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活動繼續正常化,中國的復甦範圍擴大。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8.5%。隨著低基數效應逐漸消減,經濟迴歸趨勢增速,預計2022年增速將放慢至5.4%。
世界銀行今天釋出的最新《中國經濟簡報:跨越復甦——邁向綠色包容性增長之路》指出,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增強,勞動力市場向好,將支援從公共投資和出口轉向國內私人消費。在供應側,預計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將逐漸從工業生產轉向服務業。
中國經濟前景面臨的風險大體均衡。在下行風險方面,儘管努力控制病毒傳播,但新冠肺炎疫情如出現反覆有可能會擾亂經濟活動。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緊張局面和企業槓桿率高企與房地產市場膨脹帶來的金融穩定性問題也有可能破壞增長前景。在上行方面,私人消費和投資更為強勁的復甦,與更強勁和範圍更廣的全球經濟回暖一起,將支援更強勁的增長。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芮澤表示:“隨著中國的復甦得到鞏固,預計巨集觀經濟政策將從寬鬆轉向更加中性。不過,政策常態化的步伐應當繼續以資料為依據,根據中國和世界的復甦強度進行校準。”
中國面臨許多中期挑戰,包括人口問題、生產率增長放緩、高度不平等和社會脆弱性依然存在,以及碳密集型生產結構。儘管經濟強勁復甦,但疫情加劇了其中一些挑戰。
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埃卡思說:“從中期來看,政策制定者應加倍努力,推動促增長的結構性改革,引導經濟走上更加綠色、更有彈性和包容性的發展道路。”
進一步實行累進稅制、人力資本投資、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有助於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推廣使用碳定價,擴大綠色投資規模,有助於支援低碳增長轉型,具有廣泛的效益。推動結構性改革,例如放寬市場準入,包括服務業相對封閉的市場準入,也將有助於促進競爭、鼓勵創新和促進生產力增長。
主要觀點
2021年中國經濟將呈現強勁增長,假設疫情繼續得到控制,今年經濟增長有望達到8.5%。明年,隨著低基數效應減弱,經濟恢復到疫情前的趨勢增長速度,我們預計增長速度將放緩至5.4%。
隨著經濟復甦的進一步鞏固,預計總需求結構將繼續向國內私人消費需求轉變。預計實際消費增長將逐步迴歸到疫情前的趨勢,支撐因素包括勞動力市場復甦、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者信心增強。投資也將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但隨著製造業資本支出的回升,預計投資結構將轉向民間投資,從而抵消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趨冷的影響。隨著全球復甦勢頭增強,預計出口需求將在短期內保持工業產能利用率在較高水平。不過,2022年,隨著進口增長的恢復和國際旅遊的緩慢復甦,中期內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逐步下降。
儘管近期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內需求回升,但預計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仍將低於目標水平,反映生產者價格上漲對消費價格的傳導效應有限,以及去年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後豬肉價格下跌的影響。
鑑於持續存在的不確定性,當局需要保持靈活性,主動調整巨集觀經濟政策支援的力度和構成。隨著中國經濟復甦的鞏固,預計巨集觀經濟政策將從寬鬆轉向更加中性的環境。但是,政策正常化的步伐應該繼續以資料為基礎,並根據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復甦情況進行修正。
除非通脹率超出目標以及通脹預期失控,否則貨幣政策常態化應審慎行事。
企業高槓杆和房地產市場擴張帶來的金融穩定風險需要密切關注。公司違約率的上升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的短期波動,但從長期來看,會改善風險定價。加強企業破產框架將有助於脆弱或失敗的企業有序退出,併為提高生產率釋放資源。同樣,一個應對不符合資本金要求的脆弱銀行的綜合框架至關重要,它允許那些不可行的銀行退出,而不會引發銀行體系的廣泛蔓延。
至於財政政策,中國在中央層面有政策空間。如果私人需求依然疲弱,外部失衡加劇,決策者應該準備好維持財政支援。將更多的財政資源集中在社會支出和綠色投資上,而不是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不僅有助於確保經濟復甦和促進短期需求,而且有助於中國經濟在中期實現再平衡。
除了今年的經濟反彈外,決策者還應加倍努力,推動促增長的結構性改革,引導經濟走上更加綠色、更有彈性、更加包容的發展道路。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需要相互加強的改革:
首先,進一步實行累進稅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防止收入差距擴大,促進消費支出。
第二,更廣泛地實施碳定價,在擴大綠色投資規模的同時,可以加快中國向低碳增長的過渡,到2060年實現中國碳中和的長期目標。
第三,繼續開放國內市場,如進一步減少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實施糾正包括金融市場在內的要素市場扭曲的政策,有利於改善資源配置,加強競爭,促進創新。
在“十四五”期間朝著這個方向作出重大努力,將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和收入水平,實現更加平衡、消費驅動和環境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