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術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氛圍的向好發展,一批有條件在國外取得不錯崗位的青年學者,紛紛選擇回來為中國的AI科研事業作出貢獻。
作者 | 黃善清、陳彩嫻
編輯 | 陳彩嫻
“說實話,表現並不理想。”冷靜文剛剛完成一場特別的答辯會,臺下坐著來自不同領域的科技專家們,他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把自己至今最核心的學術成就——“專用處理器與通用處理器組成的異構系統”給闡述清楚。
32 歲的冷靜文在答辯當天穿的黑色長袖襯衫,襯托出了他挺拔的身姿,潮流的無框鏡片與一頭烏黑的頭髮相得益彰。按照組織方的要求,答辯者當天需要帶一件個人物品到現場。不少答辯者帶的都是自己的科研產品,而冷靜文帶的是一個咖啡杯,原因是:他喜歡喝咖啡。
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某某實驗室裡一個平易近人的大師兄正在進行畢業論文答辯,但事實上,冷靜文已是上海交通大學約翰·霍普克羅夫特電腦科學中心的一名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面向人工智慧的系統結構設計與最佳化。
冷靜文答辯結束後接受媒體採訪
也許是很少參加類似活動,當他在答辯會上談到關於借鑑系統結構知識解決深度模型黑盒特性與稀疏特性的工作時,還沒來得及展開敘述,答辯時間就結束了,他愣了一下,說了聲謝謝後安靜接受評審們的提問。
“按平時 100% 發揮的話,評審們今天應該會打 70% 吧。”冷靜文在後臺接受主持人採訪時說道。
不久,冷靜文得知,自己這場 70 分的答辯表現,成功讓他獲得了 2020 年的達摩院青橙獎。或許是他在答辯時的咖啡杯讓評委印象深刻,阿里在給他頒發獎盃的時候也“皮了一下”:他被告知要去拿一杯外賣咖啡,從辦公室出來的他開啟紙袋後卻發現,除了一杯咖啡,還有青橙獎的獎盃。
1 上交“青橙三傑”
青橙獎,是由阿里巴巴達摩院在 2018 年發起的公益性評選,主要面向 35 歲及以下的中國青年學者,以發掘對科技進步有關鍵推動作用的人物。
除了 100 萬人民幣現金,獲獎者還可以跟達摩院實驗室建立互訪聯絡,對於需要大量真實業界資料做實驗的 AI 科學家而言,吸引力不小。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能讓青年科學家們被更多人“看見”的平臺。
青橙獎官網 slogan:“青春本澀,熱望成橙!”
除了冷靜文,過往被青橙獎“看見”的還有張偉楠與陳全。他們的共同點是:年輕、拿過青橙獎、都曾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從海外回國,到上海交大任教。
張偉楠是第一屆青橙獎得主。他的本科就讀於大名鼎鼎的上海交大ACM 班 —— 這是一個可以媲美清華姚班,以“培養電腦科學家”為目標的計算機精英班。
2002年,上海交大首次代表中國在面向在校大學生的比賽ACM-ICPC上拿到冠軍,同年領隊俞勇向校方申請成立ACM班。ACM班在2005年再度奪冠,張偉楠2007年進校時正是ACM班的黃金時期。
ACM班並非全部都是資訊學競賽保送選手。張偉楠在高中時參加的是物理競賽,是以計算機零基礎學生的身份進入ACM班。
而他的第一篇論文也和競賽有關。當時他拿到一個跟國際競賽相關的“大規模深層次文字分類”課題,於是自己默默苦讀很多論文,經常在學校實驗室工作到大樓鎖門才離開—— 一個暑假下來,逸夫樓的管理員大爺已經和他熟悉到平時見面都要打招呼。
最終,他參加的競賽拿了前五,並發表了一篇短論文。
張偉楠
ACM班也給張偉楠接觸科研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大二暑期分實驗室,他選擇了俞勇和薛貴榮老師的Apex實驗室,主攻機器學習和資料探勘。在實驗室學習一年後,ACM班的學生可赴微軟亞研等研究型企業進行半年實習,張偉楠因此得到了高斌和劉鐵巖等名師的指點,為他之後申請愛爾蘭數字企業研究所和到英國讀博打下了基礎。
而冷靜文的本科生活就相對平淡一些:微軟亞研和ACM班開展的本科生實習算是一個特例,當時能去往微軟亞研實習的本科生並不多,像商湯的創始人徐立,也是在上海交大計算機係獲得碩士學位後才去往微軟亞研。
冷靜文於2006年考入上海交大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後選擇資訊工程專業。1984年底,上海交大籌建電子電工學院,將計算機專業升格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由系統結構、計算機軟體和計算機應用3個學科組、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音樂兩個實驗室以及一個計算機房組成,其中系統結構是計算機系的王牌方向。受此影響,冷靜文2010年畢業後到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攻讀博士,主攻GPU處理器的體系結構最佳化。
和冷靜文一樣選擇系統結構方向的還有陳全。但與張偉楠和冷靜文不同的是,陳全本科就讀於同濟大學計算機系,之後在2007年來到上海交大攻讀碩士和博士。
陳全
陳全的博士導師是過敏意。過敏意1994年赴日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之後在日本工作多年。2006年當上海交通大學來聯絡過敏意時,早就有回國意向的過敏意毫不猶豫地回國。
過敏意擔任上交計算機系主任期間不僅帶來了海外的先進理念,學科水平穩步提高,也推動了一批企業合作專案。2008年,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找上過敏意合作“八六三計劃”專案,有機會參與該專案的陳全,有了最早參與業界第一線雲端計算開發的經驗。
而這一超過十年的合作的成果是:2019年,過敏意團隊與阿里合作專案、應對流量洪峰的雲端計算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也是網際網路公司第一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
2014年,陳全博士畢業。他的博士論文《面向複雜並行架構的高效能低功耗任務排程的研究》在共享資源監測、動態任務排程等方面有諸多創新,獲得了中國計算機學會 2015年度的優秀博士論文獎。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批獲獎者的高質量:CCF2015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的10位獲獎者中,除了陳全外,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張蘭和姜宇也分別在2018年和2020年獲得青橙獎。
博士畢業後,陳全並未直接留校,而是選擇到密歇根大學當博士後。
“我當時和導師溝透過,是直接留校當老師,還是先去海外高校做一段時間博士後。他給我的建議是,先做一段時間博士後發掘自己的創造力。他認為當了老師之後就沒法安心做研究,你會需要指導學生、申請專案、和形形色色的人溝通,與其在自己創造力最強的時候把時間耗在這些事情上,還不如安安心心的在國外做研究。我聽了導師的建議。”
海外做學術的經歷,是他出學術成果的“黃金時期”,結束這段經歷後,他毅然決定回國發展。
“交大計算機系在系統結構、高效能運算、雲端計算這一塊的實力在亞洲名列前茅,就算放到全世界也非常強。”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術實力,加上個人更傾向於國內環境,他最終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
張偉楠也在2016年博士畢業後回到國內。他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博士期間師從資料科學大師汪軍教授,在機器學習和資料發掘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其中包括建立變分法計算廣告出價最佳化體系,並發表第一篇面上多域離散資料的深度學習模型預測使用者行為。
“倫敦讀博士期間,暑期我去了美國矽谷的谷歌實習。當時的生活是,白天做谷歌的研究課題,晚上回到家或者週末的時候就做網際網路廣告演算法的研究和參加廣告演算法世界級比賽。那會兒其實挺辛苦的,幸好兩邊結果最後都比較好,谷歌的實習成果發了 KDD,比賽也獲得全球第一名,發了另一篇KDD。”
畢業後,包括谷歌在內的網際網路頂尖公司都向他丟擲了橄欖枝,但他卻堅定地選擇了回到交大當教職。
“在高校會更自由一些,比如今天 arXiv 上出了新論文,你感興趣的話可以花一整天時間去讀它,不會有其他非常重要的 KPI 需要你馬上去完成。我本科本來就是交大的,所以就首選了交大,面試透過之後我就沒有再面試其他學校。”張偉楠如此說道。
類似的還有冷靜文。冷靜文主要研究專用處理器與通用處理器組成的異構系統,從宏觀系統層面解決深度學習模型的可靠性、魯棒性問題。研究成果大部分以開源軟體形式發表,在工業界也有一些落地,比如為語音AI公司做語音雲資源管理工具,為國產人工智慧晶片做MLU100自動編譯工具等等。
冷靜文
畢業前冷靜文在工業界有過三段實習經歷,第一段是在三星,做類似於EDA的工具流程最佳化工作;第二段是在美國的一個實驗室,研究跟計算機視覺相關的可靠性問題;第三段是在IBM,做相對獨立的課題研究,GPU並行處理器能耗最佳化。
在 IBM 實習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情,讓冷靜文心裡萌生回國發展的打算 —— 美國有對外技術出口許可的限制,很多行業不允許中國人做研究,在IBM實習時,晶片或者處理器等核心部門不允許中國人參與。
所以博士畢業後,他在當年年底就決定回國加入上海交通大學任助理教授。“回來建設自己的國家,現在國內也發展得很好了,交大的學生水平、給教師的待遇和美國比,差距一直在縮小。”
與張偉楠、陳全、冷靜文同一批被上交計算機系引進的還有好幾位年輕教師,這也是上交計算機規模較大的一次引進,尤其是張偉楠和冷靜文的“迴歸”讓計算機系的領導非常高興,用他們的話說是“我們又有自己培養的學生回來了。”
2 請回答2016:上海交大做對了什麼?
吸引這一批青年科學家“迴流”的,排除掉學術實力、離家近、工資待遇等因素,幾位受訪者口徑一致的,是上交的長聘教軌機制(Tenure Track)。
Tenure Track(終身教授,或“預聘-長聘”),起源於19世紀末,其創立初衷是保護學術自由、促進科研創新。
簡單來說,只要青年教師憑藉過硬的科研能力透過試用期、獲得終身教職資格後,飯碗就有保障。換句話說,他可以自由地開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即使想法再離經叛道,也有繼續進行科研的條件。
上海交通大學的 Tenure Track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有兩人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一個是上海交通大學時任校長張傑,一個是1986年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
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是享譽世界的電腦科學演算法大師和教育專家,2011年初,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專家局的邀請,約翰·霍普克羅夫特來到中國,投身於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的相關工作。
2011年5月,得知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在重慶講學,當時的上海交大校長張傑院士特地趕到重慶與他會面。在撰文中,張傑這樣寫道他與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近乎傳奇般的相識經歷:
“2011年初夏,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校友滕尚華教授那裡得知John正在重慶講學。John是享譽世界的電腦科學家和教育專家。……當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能邀請到這樣一位大師級人物加盟致遠學院,併為交大整個計算機學科的發展進行規劃,那將帶來多麼珍貴的發展契機。
我第一時間與John聯絡。得知他下榻的賓館後,我從上海專程飛赴重慶登門拜訪。John開啟房門看到我時的驚訝神情,至今留在我的腦海裡。我介紹了致遠、交大,以及我對發展交大計算機學科的設想。John不僅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且立刻接受了我的訪問邀請。2011年6月John正式加盟致遠學院,為本科生親自授課。”
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
加盟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後,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只要一逮到機會,就會向學校管理層提意見,他主要強調兩點:一是重視本科教育,二是教師評估指標的改革。
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坦言,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慢慢摸到一些門道:中國高校似乎傾向於信任一些客觀的量化指標,比如科研經費、論文發表數。
而 Tenure Track ,正好是這麼一劑解藥,可以將大學老師從繁瑣的科研指標解放出來,從而釋放教學與科研活力。
由於兩人在理念上不謀而合,張傑校長與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在物理系與計算機系搶先試行 Tenure Track 教職體系。
Tenure Track 在上交計算機系開花結果的一個重要標誌性事件,是約翰·霍普克羅夫特電腦科學中心(下稱“中心”)的成立——一個以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名字命名的電腦科學中心,由王新兵教授擔任執行主任。
這個電腦科學中心的特點是:不要科研經費、不拿科研專案、校方不設科研考核,主要目的是集中力量培養人才。所以中心的幾乎所有教職人員都是按 Tenure Track 制度被聘請的。
而張偉楠和冷靜文兩人正是在中心剛成立時就被系裡推薦來到中心,成為中心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兩人後來都順利透過了 Tenure Track 第一輪的考核,並擔任中心的副主任——張偉楠負責教學,冷靜文負責科研。
John Hopcroft中心官網教職工頁面
AI科技評論注意到,在國內最早一批推行Tenure Track的高校中,上交的口碑頗為不錯。
除了所有學校對Tenure Track“飛昇疾走”(“青椒”們愛玩的諧音梗,“非升即走”的諧音,頗有“修仙”的味道)的統一硬性要求外,上海交大的Tenure Track更注重細節和“青椒”們的體驗:
-
助理教授一進交大便享有博士生導師的身份,學校會盡力為青年教師提供一些博導名額,平均每年可以招收1個博士生;
-
學術自由度較高,系裡不會強迫一個老師必須去做什麼。同時,老師們也會有一定的壓力,驅使他們去做出好的研究成果;
-
待遇比老軌道的教師更高一些,從經濟上面解決了青年教師的“後顧之憂”。
而真正決定了上交Tenure Track在青椒中的口碑的,是彈性的考核、較好的待遇、與待遇相應的壓力和前輩們“成功上岸”的經歷。
“2016 年我們回國的時候,已經有一批老師透過 Tenure Track 考核,變成長聘教軌制的老師了。這些早前成功的案例,有吸引到我們這一批海歸。”張偉楠坦言道。
今日,上交已在全校多個院系內全面推行Tenure Track ,這只是上交大力吸引年輕人才的開始。
3 薪火相傳
被上交吸引的除了張偉楠、冷靜文這樣剛博士畢業的“子弟兵”,還有像盧策吾這樣已經嶄露頭角的學術明星。
盧策吾
盧策吾重點研究影像識別。他在2013年博士畢業於號稱“亞洲CV界黃埔軍校”的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系,導師為賈佳亞。在博士期間,他發表的《Image smoothing via L0 gradient minimization》被SIGGRAPH Asia 2011 收錄,是這屆大會引用最高的論文。
讓盧策吾更上一層樓的是他在博士畢業後赴史丹佛的一段博士後研究,導師是ImageNet 創始人李飛飛。在史丹佛期間,他曾經擔任史丹佛-豐田無人車專案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主持和參與多項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專案。2016年,盧策吾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青年專案”,9月回國任上海交通大學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系計算機視覺研究員。
上交同樣給予了盧策吾足夠的空間。在學院的組織下,他參與了交大首屆人工智慧專業課程的設計。盧策吾同時也擔任了吳文俊人工智慧榮譽博士班(首任)班主任,該班級以交大傑出校友、人工智慧先驅吳文俊院士命名,旨在培養人工智慧精英研究人才。
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國內首次進行“35歲以下創新35人” 評比,盧策吾入選;2019年,盧策吾獲得“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這也是近三年唯一人工智慧方向獲獎者。
曾受益於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的盧策吾,如今想的是怎麼能讓更多年輕學者也加入到“成長加速道”裡來。
2018 年,取意於“鳳凰非梧桐不棲”的青年AI科學家聯盟梧桐匯在上海正式成立。該平臺成立的目的是凝聚各方資源讓更多科研新生代快速“冒尖”。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盧策吾,正身體力行將自己身上寶貴的成長經歷,透過平臺賦能更多年輕人。
對於張偉楠來說這種做法再熟悉不過。早在他剛進入ACM班時,戴文淵等一批學長們就和他們灌輸過ACM班的成長文化三部曲:立足、成長、貢獻。他在ACM班學到的如何讓自己成長的經驗,在十幾年後繼續發揮著作用。
“預計在2022年或2023年會有第二批更強的海歸回國發展,因為我們最初回來的一批人剛進校時便培養了一些優秀的本科生,他們現在在國外的頂尖高校讀博;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術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氛圍的向好發展,這些優秀的學生也會樂意回來,為國家的科研事業作出貢獻。” 張偉楠如此表示道。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