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清醒的程式設計師之破解內卷漩渦

蕭文翰發表於2023-04-17

閱讀時長約 12 分鐘,共計 2764 個字。

說到“內卷”,這個近幾年很流行的詞,大家都很熟悉了吧?

如果追根溯源,內卷其實也是一個舶來詞,它的英文是“Involution”,即“內卷化”。如果用生動一些的圖形來描述,內卷其實就是圍繞圓心,由外向內旋轉。

與之相反的則是“Evolution”,意思是“外卷”。依然以圖形來描述,外卷也是圍繞圓心,由內向外旋轉。

看到這樣的描述,你會聯想到什麼呢?

沒錯,是宇宙天文學。

無論外卷還是內卷,它們原本都是數學和天文學的概念。只是後來,這種規律也適合描述人類社會,所以才產生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行業內卷”之類的詞。而且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西方美國的一些社會學家已經把“內卷化”用於描述社會學和歷史學了。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圖書館翻看類似的書籍,在某些闡述農業方面的著作中都會發現“內卷化”這一詞彙。所以從這一點上看,內卷並不是啥新鮮玩意兒,它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存在了大幾十年了。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內卷呢?我最近找到了《社會內卷化的根源》一書,其中將內卷的表現形式歸納為七個方面。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工作經歷,分析了一下目前行業的現狀,我覺得這七個方面概括得非常到位。我把它們羅列如下:

  1. 無意義的精益求精是內卷;
  2. 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是內卷;
  3. 為了免責,被動的應付工作也是內卷;
  4. 與預期的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也是內卷;
  5. 低水平的模仿和複製是典型的內卷;
  6. 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是制度性的內卷;
  7. 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內卷。

我們不妨一起復盤一下各自的工作經歷,是不是在某些時候,不自覺地就開始捲起來了呢?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前提。

比如第一個,精益求精本來是好事兒,但如果出於無意義的目的,那好事兒也就不成為好事兒了。就好比前幾年流行的那個段子:“我要個五彩斑斕的黑”,這不是神經病嗎……

再比如第二個,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只要能解決問題,而且是合情理的方法,那就沒必要再增加複雜度。就好比軟體架構,沒必要只為了用某種設計而使用它。我就寫個Hello World,就不用整太複雜的架構了吧……

後面的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還是那句話,大家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看看自己有沒有在做內卷化的事情。

看過這七個方面之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描述內卷,會是怎樣的呢?

我的答案是:如果做某件事情,不會有人受益,那就要當心了,很可能正在處於內卷漩渦之中。

回顧這七個方面,你能找到受益的一方嗎?沒有的。陷入內卷漩渦,幾乎不會有人受益。甚至連某些惡意競爭手段都不如,比如價格戰,至少消費者還能多少獲得點益處。內卷漩渦之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外卷”的英語原文:“Evolution”,它還有另外的含義,就是“進化”、“革命”。也就是說,當內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革命性的進化,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受某個人或是某些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就拿我國的某段歷史來舉例吧,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我國的農村就發生了土地惡性競爭的情況。地主以低價僱傭農民作為勞動力,而這些農民迫於生存,只能選擇接受。地主和農民就陷入了內卷的漩渦,在這個迴圈裡打轉。有人說地主得到了好處,因為錢花得少了。其實沒那麼簡單,雖然看上去僱傭成本低了,但是低價來的農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付出勞動,肯定會想辦法偷懶摸魚,所以地主其實也沒獲得多少好處。

你看,這像不像現在的職場形勢?像不像那些雞娃式的父母?

後來發生了什麼呢?

當內卷化發展到極限,就會轉向外卷。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很多農民受不了在內卷的環境裡打轉,於是選擇參加紅軍。當時的國民黨失去政權,時間上就是在三十年代農村內卷化的時候開始的。剛才我也提到了,內卷化的反面就是外卷,是進化,是革命。

早在1902年,梁啟超在《釋革》一文中提到:“Revolution者,若轉輪然,從根柢處掀翻之,而別造一新世界,如法國一千七百八十九年之Revolution是也,日本人譯之曰革命”。

你看,這個世界發展到今天,哪還有什麼新鮮事兒。把歷史翻開,總會找到些許影子。

話說回來,對於我等軟體開發者,如何破解內卷漩渦之謎團呢?

我個人的建議,就是要認清形勢。現在,ChatGPT在國內正火,很多人蜂擁而至。但是,清醒的人不會選擇它,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ChatGPT有硬傷。雖然它看上去很美好,但它消耗的能量巨大。昨天我看吳軍老師的直播,他提到ChatGPT每訓練一次,相當於3000臺特斯拉電動車,每臺開20萬英里(折算為公里是32.19萬左右)的能量消耗。可謂是十分驚人。我查了一下,果真如此。而且它不僅要消耗電量,還要消耗水,因為要水冷才能保證晶片不過熱。而且這個水還必須是淨化後的淡水,ChatGPT每與使用者交流25-50個問題,就要消耗0.5L的水。上一代ChatGPT——GPT-3,它的訓練消耗了近70萬升水,這些水足夠生產370輛寶馬汽車。

有人說,演演算法會最佳化,會讓消耗變少。這話一半對,另一半不好說。演演算法確實會提升效能,但是問題的複雜度也在上升,所以最後的能量消耗會上升還是下降,還真不一定。

所以這註定了ChatGPT沒辦法持久,除非迎來革命性的變化。作為軟體開發者,如果看到的都是ChatGPT的優點,忽視這些缺點,一窩蜂地湧入,很可能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會相互競爭,陷入內卷。那怎麼應對呢?

還是回看歷史,美國有一段時間陷入淘金熱,很多人爭先恐後去淘金,結果真正發財的沒幾個。反倒是賣牛仔褲和水的,賺了很多。說到這,大家明白了嗎?

既然ChatGPT消耗能源,那提供算力的雲端計算服務商肯定會在這個過程中賺到錢,因為需求巨大。所以為什麼蘋果公司沒有跟著做,在ChatGPT大熱的時候卻默默無聞,因為它看到了這一點。蘋果公司本身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它的每一次決定,雖然在別人看來可能是很蠢的,但是很可能是那些人沒把問題看“透”。其實不只是蘋果公司,每一家偉大的企業做的每一次決定,都有其原因,看不透的人,往往需要先在自身上找問題。很可能是自己的格局和視野出了問題。

所以,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陷入內卷,都是因為自己身在局中,無法以局外人的視角看到全域性。有個成語叫做“旁觀者清”,其實就是這樣。

我記得自己曾經在寫程式碼的時候遇到了問題,折騰了大半天也不行。想請教旁邊的人,結果問題還沒說完,就知道該怎麼解了。自己應對問題的時候,面對的是問題,身在局中。向別人請教的時候,面對的是自己和問題,身在局外。換一種視角和思維方式,問題可能就解開了。

所以,如果你正深陷內卷漩渦中,不妨跳出來,探索其它的可能。卷下去,沒有人獲益。只要擁有了全域性視角,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當然,光看到這些可能性還不夠,還需要具備去嘗試的能力,也就是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關於如何打造自己的能力圖譜,構建強健的核心競爭力,我日後再做分享。

總結一下,內卷(involution)起源於數學和天文學,後來用作描述社會現象。如果做某件事情,不會有人受益,很可能正在處於內卷漩渦之中。若要破解內卷,走出漩渦,可以請全域性視角來幫忙。探索內卷之外的更多可能性,掀起一波進化的革命,方可打破內卷漩渦迴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