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後浪”觀遠資料的AI生意經

qing_yun發表於2020-06-12

      【IT168  評論】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日前,《後浪》影片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無論前浪和後浪都不乏時代的弄潮兒,時代滾滾向前,浪潮驚濤拍岸。

  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成為新的生產資料,也是重要的生產要素。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為了更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及時洞察消費者需求,很多企業引入了BI(Business Intelligence 商業智慧),挖掘資料價值,驅動自身成長。

  在BI市場2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大批BI廠商。2016年成立的觀遠資料算一個不折不扣的“後浪”,創始人兼CEO蘇春園在接受採訪時從不忌諱後來者的身份,畢竟成立時間短,但他會強調觀遠有自己的信仰和實力,這是作為一個技術創業者的自信。

  “AI驅動BI發展”、“BI的未來是AI”、“BI裡的AI在國內還是泡沫”成為近兩年業內熱議的話題,從權威機構Gartner到BI廠商以及最終企業使用者,都在強調AI對於BI未來發展的意義。蘇春園也是AI的擁躉,曾多次強調AI是未來趨勢。但是他也更加明白企業要長久發展,既要放眼未來,也應立足現在,BI“後浪”觀遠有自己的AI生意經。

AI應用因企業資料基礎而定

  我們先講一點BI的歷史。

  BI是比較早應用資料的技術,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於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當時將商業智慧定義為一類由資料倉儲(或資料集市)、查詢報表、資料分析、資料探勘、資料備份和恢復等部分組成的、以幫助企業決策為目的的技術及其有應用。目前,BI通常被理解為將企業中現有的資料轉化為知識、幫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業務經營決策的工具。

  2007年BI迎來了變局,以BO、海波龍、Cognos為代表的傳統BI廠商被SAP、甲骨文和IBM收購,舊的時代終結,新的時代到來。不僅僅是傳統BI廠商寡頭格局形成,新的技術也帶來變革,從傳統到敏捷、現代化的BI序幕即將拉開。國外2009年成立的Tableau成為新一代BI的代表者,在2019年Tableau被Salesforce收購,也引起了海內外轟動。

  觀遠資料在2016年成立,主打敏捷化、智慧化,提供BI+AI的解決方案,定位為新一代資料分析與智慧決策解決方案服務商。而隨著客戶積累,蘇春園發現國內企業資料基礎和之前想的有些不同,公司也略微做了調整。“BI的未來一定是AI+BI,大方向肯定是一點沒變,但是路徑也是要不斷迭代、最佳化修正。”蘇春園介紹,無論是資料分析還是AI的應用都需要有一定的資料基礎。

  其實,BI和資料分析被討論的多了,資料價值不一定能出來,但是業內人士有不少都經歷了這樣的一條心裡路程:都知道國內的資料基礎比國外差,沒想到有的竟然這麼差。

  在觀遠成立的前兩年,蘇春園發現不少規模比較大、品牌實力強勁的企業資料基礎仍然非常差,並不適合馬上直接做BI分析。因此,觀遠也引入了資料倉儲和智慧資料準備(Smart ETL)等產品,幫助企業構建資料基礎,提供一站式的智慧資料分析服務。“我們不能領先市場太多,還是要圍繞國內的國情和客戶的現狀。”蘇春園說。

  在AI方面,蘇春園強調不能為了AI而AI,他要為AI潑點冷水。一方面AI的應用有一定的門檻,另一方面AI並非萬能,要結合具體業務場景來落地。他認為國內企業資料基礎大概分為三個層面,現在大部分企業還是處在BI的應用階段,還未涉及到AI。

  具體來看資料基礎情況,比較底層的是沒有資料倉儲。此類企業不能以規模和營收簡單劃定,有的一年銷售額幾十億元,但是數字化基礎依然比較薄弱,可能需要觀遠這樣的廠商提供一站式的BI服務;中間一層的是應用了傳統的BI軟體做升級。這類企業原來的傳統BI或傳統報表以固化靜態的方式呈現,很難實現精細化管理,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需要敏捷而高效能的BI產品;第三層是在BI方面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了一定的資料基礎,可以嘗試應用一些AI場景,比如在銷售預測、門店診斷、行動建議等方面幫助企業做相關決策,觀遠的客戶中,AI已在一些世界500強企業有了落地。

  資料基礎的積累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從BI到AI也要有個過程。國內在幾個浪潮疊加下產生了新的機遇,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浪潮疊加下摸著石頭過河

  在BI領域國外發展早,有值得借鑑之處。但是有些路,總要自己去走去探索。

  蘇春園認為Tableau被收購對行業尤其是中國BI市場是利好,在BI方面中國落後美國5-10年,Tableau被Salesforce 157億美金收購,讓更多人看到了BI的價值。雖然美國在BI方面的發展相對成熟,但他相信國內移動化、大資料、BI、AI等幾個浪潮疊加,在面向AI的未來,目前全球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甚至有機會引領全球,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國內企業資料基礎參差不齊、資料意識淡薄、資料人才缺乏是不可忽視的現狀,處在浪潮疊加之中,廠商和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摸索了這些年,也有了一定的收穫。比如公認國內企業對於定製化要求比較多,需要廠商提供一定的諮詢能力,企業在選型的時候也更看重廠商對業務的理解等。

  “中國的客戶需要的不只是BI工具,更需要一些行業實踐,國外BI技術已經應用了很多年,很多相關的資料分析師、業務分析師群體已經成長起來,他們對企業業務比較懂,中國是幾步並作一步,所以不少客戶除了BI工具,還希望有些行業最佳實踐作為參考。”蘇春園在介紹中美兩國BI市場不同時指出。

  在實踐過程中,觀遠基於國內市場現狀提煉出了BI+AI的5A實踐路徑來構建資料驅動的決策大腦,其中Agile 敏捷化、Accurate 場景化、Automated 自動化、Augmented 增強化和Actionable 行動化對應著不同資料基礎的企業。

  比如對於資料基礎薄弱的企業,敏捷化就是可以透過托拉拽的方式快速構建資料分析,當資料分析用起來後,場景化會基於場景提供一些行業比較經典的分析模板和最佳實踐,有了這些就可以進一步實現從人找數到數追人的自動化分析和預警,最終實現基於資料的行動決策指導。

  蘇春園對AI還是充滿信心,但是要實現最終的“人機協同”還是要講究方法策略,他認為要“以終為始,分步構建”。

  所謂以終為始,就是做任何數字化的建設,需提前做規劃,但是不能只看眼前三個月要解決什麼問題,放眼未來,先了解公司未來一到三年可能需要透過技術解決的不同層次的問題。“看三年,做三月,就是先從眼前的三個月開始做起,以終為始。”

  而從BI到AI的以終為始,蘇春園介紹觀遠會先與企業分享領先客戶從BI到AI演進的路徑,甚至會幫企業評估有沒有到應用AI的階段,會建議企業先把BI用好用深,然後陸續探索AI的應用場景,從小場景到大場景,一步一步構建,這樣專案實施更有可能成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不盡英雄。在前浪與後浪的翻湧中,所有的探索都會有時代的回聲。從數字化時代到智慧化時代,翻滾吧,BI 弄潮兒!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73/viewspace-269804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