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的道路開發可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和社會包容相平衡。
亞太地區逾4億人缺乏連通市場和基本服務的全天候道路。按人均公路長度排名,本地區部分新興經濟體在全世界墊底。安全、包容、低碳和氣候適應型道路運輸乃減少貧困和促進綠色包容的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要促進發展和確保人人享有出行便利,這些經濟體需斥巨資進行道路及其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資,同時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據《亞洲交通運輸展望》估計,到2030年,本地區需要新建800萬公里長的道路。另外,到2030年,本地區路網運維成本預計將超過新修道路的建設成本。
然而,道路亦對環境和社會產生重要影響,須積極應對。
世界各地的道路運輸是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佔18%),近幾十年來一直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就全球而言,亞洲是交通運輸業排放量增長最快的地區。這主要是因為本地區對道路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的需求不斷增長。
道路的建設會改變地形和水文狀況,導致山區泉水減少、沿海地區水浸增多和洪水頻發。根據估計,道路還會導致集水區的水土流失增加12%~40%,進而影響土壤的肥力和水質。
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有可能對野生動植物和昆蟲的棲息地造成碎片化和惡化的影響。在多個國家,道路不僅是動物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還會促進入侵物種和疾病的傳播。
道路建設和運營對民生福祉有顯著影響。以灰塵和車輛排放為例,會對空氣質量產生重要作用。據《亞洲交通運輸展望》估計,亞太地區死於吸入顆粒物的人數中有76%與道路相關。此外,道路還會引發城市熱島效應,不僅提高城市氣溫,還對人類的健康和舒適度產生影響。
修建和恢復道路所需的建築材料量很大,在建築工程中佔總用量的30%~40%。亞洲地區對這些材料的需求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其他地區。在過去的十年裡,亞洲的需求增長了64%,而全球平均增長率僅為17%。這給可持續性自然資源利用、廢棄物和汙染管理帶來了挑戰。
鑑於道路開發的巨大影響,需要採用全新的方法來進行道路規劃、建設和管理。道路的作用不僅僅是滿足交通運輸需求,還要為其他目標提供支援,如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抗災能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促進土地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輕災害風險、加強生態系統功能、儘量減少汙染、負責任地採購原材料、提升經濟的包容性等目標。
為實現亞太地區道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的平衡,需要綜合採取全面的方法來規劃、開發建設和維護道路,以使其更加綠色環保。在道路投資需求高漲的背景下,綠色道路的推行將促進可持續發展與環保雙贏。
為此,需要採取以下行動: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應該儘可能減少道路對自然生境和野生動物的影響。可以修建路肩、地下通道、橋樑等道路設施,以便動物能夠安全穿越道路,併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便利。
增強氣候適應能力和抗災能力。設計和管理得以抵禦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最大限度減少熱量積聚並降低災害風險的道路和道路網。
推動向低碳經濟轉型。加大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和供應力度,支援電動交通;鼓勵選擇碳強度較低的出行方式,例如步行和騎腳踏車;透過採用能夠減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回收和創新材料,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修建道路的碳足跡。
進行可持續採購和迴圈經濟實踐,包括採用低碳建築材料和裝置、廢物迴圈利用、延長道路使用壽命等做法。
改善水管理並選用道路收集、儲存和分配水用於灌溉或其他需求。
儘量降低道路汙染,提升市場和社會服務的可獲得性,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在推動可持續增長的同時,綠色道路有助於最小化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進而實現發展與環境的雙贏局面。
本文作者
Frank van Steenbergen
MetaMeta公司總監
Gordon Keller
岩土工程師
MichaelAnyala
亞行行業發展局高階公路資產管理專家
Rebecca Stapleton
亞行行業發展局交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