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級產品需要解決客戶問題,帶來價值,唯技術論是不可取的

資料庫頻道發表於2018-12-20

2018年12月15日-16日,2018 PostgreSQL中國技術大會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開幕。大會由中國PostgreSQL使用者會主辦,雲集了國內各界的PostgreSQL技術專家,筆者有幸在大會現場採訪到了成都文武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賢文。

(右四為成都文武資訊有限公司總經理 朱賢文)

朱賢文,成都文武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創始人,入行IT接近20年,曾在Oracle、Veritas、IBM等公司工作,熟悉資料庫、儲存和叢集這些IT基礎架構比較底層的技術,擁有廣泛的行業經驗,包括銀行,電信,保險及政府行業。

關於成都文武資訊,你真的瞭解它嗎?

想要了解一家企業,通常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它的官網看一下產品都有哪些?開啟成都文武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官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四款產品,分別為EcoX叢集管理系統、鴻鵠彩雲超融合系統、鴻鵠彩雲RDS系統和鴻鵠資料庫。其實這是一家做PostgreSQL服務的專業公司,前面所述的產品都是PostgreSQL資料庫的方案,同時還提供GreenPlum的大資料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援。

鴻鵠雲是文武資訊科技為關鍵業務能在雲上實現高效能、高可靠的使命驅動下,解決傳統雲技術很多問題而開發的,專門執行資料庫的雲技術;傳統雲技術依賴性的主流虛擬化技術如KVM、XEN,因為資料到儲存介質的IO鏈路太長,導致IOPS大幅度衰減,這對於讀寫延遲敏感的資料庫應用,特別是OLTP應用場景來說是很致命的;另外就是虛擬機器之間的IO資源分配和隔離處理不好,導致關鍵業務的主機不能有效得到資源;目前主流的雲環境下,適配的儲存功能太簡單,不能處理資料層面的容錯,如18年上半年發生的那一次著名的雲上資料腐爛(靜默損壞)事件。

上面所描述的幾個技術層面的障礙,是導致到目前為止很多關鍵業務不能上雲的主要的原因。為了解決關鍵業務可以有效上雲的問題,文武資訊科技從最基本的技術層面,解決了IOPS衰減的問題,解決效能問題,為雲提供功能強大的儲存,解決資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問題,虛擬機器計算資源隔離問題,解決關鍵業務計算資源問題,將所有技術融合到鴻鵠彩雲超融合系統中;也有企業會選擇基於Docker做資料庫的雲上部署,但是在文武資訊科技看來,雖然Docker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是其僅僅解決了IOPS衰減的問題,同時缺乏好的儲存方案跟網路方案;因為Docker本身的特性所致,如果root許可權被獲取,還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安全問題。

而鴻鵠雲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鴻鵠雲幾乎無IO衰減,曾與某友商(大廠)在雙流機場的專案中做過對比測試,裸機測試的IOPS為4200左右,友商的測試結果IOPS平均為600左右,而鴻鵠雲的IOPS接近4100。其次,鴻鵠雲可利用很廉價的磁碟做高階的儲存方案,例如支援原生的高階儲存功能、資料壓縮、重刪、快照、克隆等 。

EcoX叢集管理系統是Cloud Native HA解決方案,為PostgreSQL叢集提供可靠的業務連續性,實現叢集全自動管理、雙活、高可用、容災和讀寫分離。

鴻鵠資料庫是基於PostgreSQL進行開發,主要面向大資料分析領域的應用,提供高效能的分析引擎,適合OLAP場景。鴻鵠資料庫主要創新的點在於開發了適合大資料分析的列存技術,結合鴻鵠雲的儲存技術,可以支援GPU加速,有配套的資料抽取和同步技術,能幫助客戶快速搭建大資料分析平臺;同時還做了一些其他特性的最佳化、同樣適用於OLTP的業務場景。

除此之外,文武資訊科技還支援Greenplum,並將其移植到鴻鵠雲上,使其在鴻鵠雲上具有原生的效能和可靠性,可以實現大資料系統的增量備份,高效能分析等。

“唯技術論”不可取,不能“鬍子眉毛” 一把抓

技術存在和發展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隨著資料暴增和技術變現,一時間“技術”成為了所有企業關注的焦點,甚至有企業ALL in 技術。但是技術企業應該怎麼做?技術要做到何種程度呢?是否技術越高,商業價值越大呢?……針對此,朱賢文給出了一個很具思考性的觀點,“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技術的高大上,企業在做技術選型的時候不能為技術而技術,應該思考用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採用哪些技術是最合適的,能為業務長期運營帶來更多的價值”。

以Hadoop和Greenplum為例,前幾年Hadoop特別火,幾乎是“大資料”的代名詞了,誠然Hadoop在擴充套件方面很強,但是企業資料量達不到上千個節點是無法體現出它的規模效應的,而現實情況是能達到幾百個節點的企業不多。如果貿然選擇Hadoop技術作為大資料處理平臺,那麼開發成本,維護成本,培訓成本將會非常昂貴。最近Hadoop作為大資料處理平臺也不是那麼火了,市場給了我們最正確和公正的答案。反觀Greenplum,因為滿足絕大多數企業對於大資料處理的需求,同時有具有友好的SQL標準支援、運維成本低,開發週期短、效率高,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青睞。

術業有專攻,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做

對於國內技術企業的發展,朱賢文表示目前有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做得好的,做不好的都要自己做”,大家都想從頭到尾把整條產業鏈都做完,但實際情況是很少有企業能夠有實力做到、做好。得益於開源軟體和方案,很多IT方案的競標廠商都拿類似的、雷同的方案,大家都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低水平上不停的打價格戰,毫無意義,技術不會提高,還會傷害長遠發展。明顯的例子就是目前的雲技術,各家的方案不外乎Linux系統上KVM或者Docker,組裝一個穩定一點的環境、或者自動化部署好一點就可以說自己的技術如何,而實際上沒有任何技術創新,沒有先進可靠的儲存,做不到計算資源的有效隔離,連部署和升級的方式也是千篇一律、雷同相似,所以不能帶來很大的價值,本質的原因是沒有站在業務需求的立場上做作出對應的創新,可以統計一下有多少關鍵業務執行在這種雲方案上。

所以,朱賢文一直堅持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做,就像鴻鵠雲的定位也不是要取代企業中已經部署的雲,而是作為企業雲中的一個補充,它對雲廠商開放API,並且專注在高效能和隔離性方面。文武資訊科技也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立志於把資料庫上雲這件事做踏實,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做到卓越。

開源、自主、可控的核心是“自主可控”,核心的本質是“可控”

今年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引發了各界對於計算機核心技術如何擺脫被國外“卡脖子”命運的關注,“開源、自主、可控”也被圈內大佬和技術人士頻繁提起。“開源、自主、可控的核心是自主可控”朱賢文是這樣解讀的,“而真正意義上的可控並不是要取代哪個產品,而是企業能夠完全掌控這項技術或這個產品,真正做到安全可控、靈活運用。”

那開源產品是否適合企業來做自主可控呢?朱賢文認為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和認識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衡量和評估開源專案本身,比如需要有很高的品質,並且長期開發、發展;目前比如PostgreSQL資料庫,FreeBSD,Linux作業系統,GCC/LLVM就屬於這一類;其次就是專案本身的軟體許可,版權保護的規則是必須要遵守的,選擇和使用正確的許可非常重要,比如Linux的許可跟FreeBSD的許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再次就是對產品本身的把控能力,程式碼掌握能力,修改和創新能力。如果這幾個方面都做的很好,那麼基於開源產品做自主可控是完全可行的。

PostgreSQL會是企業開源可控的好選擇嗎?筆者認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首先,PostgreSQL的協議是類BSD,給予了開發者最大限度的自由,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基於PostgreSQL做很多事情、甚至做自己公司的發行產品;其次,PostgreSQL最早是美國軍方的一個研究專案,高質量程式碼沉澱可以追溯到1973年,整合了眾多企業級功能,是經過大量企業應用場景長時間檢驗的產品,穩定性,可靠性和技術特性都經過驗證;最後,PostgreSQL社群活躍穩定,未來一段時間內PostgreSQL的發展是可期待的。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5814/viewspace-228593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