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歲前端轉不轉管理 這 5 個前輩告訴你

前端早早聊發表於2019-12-06

會議共 12 期,第一期主題是:前端管理的金鑰匙

特點:單主題、多講師、用得上、聽得懂、抄得走

作為一名前端開發者,你是否有過這些困惑:

  • 未來 3~8 年,我大概率會走上管理,這之前可以做什麼準備呢?
  • 老闆突然提拔我帶領 3 人小組,我內心慌慌該怎麼應對呢?
  • 做技術真的有 35 歲天花板麼,我要不要堅持走前端這條路?
  • 帶團隊全靠自己摸索,其他公司的前端管理者是如何做的呢?
  • 技術架構做了好多年了,現在轉型做前端管理是不是對的選擇?
  • 公司業務發展好快,我怎麼做才能帶好 3 個人甚至 50 個人?
  • 我的技術老闆到底懂不懂管理,我想了解別人公司是怎麼做的?
  • ...

寒冬將至的 2020 年,我們請來 5 位杭州前端負責人給大家講一講他們的內心掙扎與成功經驗

講師 職位 團隊
竹隱 今日頭條-某部門前端負責人 5 人
話題:如何從 7 年技術架構走向業務管理
志遙 丁香醫生-前端負責人 10 人
話題:如何在小型前端團隊的管理中"踩坑"
Scott 宋小菜-大前端負責人 20 人
話題:如何在中小前端團隊中完成管理轉型
芋頭 大搜車-無線架構負責人 40 人
話題:如何帶領前端架構團隊突破價值困局
堂主 政採雲-前端負責人 50 人
話題:如何影響與推動中型前端團隊的成長


“程式設計如魚得水,管理舉步維艱”
“管人太累,事情多,成就感缺失”
”公司不重視、前端地位低“
”業務做不完 技術沒成長“
”會議開不完 沒時間寫程式碼“...

諸如此類的問題,每一個講師都碰到過。

這些講師工作經驗從 5 到 15 年不等,帶的團隊從 5 到 50 人不等,他們的薪資也從 30k/月 到 70k/月 不等,這些問題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呢,一路怎麼走來的呢?這 5 場乾貨的分享一定會帶給大家完全不同的觀察視角。

目前會議還在緊張籌備中,本文只能暫時透露這麼多了,哦對了會議是免費的。

大家怕錯過報名的話,可關注公眾號 ”前端早早聊“ ,屆時會有報名連結的訊息推送:

35 歲前端轉不轉管理 這 5 個前輩告訴你


鼓勵大家轉發本文到朋友圈,讓你的前端老闆也看到,可能會幫助她/他更好的帶領團隊哦

------------分割線-------------

這個會議的樣子

從 2020 年 1 月開始,每個月辦一期(最後一週居多),每次都是週六下午,一年 12 期,日期大概如下:

image.png

為什麼辦這個會

D2/QCon/GMTC... 每年有那麼多前端技術大會,為什麼還要再多辦一個?

大家如果留意觀察近十年的大型技術會議,會發現除了冠名的廠商(一些是小廠)有專場分享,無論主會場還是分會場,絕大多數都是大廠的講師在做佈道,同時各個技術會議的週期是一年幾次,商業化收費也在所難免,每次大會都是主會場和分會場同步進行,行程非常密集,這對於中小型公司,以及對於技術實力薄弱的團隊和人,帶來如下問題:

  1. 小廠缺乏露臉機會,講師及團隊的影響力無從擴大,流量的集中效應導致小廠更難聚集人才
  2. 大廠佈道有它的前瞻性和技術土壤,對很多小廠不適用,既沒人也沒技術基礎設施,甚至沒有管理層支援
  3. 每次大會的議題屬於轟炸式填鴨,會場也聽不完,單場分享深度廣度及過程不利於快速消化吸收
  4. 大會通常在某個城市,算上機票火車票住宿和會場門票,對於工程師是一筆不小開支

這類大會是前端社群的福祉,我們必須肯定它們的價值,尤其是站在行業前沿的高瞻遠矚,對風向的判斷和創新性解決方案的引領,這些價值無需置疑,但面向更薄弱的團隊,效果就會打一個折扣。

一個公司的前端人數,不超過二三十人,這些都是標準的小廠小團隊,技術實力往往有限,專家更是鳳毛麟角,面對再高大上的行業解決方案,也是捉襟見肘,聽熱了耳朵開拓了視野,對於手頭的工作卻幫助甚小。

這些情況在小菜同樣存在,所以 Scott 決定辦這個會,只求技術解決方案的接地氣和價效比,只求每次可以把某個專題通過四五個講師的實踐經驗,把它講透講明白,同時這個會議完全的公益免費,幫助更多技術和資金薄弱的團隊及個人,對他們日常工作產生正面的可實踐的影響,真正辦成一場用得上、聽得懂、抄得走的技術會議。

會議氣氛與期望

一個會議要有它的格調,這一系列的會議中要求接地氣有乾貨,同時要通過會場互動,跟所有的聽眾打成一片,讓大家在非常放鬆和興奮的狀態下進入到每一場分享中,講師不再高高在上,聽眾提問不再顫顫巍巍,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互相取經就是這場會議要宣導的氣氛。

拋開氣氛,就是話題質量,話題質量有很多維度,這個會議系列如前文所講,重在 How,How 的部分不宜太細也不宜太粗,關鍵詞就是方法論 + 實現,所以所有話題會強行要求,都是如何開頭,如:

  • 如何對 RN/APP/H5/PC 設計跨端元件
  • 如何針對多端自建前端監控體系

“如何體” 就是這個會議的一大特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