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益生菌火爆全網。提到益生菌,人們對此並不陌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酸奶、乳酸菌飲品等,甚至有些人會主動去購買一些益生菌補劑。
一直以來,對益生菌的看法兩極分化嚴重——此前,首醫校長饒毅曾聲稱“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在他看來現在市面上推出的益生菌多少有些“一無是處”了;但也有些觀點極端地吹捧益生菌能“包治百病”,防腹瀉便秘、防治高血壓、降低膽固醇、增強抵抗力等等,聽上去神乎其神。
客觀來講,益生菌無用論和萬能論都有些“偏激”。
益生菌,說白了就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具體來說是指服用一定數量後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比如人們熟知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革蘭氏陽性球菌等等。
所以,饒毅校長怒踩的並非是益生菌“本身”,而是市售益生菌產品(益生菌能有什麼壞心思呢?只想對人體有益罷了)。
既然能被稱為“益生菌”,那一定是對人體有益的,而本文中想和大家探討的也是真真正正的腸道益生菌。近日,Cell釋出的重磅研究揭示了益生菌的新用途——口服益生菌或能改善癌症療效!
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常見的益生菌,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在口服後能從腸道轉移至腸道外的腫瘤部位,其釋放出的代謝物能直接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從而促進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治療的療效!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3.011
隨著科學界對癌症治療領域的不斷深入探究,人們對腫瘤的態度也逐漸從“談癌色變”轉變為“與癌共存”。ICI是癌症治療的核心組成部分,能夠恢復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力。因此,想要獲得更強的抗腫瘤免疫力,自然要想辦法提高ICI的療效,可以從內源性(腫瘤抗原表達、腫瘤突變負擔)和外源性(微生物組組成、益生菌)因素入手。
其中,益生菌在抗腫瘤領域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強烈興趣。於是,他們在臨床前黑色素瘤的模型中,測試了四種最常見的益生菌對腫瘤生長以及ICI療效的影響,包括長雙歧桿菌(Bl)、羅伊氏乳桿菌(Lr)、約氏乳桿菌(Lj)、大腸桿菌(Ec)。
在腫瘤模型中,每天口服Bl、Ec和Lr這三種益生菌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增加患癌小鼠的存活率;而Lj卻無法介導腫瘤抑制。可見,不同益生菌有著不同的抑制腫瘤生長能力,具有物種差異性。
四種益生菌的腫瘤抑制能力存在差異
於是,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這四種益生菌中腫瘤抑制能力最強的Lr,並深入探究其抑制黑色素瘤生長的深層機制。
首先,研究者發現,口服益生菌後小腸中Lr的相對丰度顯著增加,但並不會影響整體的腸道微生物組。換言之,Lr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與預先建立的微生物組無關,自然也不會破壞腸道中的“原住民”。Lr的安全性,確認!
既然沒有改變小鼠的腸道菌群組,那Lr是如何發揮抗腫瘤作用的呢?
為了探究Lr給藥在整個腫瘤發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研究者採用流式細胞儀在腫瘤移植後的早(Day9)、中(Day11)、後(Day17)期三個時間點,分析了小鼠體內免疫反應的變化。
結果發現,無論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Lr治療都會使腫瘤微環境(TME)轉向抗腫瘤、免疫刺激環境的方向——表現為產生干擾素γ(IFNγ)的CD4 Th1和CD8 Tc1細胞迅速增殖,以及腫瘤浸潤Th1和Tc1細胞產生更多的細胞毒性顆粒酶B。
也就是說,在腫瘤微環境中,Lr能夠選擇性地誘導1型效應T細胞免疫反應,從而發揮抗腫瘤的效果。
Lr在TME內有選擇地介導效應T細胞反應
不僅如此,口服Lr還能促進ICI治療的療效。具體來說,接受Lr和αPD-L1組合治療的小鼠,在抗腫瘤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改善,以及最明顯的TME Tc1反應,證實了Lr具有增強ICI的能力。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分析顯示,這是由於Lr治療使得腫瘤浸潤CD8+T細胞中Tigit、Pdcd1和Lag3的表達明顯增加,而Tigit、Pdcd1和Lag3均是T細胞表面不同的抑制性免疫檢查點。
Lr治療增強ICI反應
當然,益生菌Lr還算個比較“大”的概念,真正發揮作用的是Lr釋放出的免疫調節代謝物——吲哚-3-醛(I3A)。
I3A是色氨酸(Trp)代謝物,能夠透過啟用芳香烴受體(AhR)啟用CD8+T細胞中受體,來增強抗腫瘤的效果。進一步的小鼠體內實驗也體現出了這一點:口服I3A能夠顯著提高TME中Tc1丰度和效應功能,抑制腫瘤生長,提高患鼠的生存率。
此外,I3A還具有增強ICI的效果——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與單獨使用αPD-L1的相比,I3A與αPD-L1的聯合治療更大程度地抑制了腫瘤生長,降低了腫瘤的重量。
原來,I3A才是“肱骨之臣”!益生菌Lr釋放出來的I3A,能夠有效地促進抗腫瘤Tc1免疫,抑制黑色素瘤,並進一步改善ICI療效。
I3A能夠誘導Tc1效應功能
以上討論僅停留在動物實驗的層面,在人體內I3A是否會出現“滑鐵盧”呢?
為直接調查I3A對人類黑色素瘤中ICI療效的影響,研究者記錄下四期黑色素瘤患者(晚期)對IFNα和αPD1聯合免疫療法的響應情況,並採用靶向質譜分析法測定患者的血清I3A水平。
果不其然,與未響應者相比,對ICI響應的患者的血清中外源性I3A丰度明顯升高。
此外,研究者還對比了基線時血清I3A高水平(>70百分位)和低水平(<30百分位)患者的差異,發現前者比後者有著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整體生存率。
因此,在臨床黑色素瘤患者中,I3A依然具有促進ICI療效的潛在作用,有助於延長癌症患者的存活時間。
研究過程
綜上,本研究顯示,口服益生菌羅伊氏乳桿菌會轉移到黑色素瘤內,在腫瘤微環境中持續存在併發揮作用——Lr分泌的I3A是驅動抗腫瘤免疫的充分必要條件,I3A能夠啟用CD8+T細胞產生干擾素-γ,進一步增強抗腫瘤免疫力以及ICI療效。
益生菌又立大功!當然啦,研究者強調,益生菌羅伊氏乳桿菌的抗腫瘤作用可不侷限於黑色素瘤,在腺癌、纖維肉瘤以及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同樣管用,有效地抑制上述腫瘤的生長。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在臨床上看到羅伊氏乳桿菌的身影,為更多癌症患者帶去生存的希望!
參考文獻: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3.011
來自: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