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正在一片未知的水域航行,繼續面臨一系列可能引發動盪的衝擊。繼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之後,俄烏衝突及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影響加劇了全球增長下滑。在這種形勢下,需要做出全面果斷的政策應對,以促進增長,化解全球經濟面臨的多重風險。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在從衰退過渡到初步復甦之後,世界經濟預計將經歷 80 多年來最大幅度的減速。全球增長預計將從 2021 年的5.7% 降至 2022 年的2.9%,大大低於 1 月份預期的4.1%。由於俄烏衝突擾亂了經濟活動、投資和貿易,同時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逐步釋放完畢,再加上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退出,預計 2023-2024 年全球經濟將繼續大體維持這一增長速度。
發達經濟體今年的增速預計將從 2021 年的5.1% 大幅下降至2.6%。預計 2023 年將進一步放緩至2.2%,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間採取的財政和貨幣支援會進一步退出。
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速度預計將大體減半,從 2021 年的6.6% 降到3.4%,遠低於 2011-2019 年期間4.8% 的年均增長率。70% 的新興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預期已被下調,其中包括了大多數大宗商品進口國和八成低收入國家。
全球前景面臨各種相互關聯的下行風險。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可能進一步擾亂經濟活動,帶來政策不確定性。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還會造成全球貿易、投資和金融體系的碎片化。
由於俄烏衝突和新冠疫情,供應中斷導致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糧食短缺可能進一步惡化,引發社會動盪,如果出現新的、毒性更大的病毒變種,可能進一步破壞經濟活動。
負面衝擊的增加將增加全球經濟進入低增長和高通脹時期的可能性。上世紀 70 年代,為了走出這種 “滯脹”,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央行大幅提高利率,引發了全球經濟衰退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一系列金融危機。
當前的經濟形勢在三個關鍵方面與 20 世紀 70 年代相似:一是持續的供給側干預加劇了通貨膨脹,而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一直在實施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二是增長前景減弱;三是發達經濟體為遏制通貨膨脹而要求收緊貨幣政策,這將對新興經濟體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在其他方面,當前的全球環境也不同於 20 世紀 70 年代。例如,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幅低於當時;勞動力市場也更加靈活,降低了價格和工資長期螺旋式上漲的可能性。此外,與 70 年代相比,經濟活動的能源強度顯著下降,使全球經濟能夠更好地承受能源供應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與 20 世紀 70 年代不同,發達經濟體和許多新興市場的央行現在肩負著穩定價格的明確使命,並在過去 30 年中建立了實現通脹目標的可靠記錄。由於貨幣政策框架得到改善,長期通脹預期不像以前那樣容易受到通脹快速變化的影響。
儘管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受到的影響比其他地區小,但它們也無法在全球經濟放緩中獨善其身。2022 年,該地區的增長率預計將放緩至4.4%,比 1 月份的預測低 0.7 個百分點。在一些嚴重依賴糧食和能源進口的國家,全球商品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加劇,經常賬戶赤字增加。
外部融資條件收緊,由於美國收縮貨幣政策的速度快於預期,風險溢價增加。2023 年至 2024 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平均增長率預計將穩定在5.2%,但許多國家仍無法完全實現復甦。
在這種背景下,通往持續復甦的道路越來越狹窄,必須在全球和國家層面採取果斷的政策行動。這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以減少俄烏衝突造成的損失,減輕石油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加快債務減免,並擴大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接種。
與此同時,各國必須避免扭曲政策,如價格控制和出口禁令,這可能加劇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鑑於通貨膨脹加劇、增長放緩、金融條件緊縮和財政政策空間有限的嚴峻形勢,政府需要重新確定其優先支出事項,並向弱勢群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援助。
這條狹窄的復甦道路是對全球經濟彈性的又一次考驗。迅速實施這些政策和行動並不容易,但推遲採取必要措施將產生嚴重後果。決策者必須立即採取行動,謹慎調整政策,制定可靠的巨集觀經濟框架,並明確傳達要實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