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思維始終是主導

liukuang發表於2019-08-31

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思維始終是主導


隨著消費網際網路的流量紅利不斷消退,BAT們又紛紛向產業網際網路發起了進攻。事實上,早在BAT們進攻產業網際網路之前,這個領域就湧現出了一批先行的實踐者,有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樹根互聯,也有基於人工智慧賦能實體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它們已經助力諸多企業或產業叢集成功實現數字化和智慧化轉型升級。


尤其是從去年馬化騰宣佈騰訊全面進軍產業網際網路,更是掀起了產業網際網路的創業熱潮,也推動了資本市場對於產業網際網路的垂青。《第五次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顯示,上半年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發生融資87起,披露融資金額超過186.9 億人民幣,其中樹根互聯於6月17日獲得的5億元B輪融資更是打破了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內的融資新記錄。


不得不說,以BAT為代表的消費網際網路巨頭大舉進軍產業網際網路,正在掀起一波實體產業的數字經濟轉型新浪潮。


BAT為代表的巨頭,全面進軍泛產業網際網路


線上流量紅利的枯竭,成為BAT們發力產業網際網路真正的源動力。百度很早就將百度大腦開放提供深度學習基礎算力,與此同時基於百度大腦搭建了面向智慧汽車交通行業的Apollo,面向IoT裝置的DuerOS語音互動系統;阿里則基於阿里雲構建了多個ET大腦,如城市大腦、工業大腦、農業大腦等,推動AI技術在各行各業落地;騰訊則將AI技術與騰訊雲作為產業網際網路的核心基礎能力。


不可否認,對於BAT這樣的巨頭來說,他們發力產業網際網路有著不可忽略的優勢。


首先就體現在了綜合實力方面。雖然BAT發力產業網際網路時間較晚,但是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品牌公信力,比較容易獲得一些實體企業的青睞。同時他們也擁有龐大的企業資源,阿里巴巴自然不用多說,憑藉淘寶和天貓多年的運營,積累了數百萬計的商家;騰訊也在努力透過企業微信去連結更多的企業資源。


另一方面,BAT們代表的是網際網路基因起家的產業網際網路賦能群體,它們在長期服務消費者的過程中積累了相當體量的技術,並透過不斷的研發投入加固了自有的技術護城河。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它們再將這些技術以商品和服務形式,比如阿里的釘釘、阿里雲,騰訊的“聯結器”和“工具箱”輸出給各型別的企業,傳統農牧企業、電商商家等等。


當然,BAT發力產業網際網路也有著他們明顯的不足,這主要體現在他們對於工業網際網路、農業網際網路、服務業網際網路等實體細分領域不夠專業,對於很多實體企業真正的數字化需求及工業應用場景、工業know-how會把握的不夠精準。


目前來看,BAT們在產業賦能上最典型的特徵是比較泛,他們在多個產業,比如農業、服務業、智慧城市等方面都有落地案例: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產業佈局特性,追求大而全,需要廣撒網;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缺乏針對某個細分實體產業更高的專業性,因此需要更多屬性的場景進行實踐。


以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垂直產業網際網路也紛紛崛起


對於傳統產業叢集上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它們的痛點在於沒有數字化和智慧化的能力和渠道,他們迫切需要這種數字化的能力;而對於工業基因很重的企業來說,這類企業的生產製造方式普遍傳統,經營管理方式老套,存在低效高能耗的生產痛點,以及一站式數字化或智慧化改造的發展瓶頸,他們更多需要的是銷售、研發、採購、製造、管理等各個層面資料的全面打通,從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於是,以樹根互聯為代表的專注於工業網際網路的平臺開始崛起,並全面為各個細分工業領域的企業進行數字化賦能:一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更新,二是實現訂單和個性化需求的快速對接,提高利潤率,三是提供針對性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對於中小企業,這些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能給它們快速帶來品牌力、訂單對接、資金等多方面的賦能,幫助它們實現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轉型升級,繼而實現利潤突破和品牌建立;對於大型企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能夠提供一站式賦能,打通原本各個獨立資訊化系統形成的資訊孤島,讓企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降本增效。


在工業網際網路的實體賦能落地上,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工孵化出來的樹根互聯,但樹根互聯並未受到三一重工的限制,只在大型機械領域進行實踐,而是將自己積累的賦能能力複製到了其他的工業製造領域。今年6月底,樹根互聯成為了首家入選 Gartner 2019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魔力象限的中國企業,這次入選也意味著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初見成效。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樹根互聯表現出了更強的競爭力,並不斷向工業網際網路的改革深水區發起進攻。


由此看來, BAT們和樹根互聯雖然基因不同,對產業網際網路的理解也不同,且前者賦能目標更泛,後者更專於工業領域。在BAT們和樹根互聯的共同推動下,他們將幫助企業和產業形成技術、資源上的高效實時互聯,幫助傳統實體擺脫長期的困境,將他們推到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生產運營階段。 


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生態始終是主導者


很多人用風口來形容產業網際網路時代,這是不準確的,因為風口總是會停的。嚴格意義上來說,產業網際網路是一種趨勢,且不可逆。同消費網際網路一樣,產業網際網路也完全有機會長出幾個像BAT這樣體量的巨頭。


消費互聯時代,BAT巨頭們之外,也有不計其數的中小型企業,成功吃到了消費互聯時代的紅利,安穩地活了下去,而且活的還不錯,但它們都沒有變得更大。回顧二十多年的時光裡,中國網際網路江湖裡的BAT畢竟還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究其原因,除了造化弄人的運氣外,是BAT們掌握了做大做強的核心秘訣,即平臺思維。


研究BAT們的發家史,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一個結論:平臺思維在一開始就已經被植入到了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中。比如阿里,1688之後,淘寶、天貓、支付寶(螞蟻金服),都是典型的平臺思維;再說騰訊,QQ最早只有單純的社交聊天功能,後來慢慢有了遊戲、問答、新聞等應用,如今雖顯臃腫但卻也是極其龐大的生態平臺,微信的發展與QQ如出一轍;還有百度,最早只是簡單的搜尋引擎,到後來圍繞搜尋做了百科、貼吧、資訊流等,也是慢慢豐富了自家的搜尋生態。


深耕於工業網際網路的樹根互聯亦是用平臺思維在滾大雪球。在戰略方面,樹根互聯提出了“根雲生態合夥人計劃”,目的是將硬體、MES系統、大資料分析、工業APP開發者,乃至工業服務商等眾多深耕各細分領域的生態夥伴匯聚在根雲平臺之上,不僅提高在特定產業鏈裡的影響力和賦能價值,為工業企業提供全套平臺服務,更重要是不斷擴充平臺能力與知識儲備,方便客戶、開發者呼叫。樹根互聯能夠快速崛起並得到70個工業細分領域的眾多企業認可,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其平臺思維。


總體看來,從消費網際網路到工業網際網路、農業網際網路等各個產業網際網路領域,未來主導者都將是平臺思維者。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65562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