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下的跑路與裁員...

葉小釵發表於2022-03-28

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Hi,各位親愛的小夥伴,小釵公號遵循日覆盤->周覆盤->月覆盤->季度覆盤->年總結策略,所以某型別文章到後期才會成體系。

寒冬下的跑路與裁員...

今天這篇文章屬於周覆盤

萬門大學跑路了

去年10月,萬門大學推出了一項轟轟烈烈的“學夠3600小時返全款”+終身 VIP 班活動,號稱公司賺了錢就給使用者福利,使用者幫助公司上一個新臺階。

就在前兩天,公司創始人消失,使用者 VIP 群解散,員工無法登入系統,工資都沒發……使用者退費更無從談起了。

看著這個訊息,我心理五味雜陳:近兩年網際網路寒冬相關言論喧囂直上;公域流量是越來越難獲取,很多業務都陷入了左右橫跳的困局,中間商賺差價類業務是越來越少了,我彷彿看見了小時候玩的一個遊戲:

小飛俠靈活而速度快,反派很難在正常環境下將其制服,於是設計將小飛俠引到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失重環境,並且不斷的縮小移動空間,最終靈活多變的小飛俠死於非命。

功夫再高,也依賴環境,環境縮小,英雄自然受限,很多公司當然不會跑路,但裁員似乎必不可少,運氣很不好,我最近裁員不少,整個人已經麻了...

麻是麻了,還是有一些關於裁員的思考,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

不同視角下的裁員

CEO看裁員

根據之前我做《CEO駕駛艙》的經驗,有個大家可能不能接受的現實:

其實作為CEO可能是很樂意裁員的,並沒有什麼心裡負擔;

CEO的問題是不知道裁誰,不知道冗餘在哪,擔心裁錯了...

所以,CEO關注點不是裁員,而是自己的事情有沒有很好的執行,匹配的梯隊是否足以執行好這件事情,執行這件事情的成本是不是高了,高了多少?

如果非要問CEO對裁員有問題問題,他可能會關注:

  1. 為什麼要裁員;
  2. 不裁員會怎麼樣;
  3. 如何避免裁掉不合適的人;
  4. 公司裁員的週期是否正常;

為什麼要避免裁員,因為裁員成本高,招人的成本也高,裁員說明之前花的錢都是冤枉錢,所以從招人開始就要想清楚這些人是不是我們需要的。

關於公司裁員覆盤,可以梳理一條歷史脈絡。例如梳理一下歷史裁員的情況,每次裁員效果怎麼樣,是什麼樣錯誤的決定導致的裁員。

中層看裁員

中層幹部大概是實際裁員的執行者,他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1. 如何避免優秀的人才流失;
  2. 如何保證裁員後業務正常運轉;

在保證前兩個問題的前提下他會思考:

  1. 自己有沒有被裁風險...
  2. 如何做好善後工作,比如協助離職同學找公司;

正常情況下,每個團隊有自己的梯隊,保護策略一般會用到第一、第二圈層,這裡的策略比較實際,一般來說就是加薪。

在有些場景下,我甚至會故意多裁1,2個人,就是為多爭取一些加薪,因為第二圈層以內的人才是很關鍵的

其實在整個裁員場景裡面,中層幹部是最難的,上要承受高層的壓力,下要承受一線同學的怒火與埋怨,稍有不慎,容易抑鬱、容易自責。

這裡勸有自責心理的同學一句:

努力做到善後工作即可,能多幫一點是一點,自責大可不必,因為大勢所趨,你也沒辦法

一線看裁員

在各種場景下,一線總是最為被動的:

  1. 最後時間知道;
  2. 受影響程度最大;

沒有足夠的準備時間,自己一段時間的身價又盡在此處,總而言之,很是被動!

但有人憂愁就有人歡喜,一些早有打算的同學,可能也就開心的提前拿“年終獎”了。

這裡給一線同學的建議也很簡單:

  1. 保證自己的競爭力;

保持自己的專業性,讓自己成為有選擇那個人。但這裡有個問題是,一定要想辦法深入業務,如果精力多是與業務無關的能力,那麼每個公司到這個時候一定優先保障的是業務單點。

  1. 成為業務專家;

與第一點相輔相成,裁員的情況多半一段時間要走防守策略,那麼作為業務專家的兜底作用是很重要的;就算以後要繼續創新,對歷史業務的瞭解也會成為你起飛的基石,但有一點也不可不慎:

依舊要保持自己通用的專業性,雖然業務理解深有很大的便宜,但如果業務本身大環境不好的場景下,業務專長就很慘了。比如教育大地震,之前專注做教育培訓的老師選擇就很有限。

關於垂直領域的業務能力通用領域的專業能力具體的比例是什麼,需要大家自己去找一個平衡點,祕訣就一句話:

讓自己成為有選擇那個人,一旦選擇了儘量做到底

尷尬的團隊

一旦裁員發生,有三種團隊比較尷尬:

  1. 戰略型團隊;
  2. 基建型團隊;
  3. 支撐型團隊;

戰略型團隊的尷尬在於說不清楚自己對業務的貢獻,說不清楚自己對財報的影響,比如戰略部門和資料部門,做的事情大家會覺得有點虛。

但戰略、分析類工作就是這樣,沒事的時候無所謂,偶爾還能有驚喜,但這種驚喜到裁員的時候就覺得好貴啊,而且戰略部的事情產品部也能做,似乎做的也不錯;資料部的事情研發部也能做,反正兜個底。

這種說不清楚自己價值的團隊可能會很尷尬

總之,我們可以粗暴的認為戰略、資料部門只是產品部門的延伸。

基建型團隊會好一些,但也不會太好,比如運維、DBA、DevOps、供應鏈等,明眼人都知道他們對團隊的價值,並且這種價值在某些方面是可計算的,而且他們專業能力一般都過硬,但就因為與業務串聯不多,容易減少規模,這部分團隊一定會存在,但多半會減小。

支撐型團隊如客服、人力、行政財務,本身不代表生產力,在特殊時期規模一定會減小。

精要主義

規模縮小後,原來三個人做的事可能會變成一個人做,這個時候對於Leader來說,可能不是選擇做什麼,而是先選擇不做什麼。

因為你的資源沒辦法全線鋪開了,把現有的業務清單列出來,先初篩一輪不做的,再選擇一輪不做的,剩下的不得不做的才投入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嘛。

其實這種初篩工作在裁員初期就會發生,但事情就像兔子一樣,不知不覺又會長出來,很多熟悉的面孔總會跟你來人情拉扯,讓你幫忙做個什麼事情,這種時候最好就拒絕吧,沒結果的...

疑惑與矛盾

我前後也經歷了幾波擴充套件、裁員了,幾個疑惑點漸漸有了答案。

喜好不一

在做《CEO駕駛艙》之前,我認為裁員是不好的的訊號,是衰退的開端;但後來發現冗餘與黑盒對團隊的傷害是巨大的,我開始認識到,裁員可能意味著效率更高,這很神奇!

另一個關鍵的差異點是,代表公司意志的CEO,關注點不應該放在員工身上,如果有CEO把愛員工放到第一位,我現在可能會認為他有大病...

公司是屬於私人的,管理者都是給董事會打工的人,所有權和經營權是不一致的,明主和投票不應該在公司場景上發生,因為員工想要的是錢多事少責任輕,董事會要的是大家給我賺錢,所以員工喜歡的CEO跟董事會喜歡的CEO當然不會是一個人。

如果裁員符合公司利益,那麼這件事就要做,如果擴張能增加公司收益,那麼他就會發生。

那麼有沒有什麼CEO是大家都喜歡的,好像也有...

厚德載物與創造力

前兩天有個同學問我什麼樣的Leader值得追隨,Leader這個詞太小,我們想想自己想要追隨什麼樣的CEO?

可以將CEO分為兩種人:

分蛋糕的人

他思考的是怎麼去分這個蛋糕更加的合理,讓多數的人感到幸福,這個就類似我們所謂的:模式創新,本質是更多的參與者以及更合理的分配方式,這裡幾個例子:

這裡有一個礦山,需要一個有德行的人去開採,於是任命了你為CEO,你只需要將礦挖出來,不用創造任何事情,因為這個礦怎麼挖,之前是有執行手冊、最佳實踐的,你只需要把人組織起來,每個人的工作安排好,一套SOP執行下去就可以了,沒有創造,這個就是高階管理。

因為挖礦的業務本質上是零和遊戲,所以我們倡導厚德載物,合理的分配能讓所有人都有飯吃嘛。

對應的,也有一些鼓勵、PUA,一小時不夠就幹三小時的人在,他們關注的是每天工作和收益這個事情會持續發生,他們創造財務是靠壓榨,這多數時候是不持久的。

這裡舉個例子:一些公司的大部分利潤都是來自於人們的違規操作或者說無意操作,而這種賺糊塗錢的商業或者管理模式是無法留住使用者的。

做大蛋糕的人

一流的CEO能讓現狀維持,以前怎麼做他就怎麼做,甚至他能讓流程更優,制度更公平,不會出大簍子;

頂流其實是在現狀之上,還能做出非常大的提升,他有改變,更有創造,需要有跨時代的新產品出來。

所以,除了分蛋糕的人,還會有把蛋糕做大的人。

賈伯斯和庫克選哪個呢,庫克上任10年後,蘋果股價翻了很多,他是個成功的商人,但這個成功是建立在賈伯斯留下原型機的基礎上,這個遺產可以吃很多年。所以有些人就是牛逼,他死了,那個時期才真正的開始發酵,他之前還只是單純的做發明,還沒有開始收割這個時代,庫克事實上是做好了收割工作。

有些CEO本身就是最棒的創作者,他要創造的是原型機如蘋果、特斯拉。他們要創造什麼原型機,每一代解決什麼核心問題,增長什麼核心功能,突破什麼核心卡點,突破之後可以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先是技術攻堅、產品攻堅然後才是市場攻堅。

做生意和做創業的區別是什麼,也許就在這吧,這種區別決定著用什麼樣的CEO,也決定著CEO會有什麼樣的團隊,也決定了這個團隊會創造什麼樣的產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對行業有什麼樣的改變,對世界有什麼樣的貢獻...

結語

在寒冬中,希望下一個增量儘快來臨,更希望這一輪的增量,我們都在其中。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我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