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轉型要求電力部門基礎設施發生前所未有的轉變——提高能效並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時逐步減少燃煤發電。世界銀行日前提出了名為“有增有減 (Scaling Up to Phase Down)”的能源轉型框架,將其作為識別融資挑戰和制定綜合融資方法的路線圖。

由於資金不足,許多發展中國家難以實現能源轉型和電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它們需要支付更高的電費。同時,它們被限制在成本高昂且不穩定的化石燃料專案上,無法開展能效或可再生能源專案。從根本上說,發展中國家在能源轉型問題上面臨三重懲罰,形成能源領域的貧困陷阱。 

根據世界銀行集團的統計,全球有約1萬億美元的燃煤發電資產存在擱淺風險,而其中89%位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要實現電力轉型的公平,就需要動員大大高出當前水平的資本投入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專案,以滿足發展低碳電力的需求。

據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說:“在為企業和居民提供可靠電力供應的同時加快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這需要可驗證的減排融資、與私營部門的密切合作以及資金(尤其是優惠資金)的大幅增加。世界銀行集團正在支援旨在強化能源部門和商業環境的改革,支援建設新產能、提高能效、對電網進行升級以消納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專案,同時也為應對轉型帶來的社會挑戰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 

“有增有減”框架旨在解決發展中國家電力行業轉型中的難題。發展中國家加速能源轉型面臨三大挑戰。首要的障礙是可再生能源專案需要高額前期投資,但很多國家仍使用低效能源補貼,將自己鎖定於昂貴的高碳能源。其次,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成本高,因此扭曲了它們的投資決策,導致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偏少。第三,能源部門的基本面較弱,特別是機構能力不足,大規模轉型的進展受到了阻礙。

該框架提煉出一個包含六個步驟的“良性迴圈”來推動能源轉型。這六個步驟是克服可再生能源發展障礙的基礎。首先,政府應發揮領導作用,建立支援性監管環境和能力日益增強的機構,並提供降低風險的工具。接著,建立透明和競爭性的專案選擇機制,透過這些專案來提供對能源安全、能源可負擔性和保障就業等緊迫需求的兼顧解決方案。

世界銀行基礎設施副行長陳廣哲表示:“廣泛的能源轉型需要政府、投資人和發展夥伴持續展開戰略協作,世界銀行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為促進良性迴圈,世界銀行提供低成本、優惠的氣候融資支援,協助政府完成轉型準備、加強電力企業和電力網的建設,併為負擔得起的清潔能源投資提供資金。”

“有增有減”方法為解決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所面臨的政治和財務問題提供了答案。透過更深入的規劃可以降低擱淺資產風險。對燃煤電廠債務進行再融資可將電廠退役日期提前。必須確保過程中以煤炭經濟為生工人和社群被公正對待。煤炭減排屬於全球公共產品,需要向相關國家提供資金優惠,共享其全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