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時代!程式設計師如何突破35歲的宿命?

Yxh_blogs發表於2024-06-24

大家好,我是碼農先森。

曾經夢想仗劍走天涯,如今卻在寫字樓裡安家。他鄉容不下靈魂,家鄉容不下肉體,還面臨著35歲被畢業,這難道就是程式設計師的宿命?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但我認為至少能改變自己。我想從技術、業務、管理這三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發。

技術

不知大家在公司中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程式設計師之間有時會為了一個「技術點」爭的面紅耳赤並且各自都還挺有理,最終還是分不清孰對孰錯。同樣這種現象在我司也時有發生,都已成為家常便飯。其實大家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問題,出發點本來沒有錯,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但在我看來還會發生這種事情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換位思考,不從對方的角度審視問題,各執已見。

有些人會為了追逐新的技術,而盲目的引入到實際專案中;也有的人固守著舊技術,不追求進步,讓原有的專案維護愈來愈難。從技術本身的角度來看,技術沒有好壞、新舊之分,只有基於當前業務場景下來驗證是否合適,其實升上到價值層面真正合適的技術才是好的技術,借用58集團架構師沈劍的一句話「一切脫離了當前業務的技術選型、架構設計都是耍流氓」,這句話更加強化了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定位。

業務

業務在大多數的程式設計師眼中都不太重視,心想著寫好自己的程式碼就行了,業務和我有什麼毛線關係?老子寫的程式碼天下第一,曾經的少年都期望用程式碼改變世界。網上有一句流行語「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如今的你四海為家。」恰好描述了當年的願景和當下的處境。

其實不然,從整個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生涯來看業務往往比技術更重要,技術只是工具,業務才能創造價值。不要拿著錘子到處找釘子,而是要在有釘子的地方,再用錘子去解決問題。從業務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要積極關注業務的價值,透過技術加業務,形成能為業界提供行之有效解決方案的綜合能力。比如我司透過技術賦能於跨境業務,直接提升了貨物的流通效率,為公司降低了物流成本。總而言之,程式人應該把業務和技術放在同等的重要的位置上,這樣即使以後不從事程式設計行業的工作,利用自身掌握的業務知識也能更順利的轉到其他崗位上「比如有很多人轉到了售前、售後等崗位」。

管理

這裡提到的「管理」並不是說是管理崗位,而是指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但不僅限於:自律、自驅、溝通、心態等。邁向管理崗的第一步是自我管理,如果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怎麼談能把別人管好呢。在當前這個容易讓人焦慮的大環境下,做好自我管理尤為重要。如何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我認為至少要做好以下這幾方面。

首先是「自律」,人們常說自律的人生才是自由的,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對於我們這些寫程式碼到忘我境地的程式設計師來說,能夠保持住良好的作息時間,就是最好的自律了。其次是「自驅」,自驅力又稱為內動力,自驅是發自內心的去主動做一些事情,自驅的人擁有一顆純粹的赤子之心。純粹二字在程式設計師身上是比較典型的特質,但真正的自驅很多人還是難以做到,當然我也還在努力的路上。

再者是「溝通」,人是群居動物對社交有著明確的需求,但程式設計師卻變成了獨來獨往的「猿」沉浸在自己的程式碼世界裡,不善與人溝通。原蘇寧技術總裁喬新亮在他的覆盤專欄中多次提到了「溝通創造價值」的觀點,可見溝通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每個程式設計師的心中都裝著一個CTO夢,想要離這個夢更近一步那麼溝通將是不可或缺的品質。

最後是「心態」,程式設計師總是在遇到Bug的時候會焦慮緊張,條件反射的說這不是我的問題,我寫的程式碼怎麼會有Bug。問題一出現就習慣性的甩鍋推諉,這是典型心態不好的表現。心態好的人往往會先確定具體的原因,再判斷是由誰引起的問題,最後能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甩鍋推諉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因為問題始終還得需要程式設計師來解決。因此,保持住一個良好的心態會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會越來越好。心態決定人生的高度,一個好的心態才能讓你的職業之路越走越遠。

結語

程式設計師群體經常調侃說「35歲是程式設計師的宿命」,雖說我不知提升這三方面的能力,能不能打破這個說法,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現實點的就是多賺些錢」。迴歸到寫這篇文章的初心是提升技術人對技術、業務、自我管理的認知。讓我們能夠在不管遇到任何惡劣內的外部環境情況下,都還能有一顆良好的心態,來度過這個蜿蜒曲折的人生。

與君共勉。


歡迎關注、分享、點贊、收藏、在看,我是微信公眾號「碼農先森」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