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遊戲併購大熱,國內資本佔小股方式不受歡迎

迷宮發表於2021-03-04
剛剛開年,騰訊就迅速完成了對《灰燼戰線》《失落之魂》的開發商的投資工作。同行們也沒閒著,網易投資了《青空之刃》製作人的新公司,位元組跳動聯合富春股份投資了《仙境傳說RO:新世代的誕生》的開發商......

遊戲茶館瞭解到,由於騰訊今年內部成立的百億級基金,投資許可權基本已經下放至普通商務員工,促使高效完成投資計劃。

現在國內已有產品上線的團隊,基本都有數個大廠的戰投在同時接洽。就遊戲茶館觀察,現在各大廠商都是在搶團隊,而不是在挑團隊。

這樣的情況並非國內獨有。其實在海外,遊戲投資熱也持續有一年多了,並且海外廠商已經不太看得上只佔股10%~20%的投資了,大多更青睞100%併購。

一位大廠負責戰略投資人士告訴遊戲茶館,現在他們那種只佔小股,不干涉經營的“佛系”投資方式已經跟不上歐美廠商的節奏了,逐漸沒有了優勢。

瘋狂買買買 美國大廠就是靠併購翻身

歐美廠商在手遊領域尤其是休閒遊戲領域,不乏大手筆的收購。以剛剛提交上市申請的休閒遊戲大廠App Lovin為例,我們來看看去年來App Lovin的併購擴張:

  • 2021年1月,App Lovin以約10億美元收購移動app資料分析商Adjust;
  • 2020年11月,App Lovin以1.1億美元從Athena手中收購數個遊戲專案;
  • 2020年6月,App Lovin以1.6億美元從Zenlife手中收購數個遊戲專案;
  • 2020年5月,App Lovin以3.29億美元收購知名SLG開發商Machine Zone(最終幻想15:新帝國、雷霆天下);
  • App Lovin以5367萬美元分兩步收購《Sweet Escapes》開發商Redemption Games;
  • 2020年1月,App Lovin以2560萬美元收購Geewa;

App Lovin在發展過程中還收購了PeopleFun(遊戲研發)、MAX(應用內廣告競價)、SafeDK(安全)等等公司,以壯大自身業務。招股書顯示,目前公司賬面商譽2.49億美元,佔總資產的11%左右。

海外遊戲併購大熱,國內資本佔小股方式不受歡迎

歐美廠商收購這麼激進,可能還由於有Zynga這樣靠併購業績大翻身的成功過典範。Zynga近兩年大手筆收購了Smail Giant Games(5.6億美元)、Peak Games(18億美元)、Rollic Games(1.7億美元)。

靠著Smail Giant Games等被併購的廠商,Zynga年收入也從17年的8.61億美元一路飆升至2020年的19.75億美元,徹底擺脫了陷入社交遊戲泥潭的沉淪。雖然Zynga現在還是虧損的,但股價卻從3美元一路漲至如今的11美元。

海外遊戲併購大熱,國內資本佔小股方式不受歡迎

在主機、PC遊戲領域,近兩年也有微軟75億美元收購B社,EA以12億美元收購Codemaster、Epic收購《糖豆人》開發商Mediatonic等多年不遇的大手筆。

退出渠道通暢 離開遊戲已久的VC們迴歸

除開這些知名遊戲廠商,一些相對沒那麼出名遊戲廠商也玩起了併購遊戲。

瑞典遊戲公司Stillfront Group學習Zynga好榜樣,花了20多億美元收購一些二線手遊團隊,如女性互動劇情遊戲廠商Nanobit(My Story)、中東SLG遊戲發行商Babil Games(Strike of Nations)、德國SLG大廠Goodgame Studios(帝國:四國霸戰)等等。

另一家瑞典遊戲公司Enad Global 7也在去年撒5.6億美元收購包括《H1Z1》開發商Daybreak在內的多家遊戲公司。

從財務報表,併購效果也是立竿見影。Stillfront Group營收在去年漲了幾乎三倍,股價在去年也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對比上市時上漲十倍多。

這樣暴力拉昇營收、利潤的方式,讓那些專注遊戲研發的廠商實在汗顏。

海外遊戲併購大熱,國內資本佔小股方式不受歡迎
伴隨收購併表,Stillfront Group營收一路狂漲

既然上市公司併購提升業績的動力那麼強,創投基金退出渠道通暢,那麼一級市場自然也是非常紅火。一些不投遊戲專案的美元基金也趁熱加入了

前日Index Ventures同Balderton Capital、Makers Fund一起投資了土耳其休閒遊戲開發商Dream Games 5000萬美元,創下了土耳其公司A輪最高融資記錄。值得一提的是,Dream Games在當天剛剛上線第一款遊戲《Royal Match》。

Index Ventures、Balderton Capital等基金都已近許久沒有投遊戲公司,此前Index Ventures投過Roblox、King、Supercell等知名遊戲廠商,都已完美退出。此次這幾個大基金願意投資剛上線第一款遊戲的Dream Games,可能還是由於Dream Games主創來自《Toon Blast》開發商Peak Games。

去年Peak Games以18億美元賣給了Zynga,其主創團隊再度二次創業。既然大家都是老司機,對併購退出這套輕車熟路了,那麼這些美元基金自然也看在眼裡,不會放過此次吃肉的機會。

據遊戲茶館不完全梳理,還有EQT Ventures(投過Small Giant Game)、Initial Capital(投過Supercell)近期又回到了遊戲賽道,亦有TSG這樣不怎麼投遊戲的基金也參與了《星際迷航》發行商Scopely的E輪融資。

與國內A股相反,在海外,遊戲廠商上市也是非常方便的。在去年就有Guild Esports、People Can Fly、 Playside Studios以及Thunderful Group等在所在國上市。

這些通暢的退出渠道促使海外遊戲行業投融資火熱。據外媒統計,去年Bitkraft Ventures、 Galaxy Digital、Play Ventures和Makers Fund在遊戲行業裡投資10起以上。

全球放水,讓併購不差錢

併購這麼多,這些錢又從哪裡來呢?

遊戲茶館觀察發現,上市廠商併購通暢採取現金+股票的方式進行。股票自然來自廠商增發,幾乎沒有什麼成本,而現金大概率來自銀行貸款。

比如Stillfront Group收購Kixeye的現金就來自瑞典銀行貸款。又如近期騰訊在海外獲得83億美元併購貸款,就由12家銀行共同提供。

去年由於疫情關係,全球央行大放水,美國同業拆借利率幾乎跌至0%。也就是說,這些大廠在海外借債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幾乎相當於白送。連蘋果這樣不差錢的主,今年都發行了總額140億美元的債券。

海外遊戲併購大熱,國內資本佔小股方式不受歡迎
美聯儲放水,讓併購不差錢

海外天量的資金無處去,那麼資本市場自然是很好的蓄水池。一方面,這些熱錢推高了上市公司股價,方便上市公司增發新股併購;另一方面,也讓創投基金有錢投初創團隊。

追求財務回報這一幕似曾相識

相比較而言,目前國內遊戲行業投融資火熱情況還僅僅侷限於圈內,基本都是大廠參與戰略投資,鮮有其他創投、PE基金參與。

這些大廠投資研發廠商的目的很明確,主要就是為了拿產品,以彌補自身研發薄弱環節。大廠也不求太多的財務回報,只希望被投團隊能穩健成長,持續輸出好的遊戲產品。

而海外廠商目標同樣明確,就是要求被收購廠商能持續貢獻營收、利潤,讓財報更加好看。而大基金則是希望小團隊能儘快成長,好賣給上市公司退出而獲得財務回報。

這樣似曾相識的畫面讓遊戲茶館回憶起15年遊戲行業併購火熱的場景。大量A股上市公司通過不斷併購遊戲公司,美化報表又蹭上網際網路概念。

海外遊戲併購大熱,國內資本佔小股方式不受歡迎

當然泡沫破滅後最終結局大家都看到了:許多15年被收購的遊戲廠商已經落後了,不少還處於業務停滯狀態。


來源:遊戲茶館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7UpOyQ6dOk6OVe8jfJjW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