本科到碩士在Stanford一直選擇材料工程專業,為什麼選擇這個領域呢?

張璐:最早選擇的時候有高考的不確定性,但經過大學四年的探索後發現,雖然材料專業聽起來是一個很基礎的學科,但實際上它很多應用方面的創新和工業界結合得非常緊密。尤其在我來了矽谷之後,在史丹佛做科研的時候,我們做的奈米薄膜材料驅動的應用,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從電池應用,感測器應用再到醫療和工業界的應用。這些讓我看到這個領域不僅可以做很好的科研,而且可以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商業。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點,也是堅持這個專業方向的原因。

Alex: 所以你很快就創立了做醫療器械的公司,生產針對糖尿病人的產品?

張璐:對,II型糖尿病的早期檢測。產品基於一個生物感測器,是奈米薄膜材料驅動的一個生物感測器的應用。

Alex: 能否具體介紹做公司的初衷,以及最後被收購的原因?

張璐:當時是一段挺艱辛的過程,也有一些機緣巧合。從國內本科畢業到美國求學,並沒有特別成熟的一個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因為當時國內還沒有創新創業的風潮。但是整個矽谷大的生態環境非常鼓勵技術創新,史丹佛又有非常完備的生態系統去支援學生學者進行技術創新,我也受到了影響。當時所在的工學院——當時我的導師同時也是工學院的院長,Professor James Plummer,本身就是工業界經驗很豐富的行業領袖,在學術界又很受人尊敬。所以我也參與了工學院的一個Technology Venture Formation的專案,現在這個專案已經成為了一個正式的department。當時很多優秀的企業都是由這個專案進行支援,以矽谷最頂尖的創業者及商業界領袖作為導師,幫助學生快速成長。我個人得益於這個專案,可以快速地把我的科研技術/專利,轉化成了一個商業產品。當時公司發展得也不錯。當時給我做導師的投資人建議我,應該自己做一個全新的公司,所以我就把這個公司做了起來。做了幾年之後,開始跟工業界有很多的交流。醫療行業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行業,要和保險公司打交道,和大的醫療器械公司打交道,這個過程中我學習到了很多經驗,當然也走過彎路。整體而言,在創新領域美國80%以上的公司都是收/併購退出。醫療領域更是主流的一個退出方式。因此在我做了A端之後,獲得了這樣的機會,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可以讓我的技術產品在更大的平臺上去現實它的優越性的機會,所以就進行了這樣的商業退出。

Alex: 初次創業就成功的經歷難能可貴。後來為什麼選擇去風投呢?

張璐: 創業經歷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雖然技術背景我一直都有,但創業經歷讓我看到怎樣去做技術的商業化——其實現在在矽谷,甚至在其他很多創新圈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科研機構或學校有很多非常好的技術創新,但是卻很難和商業創新結合起來,中間有一個鴻溝。怎麼樣去填補這個鴻溝?我最早的背景也是科研人員,由一個科研人員轉成一個商業運作者的過程中,我的思維轉換很大。舉一個例子,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教授,一個科研人員,最重要的是覺得我要把技術做到最好,然後也會有一個by default的想法:是不是一個最好的技術在市場上就一定會成功。但是真正開始做公司就會發現,技術最好還不夠,我們要做到更好,更快,更便宜,也就是技術的應用成本和轉化成本很重要,和現有的生態結合很重要。同時最好的技術不一定總能贏得市場,所以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去更好地對技術產品進行進一步最佳化。我覺得這是個非常難得的一個經驗,同時也是我自己經歷上的一個轉型。

Fusion Fund 張璐:矽谷風投沒有「錢荒」?!

張璐談首次創業經歷

現在做投資的時候,在面對一些有純粹技術背景的創始人時,我能夠理解他的困惑和他需要的幫助,怎麼樣可以幫他快速地把優秀的技術和應用結合起來。另外一個方面,我透過這個過程瞭解了整個創新/創業企業的一個全過程的生命週期。作為一個投資人,我理解startup的生命週期非常重要,我跟創業者溝通時就不會有錯誤的期待。即使投了非常優質的企業,每輪募資都超募,我也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它會經歷很多困難而且這是正常的。這些都是這個過程中我收穫的珍貴經驗,無論做投資還是運營公司都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經驗。

Alex: 作為一位創業成功的華人技術專家做風投時,面臨的競爭很多是美國本土的紮根多年的VC,擁有強大的人脈網路。您是怎麼把第二次創業的Fusion Fund堅持下來且做得風生水起的,在這個創業裡面有些什麼learning

張璐:您講的很對,我並沒有覺得只是做一個VC公司,我把這個看作我的二次創業。上一個公司是因為併購退出的,我希望第二個公司能夠有更好的長期發展。本身作為一個華人或者說非白人,在當地發展勢必有優勢和劣勢。但我覺得矽谷的好處是,它和美國其他的城市都不一樣,是一個非常diverse的環境;而且矽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大家尊重強者,尊重不同,甚至可以說大家更看好強者,更看好不同。其實從我的角度看,就是要證明我自己或者說我們的基金是這個行業的強者,同時還要證明我們有非常大的不同點。很多時候去比較一個“更”字很難去平衡。但不同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標準,也是我們獨特的優點。

剛開始做基金的契機是因為我當時在一個十幾億美金的基金做投資合夥人,看到市面上大量的資本投的都不是技術驅動的創新。當時我個人的感受,其實大部分的資本在投資商業模式創新,但矽谷這麼多年的創新都是一個螺旋週期變化,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線性變化。都是先接觸技術創新,然後技術應用創新,最後商業模式創新。前兩個階段就像做蛋糕一樣,蛋糕坯/蛋糕做好了——這是一個新的市場,新的機會。而商業模式創新是重新切蛋糕,本來有5個玩家,現在一個新的玩家進來切成了12個玩家,但它並沒有創造一個新的蛋糕。所以商業模式創新到了一定階段會出現瓶頸期,出現瓶頸期之後勢必要不得已推動下一代的基礎技術應用的創新。2015年我開始做自己的基金之後,我不想去投這些大家都覺得已經很火熱或者過飽和的行業,我想去投下一個未來。

Fusion Fund 張璐:矽谷風投沒有「錢荒」?!

張璐講述市場大環境

其次,不僅要有不同點,還要在整體上讓別人看做是一個強者。2016年把整個團隊搭起來後,包括矽谷頂尖的企業家,投資人和美國工程院院士,所以從學術界,從工業界,從投資界都有最優質的人加入;同時我建了內部資料庫,自動化地進行資料分析,Technology powered的VC。另外,本身加入團隊的之前都是成功的創業者,要發揮我們的優勢去建立一個比較強的專案源網路。我覺得這也是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建立品牌聲譽,您剛才提到的我們獲得的一些獎勵——一方面是對我們基金的認可,一方面也提升了我們在整個圈子裡面的知名度,使得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更加願意跟我們合作。

另外是結合現在的大環境,我挺想提出來的一點是現在大家可能會擔心單邊主義,中美貿易戰,俄羅斯和美國資訊戰。但我個人還是相信全球化的視角,包括我本身是一個各方面的少數派,少數族裔,科技圈女性,年紀等有些人會覺得這會不會是一個發展的劣勢,我覺得不一定全是,也有優勢的部分—我有一個不同的視角。所以我在美國積累了很多的經驗, 瞭解美國和矽谷的生態。但同時,我也瞭解亞洲,瞭解中國生態。我認為現在的創業者和十年前很不同,就是要開啟mind set,要擴充思維要。不能把自己侷限成做一個矽谷的公司或者美國的公司。我們下一代的偉大公司一定是一個全球化的企業。

Alex: 您剛才提到很重要的一點是比較關注技術創新的企業。你們對四個領域的技術比較關注,可否介紹一下大概是哪四個領域?

張璐: 主要專注四個領域——第一是智慧工業,就是工業自動化相關。第二個是網路技術,像網路安全,雲安全,還有就是edge computing/邊緣計算這樣的網路加速技術,包括企業級相關的應用軟體。第三是人工智慧,但只投人工智慧的toB產業應用,不太碰to C的應用。最後是醫療,尤其是二類醫療器械,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還有mental disease/腦部疾病的早期篩查,也做一點治療方面的器械。當然今年還有一個大的趨勢就是AI in Health Care,也就是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因為在這兩個領域多年佈局,所以今年已經投了很多不錯的專案。

Alex: 面對很多技術驅動的創業公司,您選擇的邏輯是什麼? 創始人身上什麼樣的特質,是您比較看重且願意投資的

張璐:真的評估一個公司或者創始人,我們有非常詳細的過程,不會因為幾個原因就去下這個決策。但整體上投技術創新的話,我們更偏向投技術應用。除了技術好,還要看到明確的應用場景。我們會很早開始跟創業者進行溝通,會希望在看到一些市場驗證的時候,再去做資本投資。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非常自信可以對技術、團隊、市場進行判斷。

我們會幫助創業者做這方面的市場驗證,比如說這個企業的產品覺得微軟可能會用,就會跟在微軟合作的同事溝通,如果他們覺得很感興趣,想用它的產品,就是一個很好的市場驗證。我經常跟一些創業者講,你要做something people need,not people like。如果這個產品技術沒有人需要,只是別人喜歡,不會產生商業價值。當然我們在矽谷經常講改變世界的同時變得富有,但最重要的是改變世界。

Alex: 所以您的意思是要先找到一個剛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張璐:我覺得兩邊走都可以。也很難說讓一些技術創新者一開始就有剛需,有些人是找到剛需之後反向看有沒有技術能夠滿足;有些人是有技術之後用技術去尋找剛需。現在更重要的一點是怎樣推進工業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是一個大的趨勢。但是這兩個技術之前都有,為什麼今年才開始有這樣的一個應用趨勢,就是因為之前這兩個領域的人,彼此之間沒有太多溝通。醫療領域長期存在資料過量的問題,資源不平衡。將人工智慧與其匹配以後就會發現,資料過量其實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是非常好的基礎;同時人工智應用可以快速展現人工智慧的優越性,提升效能,解決資源不平衡。所以是一個雙贏的場面。

Alex: 其實同時也是促進一些企業做技術的更新換代?剛才您講了一個技術的應用,那在投資策略方面的話,比如說您看到某個技術可以eventually應用到某個領域,您在選擇公司的時候還要看哪些方面?

張璐:應用場景當然很重要,真要列一個表會很長。首先針對的市場要足夠大,而且是addressable market,就是它可以做到的市場。同時需要是一個在增長的市場,而不是一個在消亡的市場。另外就是商業模式,一個很好的技術,是不是同時有一個sustainable的商業模式,而且最好有一個recurrent revenue,就是能持續性變現的一個很好的,創造盈利的商業模式的技術應用。同時——我們都鼓勵創業者剛開始做技術應用要從一個點先切入,你不可能一開始什麼都做。另外就是競爭的版圖如何——我們當然不希望投資一個行業已經太多人在做,但同時也不希望投資一個行業,一個競爭對手都沒有,那就證明時機有點太早了。

隨後我們還要看創始人的背景,當然有些時候我們也會遇到創始人——我們比較喜歡投有些工業界經驗的創始人,他/她至少要了解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比如在谷歌或Facebook做過之後,知道產品從最早的一個idea到最後的成形,上線,迭代。在學校象牙塔裡面的培訓和在工業界裡面完全不同,所以我們更喜歡工業界出來的創始人。但除了這些工業界經驗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工業界的經驗和他/她要做的這個事情的相關性。這樣的話才會更好的幫助他/她把以前工業界經驗裡面的人,資源還有一些知識應用到現在的創新中。

Alex: 到現在為止投了多少個專案?

張璐:現在有51個。現在第二期之後大概在一億美金左右的規模。

Alex: 現在這些專案裡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怎麼看到一些專案,怎麼評估,專案的進展等等。

張璐: 一個例子是一個做單細胞癌症檢測的醫療器械公司Mission Bio,我們也是他們的第一個投資人。投它是在2015年,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人投醫療器械。所以當時我們投資的時候,他們有非常優質的技術,優質的團隊,但融資並不容易。我們當時看到的機會是它針對的不僅是一個非常大的崛起市場--用微流控技術進行單細胞癌症檢測--而且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們也是因為在這個行業生根所以知道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同時它針對的市場是小細胞癌的早篩——小細胞癌就包括像肺癌,還有白血病。早期篩查出來之後的治癒率或者康復率非常高。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有硬體——大的醫療器械的部分,還有軟體層面的產品,用深度學習去進行個性化的資料分析,提供個性化的診斷結果和個性化的治療結果。那時候我們並沒有叫它AI Health Care,覺得它就是一個把資料分析技術和傳統醫療器械結合的非常好的例子。到現在它的A輪,B輪,每一輪都超募200%左右,發展得非常的快速。前一段回頭想想,作為第一個投資人跟創始人都覺得很感慨。

Alex: 還有什麼專案嗎?

張璐:還有另外一個專案是Stratifyd,創始人是一個華人。很年輕的一個華裔科學家,辭職之後開始做一個大資料分析的公司,給企業提供人工智慧的解決方案。當時我也是他的第一個投資人,在2015年底2016年初的時候投資的。當時我非常看重的一點是,他當時在學校就是負責整個商業視覺化中心,所以積累了很多技術和商業結合的經驗。所以當時一些合作過的企業,比如美國銀行,微軟,還有其他一些500強公司,會發現這個產品非常好用,很容易integrate,和現有系統整合的成本很低。所以他在過去幾年成長得非常快,最近也是超募完成了B輪。像微軟,他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拿到了訂單,這在企業級銷售是非常驚人的一件事情,包括他也拿到了美國的一些最大的武器供應商,還有各個行業領軍企業的訂單,所以公司現在每年的增長速度也很快。這也印證了我剛才提到的——他雖然是經歷了一種轉型,但是他調整了他的思維邏輯,要去從應用的角度進行產品的開發創新。那舉的這兩個例子都是大家現實生活中會想到的具體的商業應用,我也提到了我們很看重商業應用的場景。同時我們投的80-90%都是這樣的企業,每年的收入增長很快,一年幾百萬幾千萬的數量級。但同時我們也會投10%的moonshot企業,他們做的是是非常大的disruptive的創新,下一代的資訊採集技術。比如說最近剛結束保密期的公司Mojo Vision,做的就是很前沿的invisible computing

Alex: 這家公司好像融了26million

張璐:他們在保密階段就已經融了超過5000萬美金,還有更多的資本進來。像這個公司就是一個下一代資訊載體技術公司。像這樣的企業是很難得的。我們和NEA一起是他們最早的一批投資人。像今年我們還佈局了很多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應用的企業,尤其是在計算機視覺方面的應用。前一段投了一家公司Subtle Medical,我個人很喜歡,做的是深度學習在醫療影像上面的應用,是我們和Bessemer,Data Collective還有Jim Breyer一塊兒投資的公司。這也是人工智慧和醫療領域的一個很好的結合。我們也投了今年剛被收購退出的一家公司,是提供機器人在supply chain/供應鏈方面的一個自動化解決方案,也是人工智慧的應用。

Alex: 從投資來講另外一方面的評判就是錯過了什麼。這三年以來你覺得在這方面有什麼經驗教訓嗎?我們叫Anti-portfolio——有沒有什麼專案你覺得不錯但是miss了?

Fusion Fund 張璐:矽谷風投沒有「錢荒」?!

Alex Ren 採訪張璐

張璐:一定會有miss的。我們還開玩笑說,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是做得不錯的投資人了,就是發現你也有錯過一些好專案的時候;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是做得很好的投資人了,就是你發現想投資的專案有一半可能投不進去,因為大家都在搶這個專案。今年我們就發現,我們想投資的專案不是我想要多少份額都能拿到,因為都是非常搶手的一些專案。一方面我們非常明確專注的領域,不是什麼領域都投,像社交,遊戲,Ocho(短影片應用),網紅等,我們不碰,所以不存在錯過的問題。剛開始就有自己專注的領域,所以我們在內部從一開始就讓團隊搭了一個資料庫,我們所有見過的公司,幾千家企業的資訊都在裡邊。最近還想透過把它自動化來建立一個自動的系統,會發現哪個專案越發展越好。我們當時錯過的話,可以有一個推送看看要不要去跟進一下。但如果真的錯過了,我覺得也要清醒認識到這一點,希望把自己錯過的資訊都收集到,這樣就可以把它建造成一個自我監控的系統。人都會犯錯誤,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及時修正,可以根據這些資訊進行自我調整。

Alex: 今年開始,中國投資界有個所謂錢荒的問題。背後有很多因素,比如說銀行去槓桿,宏觀經濟整體也在變化。您覺得這對矽谷的市場有什麼影響?第二個問題是,最近不管是股市,還是國際上對於經濟和貿易前景都有很多擔憂,尤其是貿易戰,這樣的情況對矽谷的風投界有什麼影響?比如有沒有看到portfolio裡面公司融資或者估值發生變化?

張璐:第一個問題,可能國內現在在經歷一個錢荒,但在矽谷並沒有遇到。其實我們今年還在抱怨VC行業的錢太多了,比較頂尖的基金超募,然後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以前我們說5億美金,10億美金就是很大的基金了,但現在都是30億,50億,80億美金的規模。所以反倒覺得矽谷的錢太多,但同時馬太效應比較明顯。這和2015年的情況不同,2015年有很多國際資本湧到矽谷,說句玩笑話,什麼破專案都能融到錢。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優質的專案會融很多錢,所以我們今年一直在抱怨說估值偏高,不好的專案融資會相對困難。所以這是大體的一個趨勢。

我認為這個趨勢背後的原因可能也和VC本身背後LP錢的來源構成相關。國內像你提到的,很多上市公司企業的錢或者銀行的錢在裡面,去槓桿之後這部分錢是股權質押換來的,就會勢必退離市場。再加上本身一直以來不是傳統,沒有形成一個機構化的VC投資習慣,可能覺得這個VC不好,就湧去別的地方。但在美國我們很多都是機構投資方投資的基金,機構投資方每年固定有10%,20%要去投資VC,不會因為市場的變化今年就變成零,雖然可能會從20%減到10%,但還是會投。基金今年在矽谷出現了馬太效應,並不是說都好融。我們聽到有些機構以為會比較快地募資結束,但也花了很長時間,同時也有少部分優質的基金會很快超募。

Alex: 還有一個問題,最近在中國有個討論比較火,就是36氪有一篇文章,叫《2018,創業黃金時代結束的一年》講述了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從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可以講是黃金十年。有很多移動網際網路去做出行,服務等等,最後都變成了獨角獸。現在開始遇到問題,很多公司融不到錢了。相對而言,矽谷的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或者現在正在熱的AI創業,目前處在一個什麼階段?

張璐:國內現在AI這一波有限的獨角獸數量其實要比美國多很多。第一,我本身對獨角獸這個概念有兩面看法,我覺得獨角獸這個稱謂並不代表公司的實際價值,是一個估值,它真的進入公眾市場的時候,或者要進行市場收/併購的時候,才是它真實的價值。有些公司是真的獨角獸,有些公司獨角獸的估值是由一些固定性的資本堆起來的。第二,其實矽谷之前的那一撥獨角獸,Airbnb,Uber這一批還沒有在市場上進行退出。明年也是一個上市的大年,所以我認為某種程度上資本會更加謹慎地去對現在市場上的這些新崛起的公司進行估值。就是說,它是一個很好的技術公司,AI應用的公司,但是它的市場認證又沒有達到那個可以成為一個獨角獸量級的公司,包括是不是有大資本願意去把它的估值推到一個獨角獸的量級,能不能以這個價格退出。

我認為矽谷的資本學到的一課就是,在過去這麼多年,尤其是2015年,80多家獨角獸之後,有很多獨角獸死掉,也有獨角獸撐不住,也有獨角獸現在很尷尬,卡在那邊上不上下不下。其實就是高估值阻斷了退出的路。可能本來可以以一個5億或者10億美金的價格退出,但它現在退不了,因為它的估值太高了,讓投資人覺得是在價格降低的情況下退出。這就形成了資本上面的一個困境,很多資本卡在獨角獸上面,找不到退出路徑。現在我們再去投,就會更謹慎一點。尤其是像增長期,或者中晚期的資本,會很謹慎地去給予這些公司一個大的估值。所以我覺得這是面對市場壓力進行更好理性調節的方式。

Alex: 這一方面的分享很有價值。對於我們很多聽眾來講有些人可能想創業或者有些人想加盟初創公司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比如說對想做startup做一個founding team member的人您有什麼建議

張璐:對於想要創業的人,我覺得首先應該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創業。在矽谷這個環境裡,大家很容易有個錯覺,似乎創業優於就業。其實並不是。在一個大的企業裡面,如果你能夠一步一步地升值,做到很高的級別,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它最後的成功率和創業的成功率並沒有差太多。而且創業本身是生活和職業的一個選擇,並不是每個人的性格都適合創業。所以我覺得可能是每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Alex: 不是所有人的領域都適合創業?

張璐:對,要看時機。有些時候時勢造英雄是我更相信的一個說法,而不是英雄造時勢。但是我覺得如果這些都考慮過了,確定自己要創業的話,就一定要謹慎選擇自己創業的方向,多做一些不同行業的功課並且找到對的團隊。好的團隊真的非常重要,無論從一開始的合作,還是合作過程中都要對團隊進行及時的調整,這個非常關鍵。另外一個要多和行業裡面的人,包括VC去進行溝通,瞭解行業的實時變化,不要進入到自己的一個小圈子裡,要多去收集資訊,之後進行獨立思考。這是一個先放大再收攏的過程。

現在公司裡面的工程師想要加入初創企業的話,第一步是要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初創公司的文化。可能你會學到很多,有很多responsibilities,但你也會有很少的support,要事必躬親,能否接受。另外就是對初創公司的生命週期要有理解,大公司一定是穩健地往上走,小公司有自己的波動週期。第三,在選擇層面上,要好好地去審查團隊的背景和創始人的風格,風格的契合度非常重要。另外不要只看公司的估值,要去看這個公司實際的商業變現能力,去判斷到底是一個真的估值還是假的估值。用這個作為自己的判斷標準去選擇加入公司。

Alex: 要像投資人一樣去判斷和選擇公司?

張璐:是。現在有一點我們也在考慮的是會去看一些初創企業,如果可以持續吸引一些優秀的人加入,也是非常加分的一點。反之亦然。

Alex: 最後一個問題:您覺得您現在的挑戰,和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是什麼?

張璐:過去這幾年有很好的基礎積累。2015-2016年大家做了很多市面上看不到的基礎工作。技術本身,口碑的增長,專案的成長,基金的成長,都是基礎的一部分。下一步的挑戰就是怎麼樣像矽谷已經非常頂尖的基金一樣,去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這樣的生態可以抗週期,可以更好地加速公司的發展,也可以形成一個生態的效益。我剛才也提到了Mojo Vision的創始人,他就是四次創立公司,兩次幾十億美金上市,一次幾十億美金的收/併購,最便宜的一次是把4億美金的公司賣給了諾基亞,然後這次做了第五個公司。這類創業者我們認識一大批,我們怎樣把這個生態更好地建立起來,去更好地把優質企業抓到手裡。我們現在也開展了內部的Entrepreneurship Resident專案,透過這些人去孵化,去鎖定下一個非常優質的企業。

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另外對我們的挑戰是,我們的基金規模在增長,我們的專案數量也在增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更好地去做投後管理服務,如何幫助它加速這個過程,包括在未來,可能基金規模更大的時,我們的專案也會更多,如何去平衡管理?目前已經投了50個公司,我也是很多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目前是我在公司做董事到了B輪後,step down,讓別的基金進來繼續做。但是以後還需要一個更好更大的團隊支援這些需要投入更多時間的企業。我認為這是基金成長的一個正常過程,就像做startup一樣。這是一個好的過程,有好的問題需要去解決,但同時也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去把它夯實。

Alex: 好的,非常感謝張璐的分享,我個人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關於怎麼判斷早期投資專案,以及做技術創新這方面的一些投資經驗,並且加深了對整個環境的瞭解。相信大家也學到了怎麼去判斷startup,怎麼去做這些startup。感謝張璐的分享!

張璐:謝謝Alex!

Robinly
Robinly

Robinly團隊座標矽谷,從創業、領導力和人工智慧三個角度去剖析成功創業者、高科技領導者、人工智慧科學家和知名投資人的職業養成過程和他們對於這些領域的觀點,我們力求追本溯源,為廣大工程師、研究者提供一手的職業學習內容。

http://www.robin.ly
專欄二維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