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人都擁有科技‘近用權’後,曾經的數字鴻溝便不復存在;當有部分群體開始迴避對科技的使用後,新的數字鴻溝又將產生。

現在或許有更多人會承認連線雜誌前編輯 Chris Anderson 所說的這段話。當越來越多的孩子電腦手機玩得越來越溜並日漸沉迷的同時,還有一群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遠離電子裝置,嚴格控制時間,過著更為‘傳統’的生活。

矽谷的科技大佬或許對此最有發言權。賈伯斯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我們限制孩子在家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比爾蓋茲也在接受《鏡報》採訪時表示他絕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在 14 歲前擁有一部自己的手機。和他們有一樣選擇的人很多,比如 Twitter的創始人和 CEO,還有矽谷數量不少的千萬富翁們。

近年來,矽谷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對高科技電子產品說不的家庭,他們的孩子被限制螢幕使用時間,限制擁有手機的年齡,連保姆也被要求籤署不用手機的合同。

與之相反的是貧困或中產階級家庭孩子螢幕使用時間的進一步延長。來自非營利媒體機構 Common Sense 的最新資料顯示,與家庭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青少年(13-18 歲)相比,家庭年收入低於 3.5 萬美元的青少年每天花在帶螢幕的電子裝置上的時間要多出近兩個小時。

儘管高收入家庭能夠給孩子提供的電子裝置明顯更多,但整體的調查資料還是顯示了相反的趨勢。

這種趨勢對於 8 -12 歲的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家庭收入較低的孩子每天使用帶螢幕的電子裝置近 6 小時,而家庭收入較高的青少年每天使用帶螢幕的電子裝置 4 小時。

螢幕使用時間的進一步延長是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讓我們對於‘數字鴻溝’的理解也發生了轉變——它不僅是人們獲取網際網路科技服務的途徑,還包括限制這種應用途徑的能力。

技術已經成為了一種廉價的娛樂形式。

雖然我們都在調侃只有‘氪金’才能有更好的遊戲體驗,但電子世界的娛樂大門是向每一個人所敞開的。

短視訊可以成為刷時間的神器,神曲洗腦,舞蹈曼妙,半天過去的不知不覺;遊戲可以成為任何人躲避現實的‘時間黑洞’,你可以和人社交戀愛,也可以在那種田養花,比現實世界更沉浸;微博豆瓣這類公共的社交網路可以將你扯入其中,熱情討論,情緒共鳴,八卦娛樂讓你掛心不已,一看時間已是凌晨三點。

我們的螢幕使用時間長得嚇人。就像某些 app 給你發年終總結時你才意識到自己花了多少一樣,只有看到螢幕使用時間才知道自己在電子產品上耗費了多少精力。在愛範兒編輯部,你很難找到有人的常用機手機使用時間不超過 7 小時,甚至有人達到了誇張的 11 小時 28 分鐘。

螢幕上充滿了廉價的娛樂選擇,而螢幕外的娛樂選擇卻變得如此昂貴。

Common Sense 報告的首席研究員 Vicky Rideout 就說:‘對於低收入使用者來說,螢幕媒體的娛樂是非常實惠的活動。相比之下,他們生活中還有更多的選擇都需要花錢……甚至就連公立學校也會收運動隊的費用。’

而樂高、網球、騎馬、旅遊這類需要真切地動身或動手的活動,大多都價格不菲。即使是想做一些跑步這類的低成本活動,至少也需要一雙跑鞋,接下來可能還有進階版的耳機、腕帶。而在電子裝置上,你只需要點亮螢幕就夠了。

之前爆火的文章《螢幕改變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教育平等的一種可能,但螢幕改變的命運也不只有正面陽光的一面。當一部分人沉溺螢幕之中時,螢幕也可能也在將命運的不平等繼續拉扯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