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

(本文首發於2021年7月29日《南方週末》)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氣候變化加重氣象災害等問題,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企業與社會、政府的關係。

企業發展必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追求合理利潤的同時,運用自身的資源和影響力,與政府和社會共同解決當前面臨的發展問題,並從長期主義出發,積極打造一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社會,這一觀點逐漸成為企業界新的共識。

2020年,中國企業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科技研發與創新,積極參與落實“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綠色復甦的堅實力量。

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點也逐步向創造綜合價值、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轉變。在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同時,以儘量少的投入,通過科學有效的資源配置,生產儘量多的優質產品,服務經濟健康、社會公平、生態可持續。

因此,對企業創造的綜合價值的評價,也需要超越財務回報,從內涵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重價值創造”入手,科學、客觀地衡量企業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疫情、經濟差距和社會不平等做出的貢獻。

鑑於此,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的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聚焦為三個方面: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績效與合規。“管理”主要考察企業是否將社會責任理念納入公司治理體系,是否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績效”主要考察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合規”主要考察企業在評價期內是否發生了社會責任相關負面事件。其中,“合規”是在綜合考慮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階段增設的特色評價維度。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向和內容會隨經濟社會發展而動態調整。為更加科學、準確、有效地衡量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2020年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調研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優化與調整:

一是指標體系的優化。增加對企業研發創新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為有效衡量企業的研發水平,設定了“新增授權專利數”“研發投入總額”“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研發技術人員比例”四個指標。此外,為評估企業對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響應速度,從管理、投入、績效和資訊公開四個維度,設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舉措”“環保投入佔營收比例”“溫室氣體排放量”“溫室氣體減排比例”“新能源使用佔比”五個指標,考察企業在雙碳目標下的低碳轉型速度和力度。

二是部分指標性質調整。進一步壓縮定性指標數量,增加定量指標數量,讓榜單更加聚焦企業“做得如何”而不是“說得如何”。

三是搭建資料庫平臺。為更加高效、準確地開展調研評價工作,專案組搭建了“善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大資料平臺”,實現了部分企業資料的自動抓取、分析和計算。

2020年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榜單詳見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10646)調研共歷時6個月,納入觀察樣本企業725家,比2019年增加38.6%,涵蓋了中國製造業100強、中國服務業100強、外資在華企業100家,以及房地產、網際網路、汽車、銀行和醫藥5個行業,具體調研流程、技術路線如圖1。

總體看,上榜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水平和績效水平穩步提升,300家上榜企業的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為52.84分,比上一年度小幅提升。

(樑淑怡/圖)

經濟表現受疫情影響,“VUCA時代”企業更加重視研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沖擊。中國有效控制疫情後,經濟執行逐步恢復常態。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

上榜企業中,營業收入和利潤實現雙增長的企業佔46.3%,其中,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的企業佔68.3%,利潤實現正增長的企業佔58.3%。在繳納稅費方面,2020年中國政府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政策紅利也在調研中有所反映,上榜企業中,44.9%的企業繳納稅費比2019年有所減少。

在“VUCA時代”(不穩定、不確定、複雜和模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根據相關規劃,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要在2020年達到1.26%、在2025年達到1.68%。研發投入強度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2020年,上榜企業愈加重視研發,在年度研發投入、研發技術人員佔比、年度授權專利等指標方面均有大幅提升。據統計,上榜生產製造型企業中,有68家企業年度研發投入佔比達到1.26%以上,有103家企業年度研發投入超過億元,有71家企業研發技術人員佔比超過10%;在結果產出方面,上榜生產製造型企業中,有83家企業在2020年內獲得授權專利超過100件。(詳見圖2、圖3)

 

(樑淑怡/圖)

聚焦以人為本,員工福利與包容性成長大幅提升

2020年,勞動用工市場巨集觀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企業遇到了大量的員工管理問題和挑戰,如員工健康與風險防控、延遲復工、靈活用工安排、員工情緒與心理健康等。另一方面,隨著新業態、新經濟模式的發展,新技術對就業的替代效應與就業創造效應並存,產生了數以億計包括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網路主播等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他們的勞動權益保障成為新的問題和挑戰。

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上榜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方針,從“六穩”“六保”的政治高度,努力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係。上榜企業100%建立了職業健康管理體系或制定相關措施;人均福利投入、人均培訓經費等均有較大提升,女性管理者佔比穩步提高,顯示上榜企業在員工關愛、員工成長、多樣性發展等方面的表現穩步提升。

在安全生產方面,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上榜企業中,100%的生產製造型企業均建立了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其中,40%的上榜製造型企業年度安全生產投入超過1000萬元,比2019年提高11.6%。此外,10%的上榜製造型企業在調研期發生了安全生產事故,需要加強安全隱患治理和預防。(詳見圖4)

(樑淑怡/圖)

低碳轉型有挑戰,企業環境資訊披露不足

2020年9月22日,中國宣佈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願景目標,吹響了全國低碳轉型的行動號角。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並將這兩項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進行管理。

對企業而言,“3060”雙碳目標既是生存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企業推進綠色生產、節能降碳,創新和發展空間巨大。部分先行企業已開始制定碳中和路線圖,從戰略和運營的角度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據統計,上榜企業中,66.3%的企業已識別氣候變化風險,部分企業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或措施;31.3%的企業披露了調研期內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資料或新能源佔企業整體能源結構的比例;40.7%的企業披露了調研期內溫室氣體排放量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是指每單位產值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衡量企業減碳效果的重要指標。調研結果顯示,上榜企業中,有10.3%的企業萬元營業收入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9年有所上升,溫室氣體減排依然任重道遠。

精確的資料統計和資訊披露是企業環境管理的基礎,在推進環境與氣候協同治理的目標下,企業環境資訊披露重要性凸顯。在上榜製造業中,披露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固廢排放量、溫室氣體排放量、新能源使用資料的企業比例在35.3%-44.7%之間,均尚未過半,企業仍需要提升對環境影響資料化管理的重視。(詳見圖5)

(樑淑怡/圖)

侵犯消費者權益事件頻發,消費者隱私保護重視程度提高

2020年,消費者權益保護依然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關注點。侵犯消費者權益事件多發且呈現多種問題並存的現象:既有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帶來的出行服務投訴、防疫用品質量不合格、生活用品漲價等熱點問題,也有新業態帶來的長租公寓爆雷跑路、教育培訓機構亂象頻出、直播帶貨質量等新問題,還有產品服務質量、虛假營銷等傳統問題。在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評選的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2020年全年消費者權益類警示事件佔24%,位居首位。

上榜企業均建立了產品服務質量管理體系,81.5%的服務型企業建立了暢通、多渠道的消費者爭端解決機制,95%的服務型企業均建立了消費者隱私保護的制度或措施。另一方面,調研期發生產品質量事件及消費者投訴事件的企業佔23.7%,與日常監測水平保持一致。這說明在消費者責任領域,企業“重製度建設輕落實執行”的問題依然比較普遍。改變這種現狀,既需要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也需要監管機構、社會和媒體共同監督。(詳見圖6)

(樑淑怡/圖)

重視供應鏈責任,違法違規情況有所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帶來了多重衝擊和影響。從巨集觀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範圍內供應鏈的調整與重構;從微觀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僱員健康風險、生產力短缺、辦公方式轉變等也對供應鏈的穩定帶來了衝擊。

在特殊時期,品牌企業不應該把供應鏈視為可削減的成本,而應加強對供應鏈的支援與合作,促進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以紡織服務行業為例,2020年4月22日,中國服裝協會、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紡織貿促會與來自服裝、鞋履、時尚、旅遊商品等在內的全球共66家行業組織釋出了負責任採購聯合宣告,希望降低疫情對亞洲紡織服裝產業的衝擊。上榜製造業中,63.5%的企業在調研期開展了供應商社會責任稽核,64.1%的企業開展了針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培訓與交流活動。

在守法合規方面,上榜企業依然呈現出重體系建設輕落實執行的現象。100%的上榜企業均建立了守法合規管理體系,60.7%的上榜企業開展了守法合規相關培訓與交流活動,但依然有8%的上榜企業在調研期發生了貪腐行為,29%的上榜企業因違規被監管方處罰或通報。(詳見圖7)

(樑淑怡/圖)

公益慈善投入大,公益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企業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同時積極捐款、捐贈抗疫物資。上榜企業全年捐贈投入比2019年大幅提升,50%的上榜企業年度公益慈善投入超過千萬元。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再次將公益慈善事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大格局,對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公益管理角度看,上榜企業開展公益專案的規範化、品牌化、持續化、精細化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建立公益基金會/基金的企業數量與上一年度持平。(詳見圖8)

(樑淑怡/圖)

社會責任資訊披露較好,治理水平穩步提升

2020年12月14日,社會責任國家標準GB/T39604-202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39653-2020《在管理體系中使用GB/T36000》正式釋出實施,兩項標準從提升社會責任治理水平的角度,為企業開展社會責任管理、促進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經營提供了詳細的指南和操作方法。加強社會責任治理和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在上榜企業中,有39%的企業建立了社會化責任/可持續發展/ESG委員會,35%的企業有專(兼)部門負責社會責任事務;在社會責任資訊披露方面,釋出獨立報告的企業數量進一步提升。(詳見圖9)

(樑淑怡/圖)

未來發展建議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氣候變化、經濟社會不平等、業務可持續性等問題愈發凸顯。綠色復甦、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受到了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更廣泛關注,需要具有責任心和領導力的企業通過採取負責任的、基於可持續原則的商業實踐,助力建設一個更具包容性、可持續、氣候彈性和安全健康的經濟社會生態。

在新發展階段下,面向2060年碳中和願景目標,建議企業建立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的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一是提升社會責任在企業的管理位階,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董事會和最高管理層的議事範圍;二是將落實雙碳目標與以人為本、科技創新三者相結合,將綠色、人本和創新作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三大基石;三是提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資料化和決策科學性;四是進一步加強利益相關方溝通和參與,形成有效的夥伴關係共同應對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專案組成員:孫孝文 侯明輝 康華 文育然 史諒 袁斌 謝仉輝 魏運星 凌亞 鄭碩 趙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