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要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 不,他們只想要"技術工程化"人才

宇多田happy發表於2019-06-10

蘋果要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 不,他們只想要"技術工程化"人才

做自動駕駛,不要把大公司戰略思路與創業公司存活思路搞混淆,參見華為的舉措。

撰文 | 宇多田

2019年3月4日,正是Drive.ai被爆出迫切尋求買家的時間點。

 而3個月後的今天,來自蘋果公司的收購意向不知是否能滿足讓Drive.ai以另一種方式活下去的條件。

 據科技媒體Information的一份爆料內容顯示,全球最有錢的科技公司蘋果正在與Drive.ai洽談收購事宜,但是這項收購的目的性非常明顯——只招攬可用的人才。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一直對Drive.ai這家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的工程應用型人才非常感興趣。

因此,儘管Drive.ai目前僱傭了超過150名工程師,但可能最終只有數十名工程師能夠進入位於庫比蒂諾的蘋果總部。

 不過,以上都建立在這項收購協議達成的基礎上。

事實是,按照蘋果此前對待各類收購傳聞的一貫模糊的樣板回覆——「蘋果會不時收購一些規模較小的科技公司,但我們通常不討論自己的目的或計劃」。

 但這次蘋果於幾個小時前公開回復的態度稍有不同:我們不對猜測發表評論。

 這意味著,如果兩家公司確實在進行談判,那也未達成任何協議。

 別忘了,三年前還曾謠傳過蘋果要收購豪車製造商邁凱輪和自動駕駛電動小車公司Lit Motors,最後都不了了之。

 當然,把「對一小部分工程師感興趣『約等於』收購一家公司」,這個對標也略顯勉強。

蘋果要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 不,他們只想要"技術工程化"人才

Drive.ai在Facebook上的賬號封面,圖為公司部門團隊

Drive.ai一直在努力「尋求賣身」的過程,被外界視為「自動駕駛產業正在舉步維艱」的證據。

 這家公司在幾個月前被爆出已經委託香港投行富瑞作為顧問,並從今年2月就開始向幾家最大的競爭對手告知出售意向。

 但實際上,與其說是自動駕駛正在經歷寒冬,倒不如說是學術派單點技術團隊逃不過要被收購的宿命。

 「這些公司喜歡從『炫技起家』,先把自己的技術秀出來再說。但是這些公司沒搞清楚自己創業公司的身份到底能夠做到什麼,更重要的是沒搞懂自己的客戶是誰。」 一位不具名業內人士告訴機器之能。

 兩年前,Drive.ai一段約4分鐘的自動駕駛路測視訊曾在網上引起了巨大關注度,而以董事身份加入公司的吳恩達與出身史丹佛的核心技術團隊,讓Drive.ai曾無可爭議成為圈內最熱門的自動駕駛去創業公司之一。

 然而,單一維度的高超技術,在進行工業與產業轉化時,要不得不進行某些抉擇:

  • 走滴滴式的車輛運營商業化路線,意味著你要做好屯好「活過10年」糧食的準備。

說的再難聽一點,滴滴到現在都沒盈利,憑什麼一家還要負擔技術成本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就能完成整套「扭虧為盈」的大轉身。能有這種燒錢本事的,一定是有其財源續命的大公司。

  • 抱車廠大腿,意味著你不能用那套程式碼bug理論與跟對方交涉。

這是當下很多「求活」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普遍選擇。但汽車與人工智慧,乃至網際網路由於是在近年來才產生一些交集,因此這幾乎是兩套語言體系,不可避免會產生衝突。

譬如,追求安全的汽車界就對bug這個詞深惡痛絕;而一些從學術圈走出來的AI技術團隊,對汽車工程化操作幾乎一竅不通,唯一的辦法就是雙方深度磨合。

因此,秉著誰給錢誰就是「爸爸」的理論,許多技術公司一直強調追求全棧能力或搭建全棧團隊,某種程度上不僅是對自己建立技術護城河的要求,也是在默默遵循汽車行業的遊戲規則。

而目前來看,對於很多尚在獨立走路的單點技術公司,做一個Tier2和Tier3供應商,是一個更現實且被普遍採納的身份選擇。

因此,我們其實並不理解,在2016年2月,Drive.ai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吳恩達妻子的Carol Reiley還曾公開表示「 將開發一套精密的自動駕駛系統賣給汽車製造商」。

但到了2018年,公司的商業路徑就變成由自己在美國一些城市開展試點專案,在簡單路線中運營面向大眾的自動駕駛接駁車了。

當然,並不是沒有這麼做的技術公司。自動駕駛技術公司Nuro,就自己在整裝配送小車,開展貨物配送和半封閉園區的運營生意。

但參見這家公司最新一輪將近10億美元的融資額度,Drive.ai迄今為止7700萬美元的融資總額,看起來並不能承載其走無人車運營路線的這一「夢想」。

因此,尋求「賣技術」,成了這家孵化於學術圈的技術公司唯一的選擇。

蘋果要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 不,他們只想要"技術工程化"人才

2018年10月, Drive.ai 宣佈在德克薩斯州阿靈頓市(Arlington)開展其自動駕駛試點服務

從另一方面來看,蘋果對待自動駕駛曖昧不明的態度,讓外界一直很抓狂。

這就導致我們可能剛剛在前幾天看到「蘋果要研發自動駕駛系統」這個訊息,今天卻獲知「他們的自動駕駛部門裁了好幾百人」。

這就讓很多評論家和媒體也變得非常精分。剛剛在昨天表示「蘋果不可能做自動駕駛」,今天又表示「蘋果又露出了對自動駕駛的興趣」。

坦率講,對於自動駕駛這條賽道,我們不能把創業公司的活法與技術巨頭的想法放在一起考量。

經濟寒冬是有的,瘋狂燒錢讓公司財務官和投資人時不時怒斥和撤資也是有的,但是這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特別是相關人才的價值是不會褪色的。 

就像谷歌已經做了10年自動駕駛,要被裁撤的謠言不知道瘋傳了多少次,但公司最終選擇用分拆和引入外部資本的方式也沒有放棄過這個專案。

而最近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7年前一個論壇上的預言被網友瘋狂轉發,也可以放在這裡被借鑑一下:

「我們做終端作業系統是出於戰略的考慮。我們可能堅持做幾十年都不用,但還是得做,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漏洞,這不是幾百億美金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金的損失。我們公司今天積累了這麼多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讓別人卡住,然後死掉。」

蘋果有錢,這個領域還有成長時間,方向是正確的,為什麼不做?

因此,即便今年年初蘋果名為「泰坦」的自動駕駛專案被曝光裁撤200人,但這幾百人對於一個幾千人的部門來說,並不是一個撼動根本的決定。

「增加一個功能或者減少一個零部件,都會讓一個專案產生人員的變動,對於一個目標不確定的部門就更說明不了什麼。」 一位汽車行業工程師表示。

除了這個訊息,蘋果在接下來針對自動駕駛研發的動作和態度其實已經愈加明朗化:

今年4月,路透社曾指出蘋果正在跟至少4家硬體供應商進行談判,為自動駕駛汽車開發革命性鐳射雷達系統;

而據機器之能獲得的訊息,蘋果公司仍然在積極從各大知名院校和相關實驗室挖相關人才,特別是能將技術工程化的特定人才。

「蘋果與谷歌不一樣,它是真的商業化產品化導向非常強。所以傳言蘋果收購Lit Motors我會覺得很奇怪。因為蘋果不喜歡漂亮的技術,而且Lit在大規模生產方面沒有任何知識儲備和經驗。」 Autoblog評論人Joel Stocksdale曾在2年前發表過對蘋果收購興趣的看法。

而Information此次特別提到蘋果對Dirve.ai某一部分工程師有濃厚興趣,原因也很明確——

這一部分工程師非常精通神經網路在自動駕駛軟體中的應用,蘋果需要藉助他們的知識開發出一套完整的汽車系統。

當下,雖然蘋果最近向機動車管理局提交的一份檔案顯示出,他們的無人車數量有所減少。但是他們內部關於汽車的相關專案則一直層出不窮,包括智慧家居平臺、自動駕駛貨車系統、鐳射雷達系統、拼車平臺……

大概能嘗試的都在嘗試。

不得不說,即便蘋果最終做不出一件成功的自動駕駛產品,相關工程人才也不會失去他們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