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很多專案管理工具和方法,為何還是難以成功?

cornerstone發表於2020-04-29
83版《西遊記》裡有一個橋段:

金角大王拿著寶葫蘆對孫悟空說:“我叫你名字,你敢答應嗎?”

孫悟空不知情,回了句:”爺爺在此“。

然後就被吸到寶葫蘆裡去了,金角大王成功拿到一血。

這個橋段相信大家已經看過無數遍了。

有一次我在講課講到某工具時,不知怎的就想起了它,於是現場做了個測試:

我把手裡的話筒比作寶葫蘆,找前排的某帥哥問:

“我叫你名字你敢答應嗎?”

對方答:“不敢”。

在全場的鬨笑聲中,我想我已經清楚地將想表達的東西給表達了出來。

需要宣告的是:對方不是事先預定的群演。

只不過,倘若將對方的反應放在《西遊記》電視劇拍攝專案的現場,導演組大概會有點崩潰:

”這個戲真沒法拍下去了,我亮出法寶,喊出口訣,他應該表現的很驚恐啊,亦或是無所謂的樣子,接著不小心答應一聲,被吸入到寶葫蘆裡去, 他怎麼能不按劇本出牌呢?”

可現實往往就是這麼的出人意料啊。

嚴肅一點說,這個臨時想出來的類比,雖有點戲謔,但卻像極了很多專案經理朋友當下所面臨的困惑:

有工具,有方法,專案就是做不成。

我們經過努力拿到了證照,獲得了一系列寶葫蘆式的法寶以及口訣(比如工具,方法,模板,流程),然後自信滿滿的拿去做專案 ... 

可殊不知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我們經常發現專案相關方完全不吃那一套。

面對此情形,作為專案經理的你又該怎麼辦呢?

是譴責這個葫蘆是的假貨?

還是懷疑那句口訣有可能是錯的?

再或者去怪這個世界對自己太過殘忍?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想到有一次課間,有同學就工作中的一個困惑找我聊。待我把問題的表象給剝離之後,發現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寶葫蘆式問題。

於是,我艱難地 管住了自己的嘴,堅持沒有給出任何建議, 只是不斷地用開放式問題提問,不斷地提問 ....

十分鐘後,只見她眼裡放光,連連說:”我get到你的點了,太感謝了,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實際上,我啥都沒給,只是透過不斷地提問,讓她憑藉自己的力量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用思路來形容會更為合適。

後來,我把上述過程歸納成了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類比:

我們學專案管理,學工具,學方法,學模板等等,並非意味著要把別人的葫蘆和口訣直接拿過來用。

在我看來,完整的過程更應該像是一個獲取種子,培育它,並幫助其不斷成長,後續不斷最佳化的過程 ...

這是一個培育過程,而非採購過程,我們更 應該關注的是葫蘆種子,而非成品葫蘆。

這裡面的每個步驟都不可或缺,至於 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土壤不一樣,且往深層次說,我們需要的也不是葫蘆,而是隱藏在葫蘆背後的能力。 在現實中, 我們是否太過關注葫蘆和口訣,卻往往低估了土壤的價值和成長的過程呢?

說到底,能力無法移植,只能培育。

故而,我也有理由相信,那位同學在自己的那片土壤上培育出的正品葫蘆,也一定會比我直接給出的葫蘆要有效的多。

最後做一句總結吧:心中有葫蘆,人人都可以成為葫蘆娃。

咦,不是在聊《西遊記》的嗎,不好意思,串劇本了 ....

不過切換到《葫蘆娃》的劇本也不算違和,畢竟《葫蘆娃》裡也有寶貝如意和口訣,不是嗎?

然後,最後做成專案,靠的不是葫蘆,而是作為專案經理,不斷成長的葫蘆娃。

合理並且有效地運用專案管理工具,不僅可以讓我們工作井然有序地進行,還能最大程度保證專案目標的達成。 CORNERSTONE 提供了包括任務/需求/測試管理、迭代規劃、缺陷追蹤、報表統計、團隊協作、WIKI、共享檔案和日曆等功能模組,現在申請20人以下團隊即可免費使用。

aeef399ffa8046109e455da2e8c34dc4.png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3591/viewspace-268922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