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一種難以言說的痛,困擾著不少朋友。雖然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但在便秘這件事情上,大概是相通的,使出“洪荒之力”,卻依然“顆粒無收”,那種在廁所經經歷地老天荒的感覺並不好受。

偶爾一次的排便費勁兒,並不屬於便秘。便秘是指每週排便少於3次、糞便乾硬、排便困難。偶爾發生便秘是常見現象,但當便秘持續>12周則為慢性便秘。

眾所周知,長期便秘對身體危害很大,比如腹痛腹脹影響生活質量,誘發混合痔、肛裂和直腸脫垂等。那麼問題來了,排便次數可能還會影響認知功能,您知道嗎?

近日,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聯合在知名期刊Neur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題目為“Association Between Bowel-Movement Patter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a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Gut Microbiome”,結果發現,與每日排便一次者相比,每3日或更長時間才排便的受試者認知功能明顯更差,相當於認知功能衰老三年,其可能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和特定微生物種類顯著相關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7849

在這項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護士健康研究II(NHSII)中12696名女性受試者排便頻率與客觀測量認知功能的關係;以及來自護士健康研究(NHS)、NHSII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HPFS)三個佇列研究的113145名女性和男性受試者排便頻率與主觀認知功能的關係。並在探索性分析中,深入研究了來自NHSII和HPFS的515名受試者的排便頻率、腸道微生物群和主觀認知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

研究者將研究人群按照排便頻率分為四類:每三天或更久,每隔一天,每天,每天兩次或更多次。在排便頻率評估時,NHS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齡為75.7歲,NHSII為58.6歲,HPFS為74.5歲。

報告顯示,排便頻率較高的參與者膳食纖維攝入量較高,使用瀉藥的頻率較低。與那些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相比,排便頻率或多或少的參與者身體活動較少,更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狀並使用抗抑鬱藥

研究者使用CogState計算機神經心理評價軟體來評估客觀認知功能,研究顯示,在對潛在混雜因素進行調整後,排便頻率與客觀認知功能呈現反J形劑量反應方式相關。並且學習和工作記憶以及精神運動速度和注意力也存在類似的劑量-反應關聯。

圖:排便頻率和客觀認知功能的關聯(來源:[1])

客觀認知功能方面,與每日排便的受試者相比,排便頻率為每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的受試者的認知惡化程度相當於衰老3.0歲。特別是在學習和工作記憶方面,排便頻率為每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的受試者,其認知能力惡化相當於衰老7.1歲

主觀認知能力下降是用一組是/否問題來評估的,包括NHSII和NHS的7個問題和HPFS的6個問題,涉及自我感知的近期記憶和認知變化。結果顯示,在三個獨立佇列中,排便頻率與主觀認知能力下降劑量反應均呈反J型關係。

圖:排便頻率和主觀認知能力下降的關聯(來源:[1])

主觀認知功能方面,與每日排便者相比,排便次數最少(每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和最多(每天兩次或更多次)的受試人群,主觀認知能力下降的機率分別高出73%和37%,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主觀認知下降抱怨的可能性分別高出19%和10%。與此同時,排便頻率與一般記憶、執行功能、注意力和視覺空間技能的長期惡化可能性之間也存在非線性劑量-反應關係。

緊接著,研究人員還在515名受試者中探索了腸道微生物在排便頻率和認知功能之間關係中的作用。研究者指出,雖然排便頻率不是腸道微生物組成的主要驅動因素,但PERMANOVA顯示,排便頻率與腸道微生物組的整體變化之間存在顯著關聯,排便頻率與PCo1呈顯著非線性相關。此外,主觀認知能力下降與腸道微生物組總體變異顯著相關,與PCo1呈正相關。

最終,研究者確定了19種與排便頻率顯著相關的微生物,15種與認知功能顯著相關的微生物;3種微生物與排便頻率和認知功能均顯著相關,包括瘤狀球菌、檸檬酸梭菌和厭氧桿菌(An250)。與生態失調相關的細絡菌屬,如細小弧菌、異速弧菌和非典型弧菌,是常見於口腔、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的革蘭氏陰性和嚴格厭氧細菌,與更頻繁的排便有關。

圖:排便頻率、認知功能與腸道微生物群整體變化的關係(來源:[1])

在排便頻率較低的受試者中,觀察到Roseburia spp.丰度減少,包括R. inulinivorans和R. faecis等主要的丁酸鹽產生細菌物種在內。在認知功能方面,條件致病菌丹毒弧菌Erysipelatoclostridium ramosum和厭氧細菌Blautia sp. CAG 257的富集與認知功能惡化有關。膳食纖維加工者和丁酸鹽生產者Eubacterium eligens菌在認知功能較好的受試者體內含量更為豐富。

總的來說,便秘人群要多注意,排便頻率越低,客觀測量的認知功能越差,主觀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越高。與腸道微生物失調相關的促炎微生物物種的富集和產生丁酸鹽的微生物的消耗可能部分解釋了異常排便模式和認知功能之間的機制聯絡。

無獨有偶,我國的一項橫斷面研究[2]發現,中國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較高,與認知健康的個體相比,痴呆和na-MCI(na-MCI)患者的便秘患病率更高。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也曾發表一篇文章[3],認為微生物群-腸-腦軸被認為在帕金森病(PD)中起重要作用,PD樣腸道生態失調發生在PD的前驅階段,與本研究有著異曲同工之意。

由上所知,長期便秘病不是小事,與身體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要引起足夠重視,須改善生活方式並積極治療。作者指出,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來證實排便頻率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並進一步闡明腸道微生物群在認知障礙和痴呆中的機制作用。

參考文獻:

[1] Ma C, Li Y, Mei Z, Yuan C,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owel-Movement Patter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a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Gut Microbiome. Neurology. 2023 Sep 29:10.

[2] Wang F, Fei M, Hu WZ, et al. Prevalence of Constipation in Elderl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nt Neurosci. 2022 Jan 24;15:821654.

[3] Huang B, Chau SWH, Liu Y, et al.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across early Parkinson’s disease,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and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 Nat Commun. 2023 May 2;14(1):2501.

來自: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