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人·觀遠資料CEO蘇春園:讓業務用起來,是BI行業推倒滲透率之牆的關鍵
蘇春園 觀遠資料創始人兼CEO
畢業於卡耐基梅隆大學資訊系統管理專業,擁有近20年資料分析以及商業智慧管理服務經驗,擅長企業資料分析戰略規劃,曾任全球頂尖BI公司微策略軟體全球高管&中國研發總裁,為上百家500強企業提供過大資料分析產品與服務。2016年9月創立觀遠資料,致力於資料智慧行業的長遠創新,帶領公司和團隊成為智慧分析與決策的全球引領者。
—
文 | babayage
編輯 | 笑 笑
18年前,入局BI第一波浪潮
BI(Business Intelligence)一詞誕生於遙遠的1958年,但業內普遍認為,1996年Gartner機構對其進行重新定義,是BI技術步入全面商用時代的標誌。
蘇春園對BI產生興趣,是在“啤酒尿布”將BI神話第一次推上風口浪尖之際。2022年,在這個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全面應用於生活各個角落的時代,各大院校的資料分析專業紛紛爆火。可在20年前,資料分析還只是資訊科技管理專業下的冷門課程。在卡耐基梅隆這個“超級碼農生產基地”,蘇春園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關乎程式碼技術,偏偏他最有興趣的卻是少數商科
課程
,尤其是用資料分析技術輔助商業決策。
尚未畢業,蘇春園便收到了來自微策略(MicroStrategy)的offer,作為過去20餘年中全球最成功的BI企業之一,微策略對人才的要求幾乎是為蘇春園量身定製:精通資料技術的同時,兼具對商業應用場景的瞭解。
蘇春園自然沒有猶豫太久。
科創人:To B行業內經常說,中美之間存在10~20年的代差,在您看來,國內BI行業目前的發展進度,與18年前的美國有哪些異同?
蘇春園: 陸奇博士前不久在奇績創壇總結了企業IT系統建設的五個階段:其中, 構建業務系統、沉澱業務資料,稱作System of Record,ERP+企業資料庫是這個階段的代表;System of Insight,是從沉澱下來的資料中洞察出有價值的規律資訊,這一階段的代表就是BI;未來最終階段是System of Intelligence,AI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透過AI與BI結合,系統給出決策建議甚至完成行動閉環。
美國To B服務發展較早,IT技術普及程度高,在2004、05年,大部分跨國公司、全球化企業都已經走完了第一階段,也就是ERP系統和資料庫的建設,因此洞察、決策系統成為了企業的下一代需求。
而在當下,中國企業正在同步進行幾代系統的建設,記錄、洞察和智慧化同步展開,甚至在同一家企業內也會出現多步並作一步的火熱場景。我個人認為, 接下來的5年時間,在企業數智變革這一領域,中國有機會走完美國走了10年的變革路程。
科創人:在微策略工作的10年裡,您印象最深的場景或者給您帶來最大困擾的問題是什麼?
蘇春園: 10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先是在美國做工程師,後來回國參與搭建中國研發中心,印象最深的就是組建中國研發中心這一階段,體驗了一把內部創業的感覺,從找辦公場地,面試前臺行政開始,尤其是每一位早期的工程師同學,都是我們一個一個從“宿舍”聊來的。
招聘是段有趣的回憶,我們希望招募到的是最頂尖的研發技術人才,可好人才競爭特別激烈,尤其微策略軟體剛剛進入中國,要面臨很多競爭,比如同樣公司簡稱是MS但名氣大不少的微軟與摩根士丹利。因此,除了承諾發展前景、保障有競爭力的薪水、提供高質量的海內外培訓之外,還用了很多心思,比如我們會花很長的時間,去到校園,與同學們喝咖啡、演示產品,去拜訪同學的老師做背書,也會請同學們在我們美國總部工作的師兄師姐幫我們定向做宣傳……我還記得當年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畢業時的選擇,“資料分析就是未來!”對於透過面試的同學,我們會給他宿舍送去一份兒禮盒,除了精美的offer letter還會有一瓶香檳,他們可以和宿舍同學分享喜悅。 2009年開始,我們連續多年在國內前10的高校中成為最受歡迎的技術僱主品牌之一。
外企經歷中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研發團隊普遍面臨的困擾: 我們敲出的程式碼,到底幫助客戶實現了什麼價值?我做的工作到底在哪些具體的方面改變了這個世界? 最出色的人才需要最充分的正反饋 ,而研發團隊遠離客戶,尤其是全球企業的中國研發中心會離得更遠。因此我推動建立了一些機制,比如 技術團隊能夠直接連結全球各地的客戶,同事們直接遠端與500強的客戶一起交流;我們也爭取讓更多的員工參加到線下的客戶見面,包括每年1月公司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全球客戶大會,讓員工零距離感受:他們的程式碼是如何為客戶帶來了價值。
創立觀遠,只為更好服務中國企業
蘇春園的創業念想萌芽於2013年左右,隨著微策略中國研發中心對全球客戶的服務漸入佳境,蘇春園心間卻積累出了一份日漸龐雜濃郁的困惑。
彼時,國產BI已有部分頭部企業破土而出,展現出了新興行業應有的旺盛生命力。但在蘇春園視角下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場景: 如果只是復刻國外的發展模式,將BI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歷程重走一遍,中國企業可能需要等上10年時間才能享受到2013年水準的BI服務。
如何能夠縮短這一週期?明明身處中國,卻無法直接為中國企業提供最好的BI服務,這情緒逐漸積累發酵,最終在困惑與焦慮交織成的混沌中,孕育出了一顆關乎使命和責任感的種子。蘇春園決定獨立創業,傾盡自己多年來的技術與服務積累,只為服務好中國企業。
2015年,To B逐漸代替網際網路成為時代新熱詞,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一同迎來了屬於自己的DT(Data technology)時代。覺察時機成熟,蘇春園決定辭職,經歷了一年的籌備與深度思考,觀遠資料於2016年正式成立。
科創人:《科創人》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就是初創企業進入一個行業時,如何規劃戰略定位、明確自身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差異化優勢,您成立觀遠時在這方面做出了哪些決策?
蘇春園: 資料智慧類公司也分為兩類,一類是短期價值更顯著的,比如有資料來源、有特定演算法模型、有巨大定製專案支撐的企業,也是離錢比較近的模式;另一類是相對苦逼、但有長期可持續價值的品類,本質上是軟體&SaaS公司,透過產品的打磨,把各種資料進行彙總和提煉,為企業提供決策分析。 觀遠是第二種企業,這是觀遠的路線選擇,基於產品為廣大的決策者提供服務。
第二是 聚焦垂直行業,選擇新消費、新零售為第一根據地 ,這裡有多重考慮:
首先,經歷了多年飛速發展,新零售、新消費行業成為了技術型To B服務企業的絕佳溫床,迭代快、規模大、生命力旺盛、擁有數一數二的資料基礎。
其次,這個行業非常市場化,你不需要靠關係,只要有技術、有能力就能贏得客戶。
第三,新零售、新消費行業的從業企業,大多接觸過甚至原生於網際網路技術,他們對於服務價值的識別能力非常好,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高,因此教育成本相對較低。
第四,新零售、新消費行業,也就是最初的電商領域,培養了大量數字化人才,很多人後來帶著數字化經驗轉向了其他領域,為這個行業提供決策分析服務,對其他行業的輻射能力更強。 後來證明我們判斷是正確的,一些門檻較高的企業在溝通時會詢問,你們是否有服務電商行業的成功案例。
科創人:很多資料智慧企業的從業者,在細分行業選擇時會選擇金融行業,因為資料基礎最完整、技術接受度最高,但在觀遠看來,似乎行業生命力的權重高於資料基礎的完備性?
蘇春園: 好問題。金融行業的資料基礎確實是最好的,但 金融行業相對保守的特點,對於一個初創企業而言門檻很高,所以我們積累了幾年之後,全面切入了金融。
零售與消費這個行業足夠大,與金融一樣,都屬於體量、規模巨大的行業。 我們認為行業的土壤極其重要,參考國外To B巨頭的發展歷程,SAP最初就是根植於德國先進的工業製造業,之後逐步擴大到各行各業。這 類行業有最真實的市場反饋機制、最激烈的競爭對抗、最頻繁的迭代最佳化,必然對應著最先進的生產力和決策能力。
在中國,哪個行業相對是最創新、最引領的?零售消費無疑 , 而且這個行業的經營迭代與資料創新,不止領先國內其他行業,也引領全球。觀遠希望與這樣的行業一同培育出最頂級的資料決策能力。
初創之坑,找對3F翻過信任高牆
科創人:既然您在當初準確預計到了初創企業走向市場時,會遇到難以跨越的信任鴻溝,那麼觀遠當初採用了哪些方法克服了這一問題?
蘇春園: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個問題當初也沒少讓我們頭疼(笑)。觀遠從建立之初就立志服務最頭部、最創新的客戶,畢竟我和我們3位聯合創始人都是做500強企業級產品的背景。但頭部客戶的門檻也確實高,週期特別長,因此我的第一個創業認知就是得面對現實,先去服務好那些願意擁抱創新的中型客戶, 再 不斷往上突破我們的能力邊界。後來我們發現Salesforce早期也是如此,從中小客戶開始、越做越大,我們就釋然了。
而且這裡面也有深刻的邏輯。對初創企業,尤其是 致力於成為一家追求偉大產品的公司來說,一定要有自己的節奏。如果為了短期 的訂單、不能冷靜應對,巨大的壓力會導致公司的戰略動作變形,你會被裹挾進對方的節奏和需求當中。國內其實有不少早期企業,被少數幾個大客戶綁住了,本質上偏離了做產品的軌道,越到後面,越難實現企業級的標準產品定義,因為在早期的產品邏輯中已經夾雜了太多大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歷史包袱指數級上升。
所以我們一直很感謝當初陪伴觀遠成長的客戶,雖然大家開玩笑說, 早期客戶都主要是“family,friend,fool”,但我們很感恩,而且後來發現選擇觀遠的都是有超前眼光和智慧的企業家。最早的那一批客戶,我們現在還在緊密的合作。這是創業路上,很讓人開心回味的一個片段。
科創人:在覆盤時,往往容易清晰地劃分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但身處其中時,企業家如何判斷當下所處的階段?舉個例子,同樣是選擇穩定發育一段時間,如何判斷這段時間究竟算是穩固根據地、提升自力更生能力,還是掉進了小富即安的陷阱?
蘇春園: 非常形象的問題,我們到底是在長征之初,還是到了延安,亦或具備了全面進攻的能力?說實話這是我這麼多年一直在反覆思考的話題。
最終我有一個很樸實的心得: 你的企業處於什麼階段,取決於你當下服務的客群——以您的比喻就是所控制的疆域,是不是真正屬於你。
成立之初,客戶大多是透過口碑介紹。
但一旦過了這一階段——度過這一階段的標誌是產品雛形基本清晰——就要快速找到真正的根據地,打磨出標杆、構建護城河,絕對不能困在舒適區中。
找到根據地就是細分客戶,大部分時候是鎖定一個行業, 新企業不著急走向大海,《跨越鴻溝》裡說的,做小池塘裡的大魚,我非常認可這個觀點。
接下來就要打磨標杆,我們做了幾個小一點的品牌之後,快速接觸到了聯合利華、安踏、元氣森林、蜜雪冰城這類頭部品牌,不斷完善對頭部客戶的服務能力。
第三步要構建護城河,進入到了更大的戰場,就會有更強勁的對手出現, 絕不能滿足於“我能”,至少要在一定時間段內做到“別人不能”。
這三步完成了,意味著你目前佔有的市場真正屬於你,並且可以規劃下一階段的進攻方向。接下來,就是以客戶規模、客戶數量為鏡子,儘可能清醒地判斷髮展策略。 這方面我們下了很多功夫,學習研究了IBM與華為的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戰略方法論,結合創業實踐,每季度做一次實踐與迭代,已經進入到第8個版本,也轉化形成了觀遠自己的戰略管理實踐。
另外,除了理性的方法之外,創始人除了要承受短期業務方面的壓力,更要不斷思考長期、尤其是思考行業最本質、最重要的那幾個問題,一定要基於深度的思考,形成自己對行業未來的判斷,這樣才能比你的競爭對手看到更準確、更遙遠的未來。
國內資料服務企業
要幫助客戶解決資料基礎問題
科創人:您在BI行業最初10年主要服務於全球客戶,而觀遠面向國內企業,二者之間有哪些明顯的差異,是否直接影響到了產品形態與服務模式?
蘇春園: 差異點非常多,最明顯的差異在資料基礎與資料素養,還不能簡單地概括為成熟和初級,感覺更像是: 服務國外客戶,是跑在一條完整連貫的公路上,你可以保持一個穩定的高速跑到底;服務國內客戶,有一段是非常棒的高速路,下一段可能就是鄉間小路,你要不斷調整駕駛模式,你的產品也必須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舉個例子, 國內很多客戶的資料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業務也在不斷創新,導致同一個商品,在很多個不同的環節或者渠道上,體現出的資料口徑是不一致的,需要一些人工處理才能對上。
因此我們開發了不少產品和服務,比如SmartETL,用來幫助客戶在分析之前,先對各種資料進行預處理;以及我們提供的移動BI,以無程式碼拖拉拽的形式,在幾個小時內,可以支援客戶為不同的部門和角色,釋出不同的移動分析看板,直接接入企業微信、釘釘或飛書,非常受歡迎。這些接地氣的產品創新,幾年下來成為了觀遠被行業特別認可的一個高價值點。
還有,大家可能都聽過“人人都是資料分析師”這句話,在國外資料分析能力的普及程度相對好些,在國內的土壤相對比較難實現。 國內客戶需要的不止是一個自助分析的工具,而是一站式的產品與行業最佳實踐,來賦能企業內不同的使用角色,他們可能是願意去做資料探索的分析師,也可能是希望借鑑行業分析場景的業務主管,更有可能是廣大的一線業務決策者,直接消費構建好的分析場景。
科創人:《科創人》最近內部討論一個話題,為何國內To B企業大都以行業解決方案作為切入點,而不是走工具路線,也許客戶的購買傾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To B服務的形態?
蘇春園: 沒錯,只有在行業中才能沉澱更多直接作用於客戶場景的價值,進而直接賦能客戶。
科創人:您提到的SmartETL,已經被證明至少是某一行業內很有成效的資料基礎建設型產品,國內大資料行業普遍在資料治理環節存在問題,觀遠是否考慮過將行業資料治理能力作為單獨的產品線?
蘇春園: 以前我研究過國外的ETL領域,發現國外分工確實是很專業,有不少公司就是幹這個事情,與BI公司上下游合作。你說的現象在國內確實存在,很多公司都做很多的東西,感覺無所不包,對應了國外多個上市公司乾的活。 觀遠的價值定位非常明確,就是以BI為核心的一站式分析平臺。 在中國,BI的市場滲透率只有個位數,而在全球市場這一資料超過30%,個別先進國家接近50%,這是近10倍的差距,也是10倍的潛力;此外,AI+BI也是我們對BI的未來佈局,本質上這是高階分析,BI用得深入之後天然的高階高價值場景。
所以在BI行業真正走向成熟之前,我們大機率不會貿然進入其他領域。
重點關注資料顆粒度革命
科創人:您過去的採訪中多次提及資料顆粒度革命,能否系統分享下產生這一現象的機制,以及您對其的洞察思考?
蘇春園: 這個現象其實源自客戶場景,我們在與客戶碰撞時得到的啟發,對於BI的應用越熟練,客戶越會感覺BI、AI並不是玄學,它的本質是數字化運營,每天應對的並不一定是宏大命題,更普遍的場景是微調、細節最佳化。
預測一個月之後的進貨量非常難,但將一個月拆成4周,一週拆成7天,資料粒度的精細化反而提升了資料運營的精準度, 連續性資料的產生、歷史資料的準確積累,在微小的場景下能夠產生更有價值的可執行策略。 在網際網路領域,AB測試可能不是什麼新鮮事,可在其他行業,透過資料的精細化運營來實現產品取捨、最佳化迭代,還是少數玩傢俱有的能力。
一個飲品品牌,可以基於資料顆粒度細化,在不同區域實施不同的配貨策略;一個便利店企業,可以以單店為單位制定不同的資料模型,可以細化到某一款貨品的擺放策略;一個銷售負責人可以掌握的資料,從以往的T+1到現在5分鐘重新整理一次,更及時發現問題和機遇;客戶的決策會,從月會、週會、大會,變成更頻繁、簡短、具體的資訊交流……
資料顆粒度的變革,不止是量變,它對企業運營的影響,是刀耕火種與核武器之間的差距,所有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都應當重視這一變革,擁抱資料顆粒度變化必然帶來的決策顆粒度變化。
未來規劃:AI+BI
價值主張:讓業務用起來
科創人:在觀遠看來,接下來能夠大幅度提升中國市場BI滲透率的手段有哪些?
蘇春園: 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 讓業務部門能夠直接使用BI 。中國的客戶中,BI主要是提供給IT部門做報表用,很多業務價值都需要IT部門參與才能真正落地。如何能夠讓業務直接透過BI構建自己的應用場景?如果這一關能夠解決,BI的滲透率無疑將大幅度提升。
傳統模式,BI工具以買斷制銷售給甲方,甲方IT團隊承接使用的權責,所有的一線需求都要經過IT團隊的加工和傳導,因此呈現出慢反饋、長週期、低頻率的使用狀態。
而在觀遠的客戶場景中,客戶的一線銷售代表要能隨時在移動端上看到產品的銷售資料:日報、週報、其他銷售人員的銷售量、門店的生意狀況等,業務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方便地配置報告、報表、資料內容,不再需要向IT團隊申請許可權,也不需要IT技術就能夠操作。
科創人:從IT團隊使用到業務團隊使用,使用者畫像的遷移,對於產品設計帶來了多少挑戰?
蘇春園:觀遠的產品設計理念,是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反向設計 ,過去10年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嘗試,很多事只有自己摸索迭代。SmartETL的誕生也是出自對易用性的考量, 如果我們要讓業務人員用起來,必須要有低成本的資料基礎最佳化能力;還有移動端這一陣地,自然也成了必要的使用場景;另外,業務人員成為主要使用者之後帶來了併發壓力 ,從幾十人、幾百人到上千人、上萬人,每天早上固定時間,大量業務人員開始看資料、分析、決策,每個人看到的資訊都不一樣,細粒度許可權、資源隔離等等,背後需要高效能、高穩定性的企業級資料架構做支撐。
除了這些,最關鍵的一部分,是AI與BI的結合。
科創人:今年年初觀遠宣佈C輪融資時,您提到智慧分析產品矩陣的深化是資金主要投入方向之一,能否分享下您對於AI+BI這一未來的見解?
蘇春園: BI的商業化應用近30年時間,過去它一直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分析歷史資料——給出診斷,也就是行動建議”。與AI結合,能夠跨越BI目前的能力半徑,實現面向未來的行動建議,也就是商業預測。目前觀遠已經與聯合利華、寧波銀行等頭部客戶,在AI+BI這一方向上啟動了深度合作。
透過BI分析平臺與資料科學和高階分析能力結合,AI技術的融入能夠讓客戶“用得越深,預測越準”,最終擴充出各個方向上高價值的預測場景。
AI預測的門檻確實很高,通用型AI平臺的建設更是難上加難,幸運地是觀遠在與聯合利華的合作中已經落地了一些AI預測場景,接下來我們要幫助更多的客戶完成落地。
科創人:觀遠在未來的發展規劃?我比較好奇一點,作為行業頭部企業,是否有餘力解決目前明顯鉗制資料行業發展的人才問題?
蘇春園: 先解答您好奇的問題,觀遠目前透過與客戶的合作,以相對高的投入產出比,推動資料人才的培養,比如“觀遠燎原計劃”,當客戶側產品的使用者到達千人、萬人級別時,就需要成熟可靠的培訓體系支撐,我們會配合客戶舉辦各類資料驅動業務發展的比賽,比如最近與我們合作的某頭部股份制銀行,內部報名團隊突破了100個,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在客戶業務體系下,在員工個人發展的動力驅使下,人才培養能夠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推進。
說到觀遠的未來, “讓業務用起來”是我們的一個長期價值主張 ,我們已經在近500家客戶的場景中不斷印證了這一理念,我希望未來5年有5000家、50000家各行業的組織,也同樣可以享受到“讓業務用起來”的巨大資料價值。
這也是讓我們觀遠的每一位遠行者最興奮的願景,成為智慧決策全球級的引領者,讓1000萬使用者享受資料的價值。
這個行業的未來很大,不缺某一款產品,不缺某一家企業,但真正能夠構築起行業發展地基的底層邏輯、底層認知,需要有人去發掘、普及、凝聚共識。 這也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希望找到更多的夥伴們一起實踐對未來的看法。正所謂,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一起去創造未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09508/viewspace-290690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蘇春園與車品覺的私人早茶會:打資料之戰,“自動化”是決勝關鍵
- 科創人|永洪科技CEO何春濤:數字化人才缺口巨大,希望人人都是資料分析師
- BI實施:讓資料創造價值是王道
- BI“後浪”觀遠資料的AI生意經AI
- 金融行業關鍵業務資料庫系統加固方案行業資料庫
- 製造業經營效益差?業務資料管理是關鍵
- 極光大資料Q2報告:《一起來捉妖》滲透率環比增長超40倍大資料
- 滲透之——資料庫提權資料庫
- 全面分析防火牆及防火牆的滲透(轉)防火牆
- 重磅釋出鞋服智慧BI方案,觀遠資料再獲快時尚行業大獎!行業
- 內網滲透-防火牆資訊內網防火牆
- 資料分析滲透到劇本創作領域
- 業務人員自行搭建應用,讓資料不再過時
- 科創人·天雲資料CEO雷濤:打造正確理解數智的認知體系
- 讓大資料產生高投資回報率的三個關鍵大資料
- 對業務人員來說,協同辦公讓工作變得輕鬆起來
- 讓ppt中的資料動起來的方法
- 金融行業BI視覺化報表,直觀體驗資料的價值行業視覺化
- 易觀:避免“資料湖”成為“資料沼澤”,流動的“資料河”是關鍵
- 大資料分析是企業轉型的關鍵大資料
- 域滲透之利用WMI來橫向滲透
- 做BI智慧資料分析,奧威BI系統是專業的
- 開源滲透測試工具--關於資料庫資料庫
- 信信客CEO黃龍劍:簡訊行業的嚴冬,行業簡訊的暖春行業
- 資料賦能的未來,是嵌入式BI
- IBM CEO:“大資料”將是公司今年首要業務IBM大資料
- 大資料時代,銀行如何應用商業智慧BI?大資料
- 加上快捷鍵,讓你的網站酷起來網站
- 工業大資料的關鍵技術是什麼大資料
- 『研究發現亞太移動支付滲透率達53%』今日資料行業日報(2016.12.07)行業
- 什麼是滲透測試?網站有必要進行滲透測試嗎?網站
- 自助BI工具是BI行業發展的趨勢嗎?行業
- 部落格園商業化之路:全園求偶遇,懂園子懂商業的創業合夥人創業
- 『對不起,貴校99%的就業率是假的』今日資料行業日報(2019.06.25)就業行業
- 呈現資訊的新方式:讓資料動起來
- 金融行業的BI應用分析行業
- [原創]滲透測試工具
- 2021年美國遊戲裝置滲透率(附原資料表) 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