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高和資本 作者:高和資本董事長蘇鑫
疫情之下的投資策略
— 高和投資派線上閉門沙龍乾貨分享 —
高和投資派線上閉門沙龍為定向邀請制,本次線上閉門會已於2020年5月13日召開,本次活動參會人主要包含“高和投資派”和城市更新論壇理事。未來也會不定期召開此類活動。
本期分享嘉賓:
廈門大學著名學者趙燕菁教授
高和資本執行合夥人蘇鑫先生
一
當前基本事實
1.全球疫情遠未結束,在未來較長一段的時間內我們還將與病毒共存。
2.受疫情的直接衝擊,經濟下滑,中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3.商業地產方面,辦公與商業都受到明顯衝擊。由於供應量較少,北京及其他一線城市受到影響相對最小。
二
巨集觀框架:“池子理論”
1.巨集觀來看,應對經濟下行,政府再次開閘放水:某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利率已低至2%,某地產公司5年期商票利率低至3%。
2.A股的“池子”繼續擴大,力推科創板、創業板(實行註冊制)。房地產“池子”也繼續擴大,除了住宅,新搭建公募REITs的池子。
三
商業地產的中觀框架:“漏斗理論”
1.商業地產中,資金端、資管端和資產端,自上而下連線成一個沙漏結構。
2.位於沙漏中間的資管公司(PE)的工作內容,就是加工資產端現金流,從而形成能滿足資金端需求的金融產品的過程。
3.但大水漫灌的時候,沙漏的3個部分都遇到了各自的問題:
A.資金端:
資產形成了“英雄只問出處”的現象,資金繞過資產質量而徑直的流向了資產背後的主體信用。大量資金依然只流向國企央企,即使從外部看來洪水滔天,民企仍然是在過著緊日子。
B.資產端:
資產出清難,即使貸款利息已經半年一年付不出,也還能展期。畢竟沒有哪一任管理者,願意讓前任不良資產的浮虧在自己的任期內“落袋為安”的變成資產的減值損失。
C.資管端:
c1.AMC想做資管,但不具備資管的基因(某AMC子公司立志轉型,3年放貸500億,一年利潤3億多,但最終比其他同級子公司產生了更多的不良貸款);
c2.保險公司想做資管,但不具備市場化的政策支援(保險是政府的信用卡,國有屬性很強);
c3.市場化的資管公司做資管,但耐不住寂寞(與高和同期的基金,活下來的也專投住宅或做債了)。
四
商業地產的三個終極問題
1.要不要投商業地產?
蘇世民在黑石的書中講,“逆勢佈局、順勢出貨”,所以要投,但要更審慎,而且要投硬核資產。
2.什麼時候投商業地產?
可能沒有答案,只有動態的策略:積極的不斷的看專案,瞭解市場水溫,但不急於出手,等等再等等,讓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
3.投什麼樣的商業地產?
投的不是核心資產,而是硬核資產:
A.受經濟波動小的剛需資產,從疫情來看排序是物流>社群商業>商場>寫字樓>酒店;
B.符合科技發展趨勢的資產,比如新辦公,具有5G和物聯網品質的寫字樓必定和傳統寫字樓不可同日而語;比如新商業,能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簡單來說一年中至少有1/3的天氣不適合線下購物,要用線上能力彌補線下空間坪效的天花板;
C.有好的穩定的現金流的資產,有優秀資管能力的團隊,兩者相輔相成。
五
對各方的建議
1.國企:用信用套現、用資產重組套利。拿出有現金流的二流資產,無論表內或表外,做證券化,用拿到的錢在市場上再收購不得不賣的資產。
2.民企:降負債的同時一定面臨“是否出清資產”的選擇。如果不得不出清,但又實在不情願,可以找有資管能力的“白馬騎士”合作,降槓桿降財務成本,同時提高現金流,未來再擇機變現。
3.銀行:投資標準化產品,投證券化的股或債,降低計財口徑的資本佔用。
4.保險:傳統的“政府債”、“基建債”收益率越來越低,是不是可以考慮城市更新的萬億賽道,可以投股或者夾層,符合政治正確。
5.AMC:只能投資不良資產,那就要找有能力的資管機構合作。
六
資管企業(基金公司)的策略
涉及到高和內部策略,僅限小範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