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經濟論壇的最新報告——《中國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的機遇》(Seiz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Transition Towards a Nature-positive Economy)——中的關鍵洞察。

“企業可以在人、地球和商業利潤之間建立起良性迴圈。投資於自然並與自然和諧相處將更好地確保可持續的業績和繁榮。中國企業可以利用技術和創新,同時採用和推廣聯合國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共同為中國塑造一個更有韌性、更美好的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Gim Huay Neo表示。

這份與責揚天下(GoldenBee)合作的新報告顯示,透過在三個關鍵社會經濟系統採納新的商業實踐,可以創造重要的商業機會: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能源和開採。這三個系統相互關聯,可釋放出尚未被挖掘的經濟潛力。

報告展示了在中國這三個社會經濟系統迄今為止取得的進展,進行了案例研究,併為加速轉型提出了建議。

糧食、土地和海洋使用系統:到2030年,六項轉型措施可創造近5650億美元的額外年收入和3400萬個新工作崗位。其中一項關鍵措施是生態旅遊,預計將為中國創造約530億美元的新增商業價值。這是加速生態系統恢復、防止陸地和海洋資源過度開發轉型的最大商機。

基礎設施和建成的環境系統:到2030年,該系統的五項轉型措施將使年收入增加約5900億美元,並創造3000萬個新工作崗位。該系統轉型的一個關鍵機會是促進智慧停車產業的發展——2020年,智慧停車產業是一個940億美元的市場,但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至2190億美元左右。

能源和開採系統:到2030年,四項轉型措施可以創造近7400億美元的額外年收入和2300萬個新工作崗位。到2030年,改善汽車使用生命週期管理將為中國創造1220億美元的商業價值和370多萬個就業崗位。

“自然對中國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是中國‘生態文明’願景的核心,而且與中國的氣候行動密切相關。自然損失對經濟發展構成了不可忽視的風險,但這份報告表明,‘優先考慮自然的繁榮’,並立即採取堅定的行動,可以實現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氣候目標。當目標實現時,它將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說。

報告還顯示,透過實現“生態文明”願景,實施新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中國可以為引領全球向碳中和自然受益型經濟轉型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經濟轉型的潛在收益佔全球商業機會和新就業機會的近20%。隨著世界進入一個決定性的十年——立即對自然和氣候採取行動,中國政府和企業需要密切合作,推動致力於生物多樣性承諾的雄心,推動政策和法規改革,領導技術創新,調動資金投入。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