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騰訊佈局教育,重新認識教育科技

naojiti發表於2019-12-10

在明清時期,有一位名為朱舜水的中國學者東渡日本,講學二十餘年。而他留下的《朱舜水集》中,有一則“勸興篇”流傳甚廣,其中一句“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將教育的重要性與家國之本聯絡在一起。

所以,這也能夠解釋為何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會對教育事業傾注大量資源:既包括人力和資金,也包括科技技術。

像是回憶起小時候,很多人家庭還沒有購置電腦時,很多小學就已經開始了資訊化多媒體教學。又比如,今天在北美的很多公立中小學中,每個學生都能拿到一部由學校提供的ChromeBook膝上型電腦,來進行STEAM類內容的教學。

到了今天,AI等新科技被視為推動社會生產力變革的重要力量,具體到教育領域,EduTech——教育科技成為了當下的熱點問題。

最近,在北京舉辦的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無疑再次肯定了這一點。

行走於梅花樁上:教育科技的單點困境

在談及未來的教育之前,不妨看看今天的教育科技發展成到了哪一步。總的來說,當今中國教育市場呈現出了以下幾種特質。

首先,中國教育市場的資訊化普及度比較高。不論是平行課堂、MOOC這樣的遠端線上教學,還是學校中用來管理教學的資訊系統,包括最基礎的線上閱卷、多媒體教學等,都已經相對普及。這意味著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對於新技術應用的心態都是相對開放的,也更有利於進一步接入更多新技術。

當前,很多教育機構或者學校的教學產品已經引入了先進的AI技術。比如,通過影象識別演算法批改口算題;再比如,通過語音識別來提升使用者口語能等。不過,雖然這些產品背後都有強大的技術能力作為支撐,但延展到整個教育流程而言,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細小的環節。

從騰訊佈局教育,重新認識教育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學習者”和“教育者”,當“管理者”在做整體規劃或頂層設計時,同樣也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給予支援。

總的來說,教育本身是一個龐大命題。儘管教育機構、科技企業都持續通過技術助力教育行業的發展,但當下,教育科技仍然還處於不均衡的發展趨勢:一些環節和場景的科技能力和表現更強,另一些則相對較弱——如同走梅花樁一般,深一腳淺一腳,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

從教育資訊化1.0階段進展到2.0階段,如何把這些“梅花樁”連線起來,變成通暢的高速公路,也成為當下教育產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在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上,騰訊提出的WeLearning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其實就是針對上述問題給出的典型解決方案。

助力科技與教育結合,需要科技企業發揮優勢

如果把教育科技發展比作“鋪路”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那麼以騰訊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一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之一:無論是研發水平、技術資源還是經驗沉澱,一眾不可或缺的技術或者能力,一應俱全。

從技術層面來說,騰訊的技術儲備無人質疑。

例如,騰訊的優圖實驗室、AI Lab等,可以為教育提供所需的AI能力。通過OCR識別技術建立擁有智慧閱卷和自動批改能力的智慧評測體系;還有一些在C端業務場景中誕生的技術,如通過騰訊強大的視訊編碼能力,應用在課程直播裡,可以在保證音畫質的前提下降低時延、減少丟包現象,為不同網路條件下的使用者營造貼近現實的流暢互動感。

除去技術本身以外,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的服務經驗也值得學習。

自從提出產業網際網路這一概念之後,騰訊嘗試把以往在To C領域中的經驗整合成To B領域的方法論。以騰訊教育旗下的產品騰訊微校為例,為了方便高校師生申請會議室,其推出了應用小程式,讓師生們申請會議室時擺脫了過往頻繁的電話諮詢和紙筆登記,實現了高效的數字化管理。

全景地圖:提供交通工具的WeLearning

在教育資訊化2.0階段,資料孤島等行業痛點,催生教育產業去產生新的解決方案。如同一幅全景地圖,幫助學習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其中能找到適合自己方的向。

從騰訊佈局教育,重新認識教育科技

WeLearning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就是這樣一幅全景地圖。

WeLearning先是把教育階段、使用者群體和應用場景一一進行模組劃分,便於不同角色的人群參與解決。在模組劃分之下,是WeLearning的核心——騰訊教育中臺。在教育中臺中,騰訊將自己以往二十年的累積整合成連線、技術、內容三大底層技術能力,並將這些能力輸送給合作伙伴。在底層技術能力之上,WeLearning還提供了統一的開放平臺,例如統一的身份識別、資料標準、許可權管理和知識圖譜等等。

如此以來,騰訊的教育中臺就為整個教育科技體系發展提供了三個作用。

第一是減少重複勞動。教育中臺中所開放出來的種種累積,例如AI能力、雲端計算能力等,都是EduTech發展的必備能力,將這些能力開放出來,教育機構、高校、政府等就不再需要浪費資源自行研發,讓技術升級的第一步變得輕盈。

從騰訊佈局教育,重新認識教育科技

第二是搭建統一介面。教育本身是伴隨人一生流動的,我們會從小學走到高校,再走到各種泛教育機構當中。統一的開放平臺存在,可以打破資料孤島,讓這種流動變得更加順利。不同的教育環節可以享受統一的教育知識圖譜,增強自身的教材研發能力;而不同的教育機構可以利用統一的身份識別,來第一時間獲取學生的學習習慣等,讓教育升級從以往的單點化走向平衡統一。

第三是工作坊模式。不論是開放底層能力還是建立統一開放平臺,其直接受益者是傳統教育產業,但也降低了未來教育的參與門檻。教育中臺中工具的羅列,使教育中臺成為了一個靈活的“工具箱”。開發者可在其中打造/尋找適合自己的產品。正因為有了這一中臺,技術如同搭載上交通工具,流通和利用都變得更加高效,智慧教學、智慧學習等等場景便能儘快落入現實,最終助力整個教育流程的使用者們。

結束語

那麼當我們找到了一幅適用於各種角色的全景地圖,又打造起教育科技的高速公路之後,在出發之前,我們只需要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教育產業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什麼?

從一開始我們就提到,教育往往是緊跟科技能力進化的。今天我們應用AI、應用大資料與雲端計算所打造產業網際網路,想要打造的,就是一個數字化、萬物有智的世界,從而去滿足每一個的需求。而這一切也恰恰是騰訊所擅長的。

從騰訊佈局教育,重新認識教育科技

在教育產業中也是如此,數字化、智慧化和個性化是教育科技所發展的終極目標。

擁有數字化能力,讓學習者的一切表現都可以被量化。對於學生的評估,也將不再僅僅依靠一次考試就給出定論。數字化所產生的海量資料,可以應用於不同場景中,從此極大地提升教育與學習的效率,最終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AI模型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給出不一樣的教育方法,讓每個人處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中。

在MEET峰會現場,騰訊教育還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共同釋出了“光合計劃”,這一計劃將致力於推動“百千萬”三個目標的落地——助力100個貧困縣教育扶貧,打造1000所標杆智慧校園,培養10000名校園CIO。這種開放式的共生生態,給予了教育科技更靈活的發展空間,也體現出了騰訊教育相容開放的態度。

其實,在此之前,坊間一直流傳一句“科技公司做不好教育”的說法。科技企業的技術能力與教育產業的需求恰好匹配,但往往卻無法將雙方合作的作用最大化。如今看來,或許是很多科技企業沒有參透的其中的一個“關竅”。騰訊高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在MEET峰會中提到,服務教育,本質上是服務於人。

從騰訊佈局教育,重新認識教育科技

騰訊二十年以來的科技能力累積,以及“科技向善、以人為本”的開放發展態度,兩者結合便支撐起了騰訊教育的基底。騰訊教育之所以能推出行業中第一個教育中臺,也正因其技術佈局全面,能夠承接多種場景應用需求,同時擁有開放的態度,願意與整個產業鏈共享技術紅利。技術能力與開放精神也構成了騰訊教育的獨有基因,讓其他企業很難模仿其生長軌跡,為騰訊教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6786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