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君在北京讀大一的表妹,第N+1次打電話讓家人從內蒙寄來奶疙瘩和牛肉乾了。媽媽的愛心特快專遞沿著京藏高速寄了一趟又一趟,而表妹還是抱怨在北京喝不到熱乎的馬奶酒。
“北京這麼一個大城市,難道就容不下一個內蒙胃嗎?你在北、上、廣、深都待過,你說說,是在大城市都吃不好?還是隻有北京是這樣?”表妹向DT君發來靈魂拷問。
面對靈魂三問,僅憑個人的生活經驗就下斷言未免過於武斷,DT君(ID:DTcaijing)決定用餐飲資料檢測一下,四大一線城市哪座城市對外地胃最友好?
1、北上廣深“食力”大比拼
DT君從大眾點評上抓取了北上廣深24萬家餐館的資料,提取出貼有菜系標籤的6萬家餐館,發現一線城市的美食勢力真相。
僅從餐館數量上看,上海一騎絕塵,具有菜系特徵的餐館超過兩萬家,幾乎是深圳的兩倍,然而考慮到人口規模上的差距,兩個城市的每萬人可享有的餐館數量相差無幾。廣州的餐館數量墊底,但是常住人口數量較少,所以每萬人可享有的餐館數量登頂,終於不負廣州人在吃方面的彪悍風評。
北京同胞比較淒涼,人均水平跟其他一線大城市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比廣州少了近4成的福利。可以想象表妹的辛酸——在天子腳下日行十里,拐角可能只遇到一個包子鋪。
從萬人均餐館擁有量來看,廣州>上海>深圳>北京。然而從菜系豐富度來看,四大一線的排位則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為何北京、廣州的排位調了個兒?
DT君又分別計算了本地菜系、地方菜和外國菜在四個一線城市的佔比,找到了答案——北京的本地菜佔比最低,為來自全國各省市的地方菜以及外國菜提供了生長空間;廣州萬人均餐館量雖然多,但大部分都是粵菜。
北京城裡天南海北的菜品應有盡有,地方菜佔據了北京一半以上的餐館。地方菜在上海、深圳的佔比也都高達44%。唯有在廣州,地方菜僅佔34%,比粵菜的佔比還少了一個百分點。
隨著國際化飲食潮流的興起,北、上、廣三地外國菜的佔比皆超過了30%,其中上海最洋氣,外國菜佔比高達36%。
四城相比,北京本地菜的存在感最弱,北京菜館佔比不到2成。廣東則給予本地菜最充分的存在感,粵菜館在廣深兩地的佔比分別高達34.6%和29.3%。
分析至此,四大一線“外地胃友好度”排位基本已經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廣州。
得虧表妹沒去廣州讀大學呀。甭管你是東北老鐵,還是湖南伢子、黑人兄弟,來了廣州都會在林立的酒樓茶肆裡被馴化成廣州胃。
2、地方菜哪家強?
對於DT君上述推理,表妹提出質疑:“不能將所有的地方菜系混為一談!比如川菜在北京是顯族,但這不代表其他地方菜系也容易找到。”
於是DT君決定進一步看一看每一個地方菜系的佔比情況。
四城的本地口味原本天差地別——在北京吃啥都得蘸麻醬,阿拉上海寧做菜講究一個濃油赤醬,廣東人見面打招呼都得加一句“得閒飲茶”。然而,近年來川菜憑藉“火鍋、冒菜、烤魚”三板斧,迅速在全國擴張勢力。在川菜猛烈的攻勢下,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廣深的街巷也紛紛淪陷了。川菜在北京尤為顯赫,衚衕口的全聚德烤鴨關門了,取而代之的大概率上是大龍燚火鍋。
與川菜常組CP的湘菜也上了上、廣、深的Top榜。不過在三城,湘菜的地位略有不同——湖南人作為建設廣東的主力軍,在廣、深,湘菜是元老級地方菜,湘菜館佔比一直很高;在上海,湘菜佔比直到2012-2016年才迎來一波增長,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辣口味的流行近幾年越發勢不可擋。
粵菜除了在廣東省的勢力強,在北、上的輸出成果也很顯著。不管是在北京朝陽的商場,還是在上海靜安的購物中心,買買買的間隙總能找到茶餐廳歇腳,點上鴛鴦奶茶和菠蘿油的經典搭配,彷彿無縫切換到警局阿Sir邊吃邊聊案情的TVB劇集。
東北菜也上了北、深的Top榜。東北菜在北京算得上小有勢力,其佔比僅次於川菜。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東北籍北漂有87萬人。他們將東北酸菜、棒骨、大拉皮的血脈與靈魂帶入北京城。目光南移至“移民之城”深圳,一天三頓小燒烤的東北飲食風尚也圈了不少粉。
3、外來人口如何改變城市飲食偏好?
單看數量佔比,自帶龐大粉絲基礎的“大菜系”極盡風光,“小菜系”的“城鬥戲”則似乎無人關心——
龐大的山東籍北漂是否讓魯菜在北京的佔比上升了幾個百分點?福建菜是否在臨近的廣東省滲入了更多的勢力?從基因起源上,跟北、上、廣、深都挨不著邊的西北菜如何擁有姓名?
“小菜系的悲歡也必須被看見!”表妹一聲吶喊。
DT君只能算算各菜系在四城的偏好度(TGI)。對比來看,外來人口對四城口味的影響更加明顯了——北方菜在北京的偏好度更高,精緻、清淡的口味在上海的偏好度更高,湘菜在廣州的偏好度更高,“中部口味”(湖北菜、湘菜、江西菜)在深圳的偏好度顯著。
山西、山東在地理位置上離北京較近,相應地,山西菜、魯菜餐館在北京的佔比比其他三城更高。除此之外,雲貴菜在北京的偏好度也不低,雲南人可以在北京找到風評不錯的菌菇火鍋。西北菜的勢力也有所增長,西貝莜麵村近幾年在北京也開了不少分店。
目光移至上海,鄰近的安徽、江蘇兩省為上海分別輸送了260萬和150萬勞動力。龐大的徽籍滬漂使得上海的徽菜偏好度顯著提升。而江蘇菜和本幫菜則難分彼此,兩者同屬本幫江浙菜。看來江蘇人來上海工作還算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在飲食上沒有隔閡。
福建和臺灣的飲食較為清淡、鮮香,每年吃掉的蝦蟹貝可繞DT編輯室九九八十一圈,這與喜烹河鮮的江浙滬不謀而合。福建菜、臺灣菜與本幫江浙菜相容度高,在上海的偏好度也比其他三城要高。
福建、廣東兩省雖然臨近,廣、深的福建菜偏好度卻不高。究其原因——福建不是對粵人口輸入大省,湖南、廣西、四川、湖北、江西才是廣東省勞動力輸入前五的省份。這五省為廣東提供了近七成的外來勞動力,然而在廣州,只有湘菜的偏好度較為顯著;所幸深圳沒有那麼“薄情”,湖北菜和江西菜的偏好度也顯著上升了。
算來算去,北京的“外地胃友好度”最高,與上、廣、深相比,西北菜在北京也更有存在感,表妹來北京上學,不算太悲慘。
DT君連忙打電話安慰表妹。初到北京的表妹懷念內蒙正宗的馬奶酒,再過幾年,她會發現,北京比家鄉提供了更為廣闊、多元的味覺體驗——她可以與來自四川、福建的室友在流派豐富的中式餐館裡歡聚、碰杯,要是想嘗試韓劇的炸雞啤酒範兒,或者感受日式食堂的深夜therapy,在北京也有很多選擇。這是不是身處一線大城市的另一種幸福呢?
以上是DT君根據資料得出的分析結果,相信大家對北上廣深的飯館們都有自己的理解,最後再來投個票吧,對於北上廣深的飯館,各位可還滿意?
作者 | 鍾黛
編輯 | 李晶禹
設計 | 張梓豪、鄒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