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還沒轉管理,慌得很

碼農談IT發表於2023-02-09

有讀者向我提問:“我今年35歲,在某團購網擔任架構師,做分散式儲存,也帶兩三個高程跟著我一起做。領導最近找我談話,想讓我做部門經理,可是我就喜歡程式設計、做架構,不喜歡管人,也管不好,我該怎麼辦呢?”

我回答他:“這是非常典型的“技而優則仕”,首先,你沒做過管理,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擅長呢?做著做著就喜歡了也說不定。再說了,公司給你機會不妨去嘗試一下,做不好管理,大不了再回來做架構師嘛,技術管理並不是完全丟掉技術,只是較少做編碼而已。但是,技術管理工作對技術規劃、架構評審、團隊管理等方面能力要求更高。”

稍微整理下這類問題:30歲沒有做技術管理,是不是代表著失敗呢?不做管理,後面的職場道路又該怎麼走呢?

30歲沒做到技術管理崗位十分正常,並不是一件值得焦慮的事情
根據某鉤招聘網2019年的資料統計,30歲從事技術開發的人員佔比為67.4%,從事技術管理的人員佔比為32.6%,可見接近7成的技術人員到了30歲還是從事一線技術工作。

同樣來自某鉤網的資料,30歲沒從事技術管理崗的人在人才市場上獲得offer的機會比所有IT從業者高出30%左右,這些30歲的一線技術人員“活好”、“不貴”、還能“996”,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非常歡迎他們。

大多數技術人員轉做管理是比較難的,因為“坑少”、流動性低、要求高。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大多數技術人員轉做管理是比較難的,技術管理的“坑”本來就少。以20人的垂直業務線小部門為例,技術經理也就只有1人,後備經理即小組長2人左右,備胎想要轉正,除非經理升遷或經理離職。

技術管理崗位的流動性會相對低一些,試想,如果從0開始負責一個團隊到做出成績,至少也要兩三年吧,技術管理人員不會輕易離開,除非確實搞不定了。而對於公司來說,也不會隨便更換負責人,畢竟這個崗位影響著一二十人,除非確實做得很爛。

技術管理崗位本身對技術能力、架構能力、溝通能力和協同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一般技術人員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

30歲還沒走上技術管理崗位,後面的職業道路有哪些選擇
除了技術管理崗位,技術職業道路還有許多選擇,下面列出4種常見的選項:

第一,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先沉澱技術再升級做技術管理。
對程式設計師而言,技術轉管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先把技術基礎夯實,再去做管理,管理之路才能走得更長遠,揠苗助長式的升遷,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小張同學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小張是推薦引擎方面的專家,幫助公司從0到1建立起了推薦引擎技術平臺,與產品、開發、測試協作得非常順暢。這時,公司打算晉升他為技術經理,負責推薦引擎平臺的產品研發。

小張經過慎重的思考,婉拒了這個機會,他認為自己的技術實力和各方面的沉澱還不足以承擔起技術管理工作,他決定在當前崗位上繼續精進一段時間。

換句話說,即便小張沒有成為技術經理,公司也已經把他列為重點培養物件了,他的上升空間是不可限量的。

第二,在技術上繼續精進,成為某領域專家或架構師。
成為管理者還是技術專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工作價值觀”。明尼蘇達大學,也就是劉強東邂逅女同學的那所大學,其中的兩位學者Rene V.Dawis和Lloyd H.Lofquist有一項研究成果:工作適應理論(Work Adjustment Theory),這個理論中把“工作價值觀”細分成6個維度:

成就:你如何看待工作成就感;
舒適:你是否看重穩定和舒適的工作;
地位:你是否追求晉升成為管理者;
利他主義:你是否想做一份幫助他人的工作;
安全感:你是否希望公司更透明、更一視同仁;
自主權:你是否希望獲得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對這些因素的關注程度,決定了職業發展的方向,例如:
•你如何看待成就感呢?是自己一己之力解決技術難題更爽?還是看著自己提拔的年輕人一起打造偉大的產品更爽呢?
•你是否追求晉升,是否喜歡管理人?
•你是否希望得到更大的自主權?一般來說,作為專家的身份更具有自主權,而不是做領導有自主權。因為很多公司領導被上級的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下屬也需要自己帶,自主決策的空間並沒有想象中大。

大家不妨用“工作適應理論”作為思考框架,重新思考下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不要盲目地跟隨大眾的價值判斷,認為只有做技術管理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第三,選擇轉行,不再跟技術死磕。
技術轉行通常可以轉產品、轉商務。在騰訊內部,產品經理大多是技術背景,畢業後進入騰訊,先是做兩三年開發,對產品感興趣的同學會轉崗做產品。
陳曉菲就是技術轉產品的例子,畢業後她一直從事前端開發,工作一年以後,她的產品敏感度漸漸顯露出來了,經常跟產品經理探討產品背後的設計邏輯、應用場景和使用者痛點等。

產品經理跟她開玩笑,你很有產品思維,要不要考慮轉崗做產品經理?

一句看似玩笑的話,卻被陳曉菲記在了心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經過自己的努力,陳曉菲最終透過了轉崗面試,成為一名產品經理。

關於轉行,三界之外無量天,筆者身邊就有從技術轉行玩搖滾的、成為網紅編劇的、寫自媒體成為大V的、去大理開旅店的。總之一句話:做什麼不重要,追隨內心吧。

第四,技術創業,開闢一番新天地
如果在某個技術領域積累得足夠深,並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潛在客戶,技術創業是很好的選擇,筆者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雲平臺技術專家--劉航,在技術圈小有名氣,經常在各大技術論壇分享自己的技術經驗,也利用週末的時間到其他企業去解決技術難題,經過慎重的思考劉航決定辭職創業,成立一家雲技術服務公司,幫助企業解決上雲的問題,提供技術雲套件產品,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

從事技術管理工作,成為技術總監或CTO,無非名頭響一點、錢掙多一點,但這並不是技術職場成功的唯一標準。許多技術媒體對技術管理過分的頂禮膜拜,以“沒有做技術管理就是失敗”這樣的論調傳播焦慮,好像30歲還沒做技術管理就應該反省人生。

雖然,人沒有了夢想跟鹹魚沒有分別,但是並不等於30歲不做管理就是鹹魚一條,每個人的職業發展路徑都不一樣,決定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矽谷寫程式到60歲的技術專家依然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樣受人尊重。


以上內容,摘自暢銷書《技術人修煉之道》,作者黃哲鏗,曾擔任1號店 技術總監、壹藥網 技術副總裁、海爾農業電商CTO,出版過暢銷書《技術管理之巔》,擅長網際網路大型系統研發、大型技術團隊治理、區塊鏈創新等。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24924/viewspace-293454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