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消費者越來越多認為「要雜食」,即嘗試不同的品牌或產品,從而體驗更多,還可以獲得不同的營養。這一點在購買大米和食用油品種上得到體現,據香港貿發局的一項內地包裝食品調查 [1],受訪者人均購買2.82種大米,3.95種食用油;消費者購買過「五穀雜糧」的比例也較多。品牌口碑、原料成份、口感口味、有機/綠色天然/無新增是消費者選擇糧油/乾貨的主要考慮因素;70%受訪者傾向購買中小包裝的糧油產品。

傾向購買多種大米

座談會中多數受訪者表示不會只吃一個品牌的米,會更換不同品牌,他們覺得這樣獲得的營養更均衡。此外,不少受訪者有煮「五穀雜糧」飯的習慣——即個人根據偏好加入五穀雜糧、黑米、玉米、紅豆、黃豆、黑豆、番薯、薏米、紅棗、桂圓等等。目的是通過「雜糧」的作用使自己更健康。

座談會中發現消費者認為「要雜食」,這一點在購買的大米品種上得到體現,受訪者人均購買2.82種大米。當中「東北大米」以綿實的口感和經過多年廣告宣傳,更受大眾認可,有86%受訪者在過去6個月曾經購買,「本地米」(所在地區種植)也是部分受訪者其中一個選擇,因為人們認為「本地米」會更適合本地人,而且會在這些米收割的季節才買,因為要吃「新鮮的米」。

進口米的佔比與之前相比有所上升,除了常見的泰國米(50%受訪者表示在過去6個月曾經購買),近年在超市和網路上常見的柬埔寨、越南米也開始出現在中產的餐桌。高收入受訪者相對更多購買泰國米、日本米、越南米等進口米。女性相比男性更多購買包裝的五穀雜糧。


平均購買過近4種食用油

座談會受訪者反映,隨著生活品質提升,家中食用的油品種類也明顯增加,消費者會為不同目的使用不同的食用油。最常見的有花生油(用於常規燒菜)、菜油(用於油炸類製作,因為價格相對便宜)及橄欖油(主要用於冷拌類)。雖然橄欖油較貴,但不少座談會受訪者表示已經是家裡常備油之一,而問卷調查結果也反映這消費趨勢。

調查顯示,受訪者過去6個月平均購買過3.95種食用油,消費者因不同目的而用不同種類的食用油,而認為橄欖油的購買頻率有增加 (相對2至3年前而言) 的比例較其他油品高。高收入受訪者相對更多購買橄欖油、山茶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較貴价的油品,中等收入受訪者則相對更多購買大豆油。

異國風味麵食購買率有較大增長

調查顯示,受訪者過去6個月平均購買過1.78種麵食,50%受訪者曾購買義大利粉/通心粉,比2013年調查的16%大幅上升,37%曾購買日式拉麵/日式烏冬,也較2013年時的11%有較大升幅。

選購糧油食品的考慮因素

調查顯示,如果以第一考慮因素比較,品牌口碑、原料成份、口感口味、有機/綠色天然/無新增等,是購買糧油/乾貨時前3個主要考慮因素。不過,與2013年調查比較,口感口味、價格這兩項的關注率顯著下降,而對品質認證及包裝設計的關注則有所上升。

中小包裝糧油產品更受歡迎

「大包裝」曾經因為價效比更高而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這幾年包裝食品變化之一就是「小包裝」和「獨立包裝」的興起。調查顯示81%受訪者認同「比起價效比更高的大包裝,我更喜歡購買含獨立包裝的小包裝產品,更精緻,更衛生」,這種普遍趨勢在糧油食品也得到印證,有70%受訪者認同更傾向購買中小包裝規格的日常食用糧油產品,例如5-10公斤以內的真空包裝大米,0.5-1.8公升的瓶裝油,當中一線城市似乎更有這趨勢。在座談會中,只有個別受訪者提及仍會買編織袋大包裝米,而散裝米在座談會裡基本沒人購買。

附錄

調查背景

城市化和收入上升促使中國內地包裝食品市場持續增長,內地消費者也愈加看重「食品安全」、「健康飲食」等概念。生活趨向更西化也影響包裝食品市場的發展。這些發展可能為香港、國際品牌進駐,或進一步開拓中國內地市場提供了機遇。近年內地經濟、社會等環境不斷髮展,香港貿易發展局繼2013年之後再次對包裝食品市場進行消費調查,希望追蹤和了解消費者對於包裝食品的消費行為、觀念和趨勢的變化,為港商開拓內地市場提供參考。

包裝食品名目繁多,包含範圍廣,這次調查希望覆蓋以下幾大類別:奶製品、調味品及醬料、休閒食品、糧油/乾貨、方便速食(包括冷凍冷藏類)。

研究方法

這次調查於2017年10月,在內地10個城市,向2,400名消費者進行網上問卷訪問。在進行問卷訪問之前,還分別在上海、武漢、成都3個城市進行了共6場消費者座談會(每市2場)。座談會目的是從定性分析,加深瞭解內地消費者的消費觀念。

資料來自:

來源連結:https://ffff.im/P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