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5歲技術人去向:是高薪管理,還是無奈轉行?

公众号-JavaEdge發表於2025-01-15

1 35 歲危機

35 是虛指,不一定 35 歲,也可是一個區間。有人 33 歲,有人是 40 歲。對技術人,到年齡確實明顯困境。甚至不到 35 歲,網上招聘焦慮到32歲。

頭部大廠小夥伴說晉升就像“續命卡”。升上去不一定穩,但可“多活”一兩年,升不上去,不但目前績效難保,甚至可能進入下一波裁員名單。

“35 歲危機”表現

  • 招聘崗位年齡都限制,如一線崗位35以下
  • 很多企業都明確或隱晦透露“年齡 - 職級”對映,如 30 歲到不了 P7 就落後,35 歲到不了P8就再沒晉升機會

但是技術人職業發展:

  • 遠不止看到的升職加薪
  • 也不只架構師或技術管理兩條路
  • 也不只有網際網路行業

開啟思路,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

2 35+ 技術人的去向

相當一部分 35+ 技術人依然在原崗工作。大廠技術管理,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他說自己努力,是因為除本職,也在不斷利用大平臺機會學習、積攢人脈,為未來準備。還有很多其它可能。

2.1 降薪換行,Work-life balance

今年36 歲,本科畢業開始北漂,前 10 年都在網際網路企業。幾年前在一家發展很快的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年薪百萬。但加班太多,經常十一二點下班,睡眠很差。糾結很久之後,他選擇裸辭,去找一份工作與生活能更好平衡的工作。後來降薪 40%加入一家生物醫療方向的公司。目前乾得很不錯,是公司得力骨幹。

2.2 技術人 B:精進業務,闖出 IP

44 歲,之前在大廠負責過技術和產品,40前希望自己離業務更近一些,就從大廠跳創業公司。在獨角獸創業公司做 VP,負責一塊閉環的技術、產品、業務。當前環境不好,公司也面臨很多風險。

最近他也在看機會,不過因為非常綜合背景,很多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點名想挖他

2.3 技術人 C:穩定外包,調養身體

35 歲,曾在頭部大廠做前端開發,後因身體,從大廠離職,一邊調養身體,一邊嘗試接一些朋友介紹外包工作。目前有穩定B端客戶。跟很多大廠的總監們的收入(不含股票)基本持平。

2.4 技術人 D:連續創業,開闊眼界

今年 40 歲,從大廠出來三四年了,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前兩份創業不是很成功,去年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目前公司已經找到突破口,在慢慢發展中。

雖然現在起起落落,但這幾年開拓太多眼界了,非常值得。

2.5 技術人 E:變換環境,歡樂 Coding

今年 43 歲,幾年前他因為孩子教育問題全家移民澳洲,目前很歡樂地做著寫程式碼的工作,“這邊大齡程式設計師很多,跟國內環境不一樣”,他說自己可以把寫程式碼的工作幹到退休。

3 35+ 技術人的三大去向

E 因環境不同,不多討論。其實所有出路分三種: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大轉型。

3.1 換行不換崗

保留技術崗位,但換行業。典型的例子就是 A 同學把網際網路成熟的數字化技術帶入傳統行業,幫助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

挑戰:

  • 薪資下降
  • 工作方式差異:網際網路推行快速迭代,而傳統行業節奏慢,除此之外還有管理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從網際網路到傳統行業轉型成功,一般思路開放,積極學習,務實解決問題。

3.2 換崗不換行

繼續留在原來的行業,如網際網路,但崗位可能做一些擴充,比如 B 從技術管理到技術 + 產品 + 業務,整個閉環,複合型人才。

很多技術人渴望的路徑,但也存挑戰:

  • 當事人抓住一些機遇,敢於冒風險
  • 要有非常強的快速學習能力,能在不斷變化的崗位要求下快速適應,快速成長

3.3 大轉型

換行又換崗,如脫離組織完全自己幹,做自由職業者或創業,如C、D。

大轉型相當於用原工作積累(技能、人脈),加學習,組成新方向,實現事業。把之前大廠技術 + 管理經驗,結合教練技術,重新組合成技術人的職業發展教練。

小結:

4 35+ 危機如何破局?

這麼多路,啥適合我?為突破 35+ 危機,當下該做啥?

4.1 調整心態

  • 網際網路經大調整,就像十幾年前電信行業
  • 過去二十多年網際網路行業飛速發展,吸引大量人才,而各大高校中還有源源不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在當前供需關係,技術人的 35+ 危機確實還持續長久時間。

每年漲薪,表現好還有晉升機會等網際網路黃金時期待遇,當前也不再標配。跳槽也不一定漲薪,甚至工作時間長的,跳槽還降薪。所以調整預期,如崗位不錯發展空間,降薪也值。

貪戀

很多“35 歲焦慮”:既要收入、地位、大廠光環,還要自由,最好不累,可骨感現實承擔不了這麼多欲望。每道選擇背後都有成本。

  • 大廠薪資高,但壓力、內卷也強,這是高薪代價
  • 若當下經濟壓力不大,當前工作瓶頸明顯,選份薪水不高,但更多時間照顧身體和家庭,探索副業,也是好選擇

4.2 做好當前工作,穩住基本盤

突破焦慮最大前提:先穩住基本盤,競爭激烈時更如此。

企業作為商業組織,大多動作基本前提是看成本和收益。所以當你創造價值超過薪水,你就有競爭力。

工作 5 年,正處技術人職業黃金髮展期,各方面能力還不太成熟。與其盲目探索副業,遠不如紮實做好當前工作,提升技術,歷練職場綜合能力,積累職場人脈更實際。

當下不但別做副業,還要更努力投入工作,儘量主動承擔有難度工作,創造比薪水更多價值:

  • 更具競爭力
  • 更能夯實綜合能力,為未來準備

為交付更大價值,你得分析在當前崗位,自己能貢獻的獨特價值是啥,儘可能把這份獨特價值發揮最大。

獨特價值可來自技術或其它方面:

  • 若你是組內Java底層最熟悉的,大家碰到詭異問題,都找你,那你看看組內哪些模組有效能瓶頸,主動做技術攻堅
  • 你可能是對業務最熟的人,把系統相關業務梳理,沉澱分享,幫助組內小夥伴成長

4.3 提前探索可以長期耕耘的方向

這代人無法在企業裡幹到退休,若你年齡不小,當前工作已明顯瓶頸或你反覆驗證真不喜歡工作,提前探索長期耕耘方向:

澄清自我認識

你有啥優劣勢?
  • 做啥比別人更擅長,常被誇,還拿到不錯結果?

    如文件創作、架構圖、資訊梳理

  • 啥做起來痛苦,再努力也還不行,甚至死磕多年,無本質突破?

    如專案管理、與人溝通、形式彙報、責任明晰、廣告營銷

熱愛的事

觀察那些,無外界要求也主動、反覆去做,就是你的熱愛。

如系統架構、效能最佳化、文件梳理、效率工具調研、新技術學習

能力邊界

結合經驗和優劣勢,梳理自己模糊的能力邊界。

都說 35 中年危機,在我看來,那恰是自我覺醒。因為我開始不斷問己,這輩子到底想幹啥?我已很清晰自己不會幹一輩子技術或管理,但也只知不喜歡啥,不知喜歡啥。

於是用上面3問不斷問己:

首先:

  • 優勢是業務-技術溝通能力強。很多產品與研發聊 1h 說不明白,我 2-3min 聊明白。我團隊帶得還可,擅長建立深度關係,不少小夥伴很信任我。帶團隊過程也反覆驗證了這點,團隊凝聚力不錯
  • 劣勢:不擅長複雜技術難題攻關,死磕多年,確實不感興趣。而且性格偏靜,不能長袖善舞

其次,我的熱愛。愛琢磨事情背後規律,寫作分享思考,享受1v1深度溝通,常能給自己帶來心流。帶團隊時也喜歡 one-one 溝通,解疑答惑。

因此,能力邊界是可做業務研發經理,甚至帶不小團隊,我能很好凝聚團隊,帶領大家拿結果。但要透過技術創新讓業務有大幅突破,並非長項。特別複雜人際關係也心力交瘁。

除了企業帶技術團隊,還有更適合發揮優勢的?大致知道自己適合做離人近、助人工作。調研過 HR 崗位,培訓崗位,後來發現教練更符,於是做技術人職業發展教練。

也不是一兩天就找到方向,而是花了這畢業四五年,而且還大膽破圈,走出去,不斷嘗試。

35危機各行都有,技術人相對只是更焦慮,網路傳播範圍更廣,很大一個原因是咱們世界太小:

  • 自媒體世界失真
  • 習慣把周圍人,周圍世界當全世界,存在資訊繭房

打破 35 危機,要打破熟悉技術圈,積極破圈,與更多行業交流。別沉迷熟悉的線上生活,去看看真實世界在發生啥,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技術人很多發展機會不一定在網際網路,可能各行業。

看到自己可能好奇的方向,還要放下技術人對確定性的執著,給自己試錯空間。

4.4 咋做低成本試錯?

朋友給團隊分享時,常常興奮,所以好奇自己未來是不是可做培訓師。剛好公司有內訓師計劃,她報名參加,發現確實適合。如今她一邊工作,一邊在公司做了七八年內訓師:課程設計、開發、培訓交付熟悉。比很多技術人,35出路多了一條。

還可參加體驗課,甚至當客戶。如對教練感興趣,可先成為一名教練客戶,看教練的方式能否幫到,同時也反思,坐到椅子對面是你追求的嗎?

若你身邊有朋友在做的事你好奇,不妨去認真訪談,看他們的真實工作狀態,是否嚮往?

35危機:

  • 想,只有困難
  • 幹,才會發現更多方法

5 總結

35技術人出路:

  • 原崗繼續
  • 換崗不換行,從技術橫向擴充,變成技術、產品、業務等複合型人才
  • 換行不換崗,把網際網路的優秀技術帶到其它行業,實現一定降維打擊
  • 大轉型,利用自己之前的積累結合新的學習,重組新的事業。比如做自由職業者、創業等

咋突破 35+ 危機:

  • 先調整心態和預期,警惕“全都要”,做好睏難準備
  • 做好當前的工作,穩住基本盤
  • 最後,探索長期耕耘方向,不斷破圈,下場幹,未來很多技術人的發展路徑不一定在網際網路,會有更多其它可能性

穿越35危機人的特質

  • 心態開放,對真實世界,對他人充滿好奇,願意開放學習
  • 清晰自我認知,揚長避短。如突破一般技術人過於追求確定的慣性,敢冒險創新。把技術人邏輯思維、分析問題 & 解決問題發揮極致,即使轉戰新領域,依然能做出跟科班不一樣的路
  • 對未來耐心,堅持“下場幹”,長期主義,持續迭代

本文已收錄在Github關注我,緊跟本系列專欄文章,咱們下篇再續!

作者簡介:魔都架構師,多家大廠後端一線研發經驗,在分散式系統設計、資料平臺架構和AI應用開發等領域都有豐富實踐經驗。

各大技術社群頭部專家博主。具有豐富的引領團隊經驗,深厚業務架構和解決方案的積累。

負責:

  • 中央/分銷預訂系統效能最佳化
  • 活動&券等營銷中臺建設
  • 交易平臺及資料中臺等架構和開發設計
  • 車聯網核心平臺-物聯網連線平臺、大資料平臺架構設計及最佳化
  • LLM Agent應用開發
  • 區塊鏈應用開發
  • 大資料開發挖掘經驗
  • 推薦系統專案

目前主攻市級軟體專案設計、構建服務全社會的應用系統。

參考:

  • 程式設計嚴選網

本文由部落格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釋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