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中國旅遊研究院召開“《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No.12》線上釋出會”。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會上透露,這次重大疫情對旅遊經濟的影響,該院做了研究性質的測算,預計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
不過,基於對政策面、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綜合研判,戴斌並不認為2020年旅遊經濟過於悲觀,基準預期繼續偏於相對樂觀。
高度市場化的旅遊業是受疫情影響減收最大的行業之一。各界對旅遊經濟到底受多大的影響有各種推測,比如“春節期間旅遊業直接損失5000億元”“旅遊業每天損失200億”“旅遊業全年損失3萬億”“某某行業全面清零”等,戴斌表示不可以把停止有組織的旅遊活動和關閉旅遊景區,簡單等同於旅遊經濟活動的全面停滯。
“從旅遊統計和影響研究的專業角度看,這些說法都是不嚴謹,也經不住推敲的。”戴斌認為統計、測算和評估需要專業團隊、基礎資料、科學方法和計量模型,既不能視而不見疫情對旅遊經濟造成的影響,也不能誇大損失甚至以帶節奏的標題引起市場恐慌。以春節七天假期為例,有組織的團隊和探親訪友之外的旅遊活動大幅度減少直至全面停止,但是節前到達目的地的團隊旅遊者、自助旅遊者和探親訪友的遊客,及其餐飲、住宿、購物、通訊等基本消費還是存在的。從統計資料上看,除夕至年初六,旅遊市場儘管同比減了四成有餘,但是還有近2.5億人次遊客、2800億元收入的市場存量。
“支撐旅遊經濟執行的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旅遊消費存在築底反彈的很大可能性。”戴斌表示,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面向城鄉居民的專項調研表明:多數受訪者判斷疫情“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但總體可控”;71.5%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穩定一段時間會外出旅遊,20.7%表示疫情過去後儘快外出旅遊。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終將過去,取消的旅行計劃,會在更美時成行。江西、湖南、廣東、河南、廣西、福建、安徽、內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受訪者疫後出遊意願更為迫切,多數受訪者的出行主要受時間因素制約。
同時,引導旅遊經濟發展的產業基本面沒有消失,自我修復和研發創新的動能正在集聚。中國旅遊研究院面向旅遊供給側的專項調研表明,受訪企業家和經理人員對全年旅遊業的總體預期從半個月前的悲觀為主,開始轉向相對悲觀和相對樂觀。受訪者中的54%認為風險可控能度過難關,24%認為風險因企業能力而異,21%則認為風險加大、倒閉企業增多。半數受訪者判斷疫情將拉低全年旅遊經濟總量十個百分點,但是旅遊業仍將繼續領跑巨集觀經濟。業界對國內市場信心更足,26%認為疫後會迅速恢復,66%認為會延遲1-3個月恢復。70%表示疫情結束後即全力開展市場促銷,全面恢復生產經營。
事實上,隨著發改、財政、金融、商務、文化和旅遊等巨集觀政策和地方政府具體政策效應的顯現,旅遊企業開始從初期的極度悲觀和看不到未來的恐懼中緩過勁來,信心得以重新積聚,並開展形式多樣的自救和互助行動。從近期業界輿情上看,越來越多的旅遊集團、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公司不再一味焦慮,把希望都寄託在政府出手救助,而是本著“企業自救、行業互助、政府託底”的理念,承擔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
基於對政策面、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綜合研判,戴斌並不認為2020年旅遊經濟過於悲觀,基準預期繼續偏於相對樂觀。據悉,中國旅遊研究院假定了3月底或4月中旬、5月底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打贏防控新冠肺炎阻擊戰三個時間節點,世界衛生組織分別於3個月後解除PHEIC,通過模擬測算和專業評估,形成了全年旅遊經濟執行的樂觀、基準和悲觀三個判斷。
其中,基準研判結果表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入境旅遊人次負增長51.7%和34.7%,國際旅遊收入負增長59.8%和40.6%,全年分別較上年減少5032萬人次和534億美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出境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42.6%和17.6%,全年較上年減少2763萬人次。
自 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