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以及他人教育

powerx_yc發表於2018-03-26

寫在文字開頭的話:
不管是自我,還是他人,首先是人,都不存在滑向人性不可控性的一面的可能性,也就是上帝擲骰子的隨機性,這部分是由於先天基因決定的。

不管是自我,還是他人,都是生活在地球上,只是具體的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周遭社會環境,可能不盡相同。為了適應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面對客觀自然/社會選擇的壓力,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趨同性,因為社會生活是有方向的。於是先天基因的部分特性存在被抑制/剋制的驅動力,人的外在表現不再僅僅是先天基因控制的,外在環境的因勢利導也能起一定作用。

不管是自我,還是他人,現實中的外在表現都是先天天性與現實環境達到某種平衡的產物,平衡狀態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調整的,因此都可以變化都可以成長。先天基因暫時不可控(基因改造技術仍在發展,或許過不了多久就可以實現了),能做的只有對客觀環境的塑造。由於每個人先天基因的差別,因此初始的平衡態也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對客觀環境的塑造,但是變化成長速度是不同的,天生的起跑線不一樣。

天才之所以為天才,腦殘之所以為天才,更多的是取決於上帝擲骰子的偶然性。

最強大腦上腦力超出一般人認知的人們,確實是非常厲害,但是這些超凡的腦力是羨慕不來的,儘管不斷學習以及刻意練習可以提升腦力,但是因為天生的不足,後天的學習鍛鍊要想追趕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代價和成本都是極其高昂。


6299220-2d3a86b9d9993c8c.png
最強大腦腦力六項指標

但是幸運的是,因為天才是偶然性的產物,這種天才比例極低,肯定是低於1%。而且天才與成功人士並不是完全重合的一個群體,儘管成功人士的比率也低於1%。現實世界的成功取決於現實環境的機遇,而且人一生的時間當中會出現很多機遇,不管是誰,天才也好非天才也罷,只要把握住了機遇,都有成功的可能性,因為成功並不需要你一定是個天才。

在現實世界生存的目的是為了過得更好的假設下,教育最重要的是塑造環境,通過環境塑造來讓自己的基因中適合生存的特性得以發揮,不適合的部分得到抑制,達到一個合理的平衡之後,努力(努力也是關鍵的要素,時刻準備著處於最佳狀態才能更好的把握機遇,否則機遇將不屬於你)把握現實環境的機遇,成功即在望。補一句,成功也可能是任性。

最後說說具身認知,除了外在環境的塑造可以引導人的發展外,人自身的行動也可以引導人的發展,那怕無意識的命令性的動作會反過來塑造人本身。主觀意識可以操縱人的行為,人的實際行為也可以反作用於意識。外在環境的塑造力可以類比於助推(詳見理查德·H·泰勒《助推》,而具身認知的塑造力可以類比於意識與行動二者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這就是我現在理解的教育。



下面的部分是之前得到聽書《教出樂觀的孩子》的一點筆記,跟上面的思考很是契合。

《教出樂觀的孩子》 作者: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之父。

他把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從對人的缺陷和不足,轉移到研究人的優勢和美德,提倡心理學研究要為提升大眾的幸福感而努力。

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

當孩子面臨挫折等情況下,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習得性無助的心態,解釋風格。理解

不熱愛生活,無法建立自信。

常見的錯誤行為:

把自信直接付給到小孩子,

掌控力:主觀感覺滿意,重點是讓小孩子獲得表現滿意的方法

用永久性、不恰當的方式批評孩子,會塑造孩子的解釋風格。

更好的方法:

捕捉思維,教導孩子不要相信腦子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糊爾摩斯與福爾摩斯的故事。(《思考快與慢》,大腦皮層的思考容易是慣性思維,而非理性思維)

幫忙孩子識別自己的ABCDE模式,把不好的事自己想法記錄下來,尋找反駁悲觀想法的證據。

教孩子主動化解災難:可能發生最壞的情況,可能發生最好的情況,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