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有AI,這場轉型戰有點大
https://mp.weixin.qq.com/s/qnUP5cgbNxXcAT82NQARtA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華為有AI,嗎?
至少聲勢上還沒洶湧開來。自AlphaGo橫空出世,或All in AI,或AI in All,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有了AI轉型的戰略戰術。
但華為,除了手機,一直髮聲有限,遑論公司級AI戰略。
業界的失望,多少是有的。
但“發聲少”,不代表不會發聲,而且按照華為的風格,何時入局,如何入局,隨之而來的業界變化都不容小覷。
而今年年初,其實就有風向標式的變化:華為官網展示多年的“願景”換了。
之前,華為主打的是“全聯接”,現在已變成“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一往無前”。
今年7月,內部針對AI的“達芬奇”計劃也被曝光,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親自掛帥,重注研發AI晶片,將在全球範圍內跟英偉達等巨頭一爭高下。
但現在,隨著華為年度旗艦大會——華為全聯接大會臨近,資訊曝光的越來越多,各合作方浮出的越來越多。我們發現這個“達芬奇計劃”涵蓋的不止晶片,華為想的要的,都可能要大得多。
被簡稱為D專案的“達芬奇計劃”,可能就跟諾曼底登陸的D Day一樣,有著更進一步的含義。
甚至涉及到華為在商業模式上的又一次轉型。
如果你是華為的關注者,或者開發者,站穩坐好,今天我們深入八一八華為的AI作戰計劃。
保守開局
華為內部說,華為對AI的討論,2、3年前就開始了,而且非常激烈。
但現在看來,還是顯得保守。
當時對AI的判斷是,作為一項新技術,深度學習為核心的AI新浪潮,有用。但究竟能帶來多大的顛覆,持懷疑態度。
於是高層也有一些舉棋不定,直至後來意識到落後了。
但華為一貫的傳統思路是:不管怎麼樣,打一槍、放一炮,效果要是好,幹就完了。
這一槍,最早放在手機等消費業務產品上。
後來發現效果和潛力確實超乎預想。
接下來,AI開始在華為內部產品上試水,用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比如故障檢測等環節,又進一步得出結論:一切只要依賴資料和流程經驗的,基本可以上馬AI。
如今的華為內部,進出的閘機,已然全線AI。
效果好與不好,答案不言自明。
AI開發者計劃
一槍放響,接下來怎麼幹?
華為這一次,要面向開發者建立統一戰線。
據說在華為內部“打一槍”過程中,最核心就是將AI從雲端推向終端、推向手機應用。
但就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最大的痛點在於統一框架的缺乏。
從TensorFlow到資料訓練模型,再部署到雲端進行商用,或者推向終端,這一整套系統,目前還沒有完全打通順暢的標準。
而且硬體方面,硬體如GPU買不到,TPU想買也無門。
在多維度廣泛調研後,華為內部似乎已經認定:開發者最大難題,正是目前AI領域最大的機會,也是最適合華為的機會。
如果圍繞開發者痛點,打造一整套軟硬體統一框架,從演算法層、計算層,到應用和終端完全打通,無縫銜接,無疑站在開發者需求趨勢上。
從目前外界流傳及內部透露出來的訊息看,這應該就是華為AI戰略的主要部分。
據傳華為內部已經接近完成一整套架構,從TensorFlow一樣的機器學習模型,到資料訓練,到雲端部署商用,再推到終端,完全打通。
這算是一個十足敢想敢幹的計劃,一旦做成,華為AI將成為繼亞馬遜AWS、英偉達GPU,以及Google TPU之後的另一個AI生態。
此外,華為自身也可能因此要開啟第三度轉型。
之前,華為是一家To B為核心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移動網際網路成功押注後,開啟了To C的智慧手機等業務,而一旦AI戰略打響,也預示著要加入開發者爭奪仗。
華為優劣勢
對於優劣勢,華為內部也有過一波分析。
先說優勢,華為有現成的硬體基礎,從海思晶片、雲、終端,平臺完整。
另外,華為一直以使命必達和高效執行著稱,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成功轉型,也增強了內部信心。
但要統戰AI開發者,華為劣勢也很明顯。
一方面,華為在軟體方面,特別是AI框架方面,真實實力如何,有待檢驗。
另一方面,華為之前有強大To B基因,賣產品、方案是強項,但這在To 開發者轉型中,有點小尷尬,開發者生態跟客戶對接完全不同,需要轉變思路,需要團結一切能團結的開發者力量。
不過也有一些端倪了。
在華為一年一度華為全聯接大會訊息放出後,往年都是合作伙伴邀請制,今年卻有了開發者相關的參會指引。
也聽說華為內部自知長短,對這場AI開發者轉型仗心懷長遠,他們也知道TensorFlow發展得很好,如今一騎絕塵,自己搞出的框架一下子取而代之並不現實,所以也有“替補”心態——就像搞晶片時那樣。
但雖說如此,可並不代表不重視。
畢竟這是一個由輪值CEO徐直軍親自督戰的專案,畢竟這捲入了華為一小半研發資源。
而且也聽說底層框架上確實下了苦功,並在智慧財產權方面都考慮到位了,從決定下注開始,就希望放眼全球,只要有機會,就能直接全球釋出。
最後,目前聽說今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將對外打響第一槍,而且頭批合作伙伴甚至包含微軟之類的巨頭。
不過做得好不好,我們看貨再評價吧。
互動一則
當然,如果作為AI開發者的你,還有一些其他的痛點,也歡迎評論告訴我們。
就醬~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