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曠視赴港上市,看懂 CV 四小龍的生意經

發表於2019-08-28

clipboard.png

#思否編輯部出品#

三天前,被譽為中國「CV 四小龍」之一的 AI 獨角獸曠視科技(Megvii)在港交所遞交 IPO 招股書,正式公開了其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的計劃。

這意味著曠視最快將於 2019 會計期年內完成港交所主機板上市(早前訊息顯示其募資最多為10億美元),同時也預示中國人工智慧市場將邁向更為成熟的一級市場 —— 更加開放和透明。

如果說過去五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的上半場,那麼從 2019 年開始,CV(Computer Vision 計算機視覺)行業正式進入了下半場。

隨著整體經濟下行影響,市場更推崇技術可落地的實用商業化價值。作為一個 2B 或者 2G 的領域,CV 企業的商業落地能力已然成為它們綜合實力判定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贏得較高估值和融資的必要條件。

藉著曠視上市的這波兒熱度,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CV 四小龍」 —— 商湯、曠視、依圖、雲從的生意經。

融資機器 —— 商湯

clipboard.png

商湯有一個別名 —— “融資機器”。

以去年為例:4月獲得了阿里領投的 6 億美元 C 輪融資;5月融到了包括厚朴投資、高通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的 C+ 輪 6.2 億美元;9月又拿到了軟銀願景基金 10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估值直逼 60 億美元。

有錢就有夢想。商湯科技於大多競品不同,不滿足精耕於一個細分領域,而是想當 AI 行業的平臺型公司,做城市級視覺中樞。

這也是這兩年商湯的運營策略:“1+1+x”,第一個1指技術,第二個1指產業,最後的x指與各行業夥伴合作,打造共贏的生態。

商湯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野心,除了有錢之外,有兩個核心原因:

第一是企業的基因。商湯的基因就是「平臺化」,他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做一家 AI 平臺公司,公司的創始人也明確提到過,要讓 AI 成為一個可以長期飽有價值的技術,而不是轉瞬即逝的風口。

第二在於他業內絕對領先的人才優勢。真正讓各家投資機構願意拿錢“砸”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商湯的人才。

商湯科技CEO徐立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當前可稱上「精通深度學習」的,至少要讀過PHD(研究型博士學位),但中國在這方面人才最多 200 人,商湯包攬了其中的 120 人。”

對於任何一個發展中的行業或技術來說,人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有了人才,錢永遠不用發愁。

除了人才質量高、儲備多,商湯的團隊還有另一個特點 —— 來自同一個師門。

這要從商湯科技的創始人之一徐立去香港中文大學讀博說起。

clipboard.png

2010年,徐立赴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深度學習視覺領域應用的先驅湯曉鷗教授以及其帶領的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師兄弟關係密切。

一年之後,該實驗室的幾十個博士、教師開始研究深度學習,這也是學術界最早涉獵深度學習的一支華人團隊。此後 3 年時間內,該團隊的研究論文在 CVPR 和 ICCV 兩大全球計算機視覺世界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的 29 篇相關文章中,佔比近一半。

2014年11月,商湯科技正式成立。

在商湯的對外發聲中,曾坦言“公司在2017年已實現全面盈利,並在智慧城市、智慧手機、網際網路娛樂、汽車、金融、零售等行業實現快速落地,業務營收連續三年保持400%同比增長。”而商湯CEO也在對外採訪中稱,“預計2018年營收增長300%。”在湯教授看來,以他的江湖地位將是一場不用打戰鬥,據傳他曾在一個酒局上放出豪言,這個領域我還做不出來還能有誰。

clipboard.png

憑藉著這股氣勢,加之 CV 行業越發強盛的發展前景,獲得資本的青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直到 2019 年,情況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

今年 2 月份,華爾街日報曝出商湯科技由於估值虛高導致其潛在投資人退出的訊息,一時間業界譁然。5月份的一場釋出會上,湯曉鷗也自嘲到:““今天我換了一套雙排扣西裝,希望對融資有幫助。過去商湯沒有那麼多產品時,上半場是徐立講笑話,下半場是我講笑話。現在上半場徐立沒時間講笑話了,我們的產品已經豐富起來。”

不管是出於無奈還是真的有更多的產品落地,“還有誰”的湯博士和商湯,開始有點兒加快腳步了。一場沒空講笑話的釋出會,可能就是行業打響的發令槍。

AI 第一股 —— 曠視

clipboard.png

曠視,被行業戲稱為商湯的「死對頭」。

曠視能夠成為港交所第一家「準」上市的 AI 公司,已經是市場對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綜合肯定。

和商湯的平臺化路線不同,曠視的 CV 下半場,押注的都是「硬生意」。這個「硬」體現於用演算法去匹配各種前端硬體產品和工程專案。可以說,曠視正在試圖用軟硬一體的方式打造涵蓋“演算法、技術、硬體產品、解決方案、資料”在內的全價值鏈。

和商湯一樣,曠視的發展路線,也和他的創始團隊基因,有著必然的聯絡。

clipboard.png

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 2006 年畢業於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高中還沒畢業便被清華大學欽定,通過自主招生考入清華。之後直接入選姚期智實驗班。

進入“姚班”之後,印奇師從圖靈獎得主兼中國電腦科學家和理論家姚期智,和後來曠視的技術長唐文斌同為姚班 2006 級學生,高階副總裁楊沐是他們的師弟。

clipboard.png

在前不久公佈的招股書中,有一個很關鍵的資訊 —— 曠視作為一家AI創業公司,科研經費佔據了財務開支的重要部分。

這可能就是技術導向的公司最大的優勢,技術精尖程度與崛起速度成正比。

這也是為什麼,年輕的曠視當年憑藉著成熟的人臉識別技術,以“Face++”在2012年國內智慧安防市場剛剛興起、人臉識別成為市場剛需之時,一舉成名。

2012年拿到聯想之星的天使輪融資後,曠視的資本之路走得很順暢,幾乎每年拿下一輪新融資。目前已經躋身全球最有發展前景的100家AI公司。

對比商湯的 1+1+X,曠視科技此前所實施的一直是“1(原創技術基礎研究)+3(個人 IOT、公共 IOT、商業 IOT)”的產業佈局。

clipboard.png

今年,曠視的 logo 從「Face++曠視」升級成了「Megvii曠視」,摒棄過去視覺感知軟體服務商的定位,從基礎科學的人臉識別演算法供應商晉升為智慧物聯方案專家。也從一家主要 To C 的企業,轉向了 To B 的業務;從基礎的倉儲物流,正式切入了 AIoT 領域。

近年來,人工智慧演算法出身的技術公司越來越意識到一個「真理」:相比大同小異的演算法軟體,攝像頭和伺服器才是更為硬核的資產,是創收的主力軍。

在城市物聯網領域,曠視已經深入攝像頭、邊緣伺服器、雲端伺服器三大硬體領域,相繼推出 30 餘款攝像頭,用於城市道路、商業網點等不同場景。此外,曠視還提供第三方設計及製造伺服器以支撐雲端任務。

曠視科技創始人兼CEO印奇在致投資者的信中,也直言不諱的闡述了企業的發展方向:“我們希望成為各行各業的「大腦」建立者,為物聯網行業上下游企業提供核心技術。對曠視來說,強化核心技術優勢比擴大業務規模更重要。”

但是,要成為行業「大腦」顯然不是單純依靠深度學習技術就能夠實現,哪怕在人工智慧領域也不應該只有深度學習技術的分支在起作用。

但這樣的發展方向不免讓人產生疑問:是否之後會讓曠視出現發展路線過窄的問題?要想成為行業大腦,顯然不知單純依靠技術就能實現的,至少不應該只侷限於深度學習技術之一分支。

無論是科創板,還是港交所,亦或是其他市場,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曠視打響的上市第一槍,人工智慧的創業草莽期將暫告一個段落,敲鑼打鼓上市的接力賽,即將開始。

醫芯「求索」 —— 依圖

clipboard.png

今年 5 月,依圖在上海釋出了一款「釋出即商用」的雲端 AI 晶片「求索」(questcore™),主要針對計算機視覺分析任務。

「求索」的釋出,在外界看來是依圖面向智慧計算時代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這是依圖實現人工智慧應用大規模普及落地的一個重要基礎,也讓依圖成為 CV 四小龍中第一個嘗試自研晶片的公司。

事實上,依圖科技自創立以來就保持著高速發展,演算法一直是其核心能力之一,但是目前來看依圖並不打算被演算法所侷限。

依圖想的思路很清晰,單純依靠演算法很難支撐一家技術公司的長期發展。加之近年來技術的逐漸成熟,依圖做晶片已經是順勢而為的選擇。這樣的選擇無論是資本端,還是產品端都是最好的嘗試。

而回顧依圖的造芯之路,很早之前其實就有了些線索。

2008年,在馬雲挖來王堅的同時,也同時邀請了一起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工作的林晨曦,也就是依圖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clipboard.png
林晨曦

如果說,王堅是阿里雲的製片人,那麼曾是阿里雲第一技術負責人、一手組建了阿里雲“創始團隊”,搭建了國內最大的分散式雲端計算作業系統的林晨曦就是總導演。

眾所周知,阿里雲創立早期走的極為艱難,就連阿里內部都不信任這個突然出現的團隊。彼時的林晨曦除了負責技術開發外,還要肩負著談業務的重擔。阿里雲和淘寶網的第一次合作就是他靠著幾行程式碼“騙”下來的,而為阿里金融解決BUG也都是他的工作內容。

然而,即便是在阿里雲最危急的時刻,林晨曦也沒有發起這個專案的打算。據王堅透露,林晨曦在阿里雲最艱難的階段,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辭職信,同期阿里雲的離職率達到了 80% 以上。

後來在採訪中,林晨曦說出了他選擇了留下來的原因 —— 他認為只有阿里雲穩定下來他才能安心的離開創業。2012年,阿里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而林晨曦也才選擇了辭職創業,和他的好友朱瓏創立了現在的依圖。

clipboard.png
朱瓏

正因為林晨曦對阿里雲的不離不棄,阿里也對依圖毫不吝嗇。在依圖的B輪和C輪融資中,都得到了雲鋒基金(阿里旗下)的大力支援。

有了阿里的支援,依圖燒錢做晶片的信心又加了一成。

朱瓏曾公開透露過其自研晶片的主要原因,並非為了晶片的商業化,而是從場景出發,更好地發揮依圖演算法和軟體的效能,為客戶提供針對特定場景優化的效能、功耗和成本最優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而這個服務的場景,就是依圖目前最大的招牌 —— 醫療領域。

在 CV 四小龍中,依圖是第一個跳出人臉識別,把醫學影像分析作為等同於人臉識別戰略地位的獨角獸,鮮有人入局的醫療領域也成為了依圖的招牌。

2016年,依圖醫療成立。本科醫學出身又轉型從事計算機工作的倪浩擔任總裁,憑藉著前4年積累的資料和核心技術,依圖很快落地了臨床診療輔助診斷和智慧管理產品。

僅肺癌影像智慧輔助診斷系統一項,就已在全國近百家三甲醫院進入臨床工作實際使用中,診斷報告被醫生直接採納率超92%。

醫學影像分析的的技術路徑,有別於 CV 行業普遍應用的人臉識別、物體識別乃至語音識別等,不僅需要資深影像科醫生進行資料標註,同時資料獲取與資料處理也非常困難,專業性要求極高。這也是直到現在為止,很多明星人臉識別公司遲遲不輕易入內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三小龍雖稍有涉足醫學影像 AI,但多在 Kaggle、Luna 等公開域的肺部、眼底資料集上做測試;商湯醫學影像因為有 Dimitris 教授和張少霆的加入,稍稍領先,但產品也處於打磨原型的早期階段,與依圖的產品進度不在一個梯隊。

但醫療行業絕對是 CV 最有前景的應用場景之一。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在醫療健康領域,國內 AI 醫療市場規模在 2017 年就已超 130 億元,2019年則有望突破 200 億元大關,後續還會持續膨脹。

當然,依圖現在的絕對領先地位,並不代表產品和技術已經完全成熟。鑑於該領域的複雜性和監管的金標準門檻,整個行業仍有很高的提升空間。

這可能也是依圖發力造「芯」的原因之一。

低調的國家隊 —— 雲從

clipboard.png

在商湯、曠視以及依圖三家公司的投資人名單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阿里巴巴。

雲從,作為「四小龍」中唯一一家沒有阿里巴巴成分的平臺,另有背書,這又是和他的創始人背景有關。

從美國伊利利諾伊大學回國前兩年,周曦和他科大的同學姚志強就已經在上海註冊了一家名叫“飛尋”的公司,嘗試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做商業上的探索。

clipboard.png

2010年,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院長袁家虎為了邀請周曦回國一起參與科研工作,三次親自前往 UIUC 與周曦面談。一年後,周曦終於以“百人計劃”專家身份回到重慶,並與大學好友李繼偉和溫浩一同組建了當時中科院最大的人臉識別研究團隊。

到了 2014 年,周曦團隊的研究經費已經超過了2000萬,技術得到了一定的認可,但因為在體制內的原因,周曦認為這對於產品的束縛超過了體制帶來的資源優勢,在 2015 年放棄了中科院的編制,帶領團隊的部分核心成員,正式成立了雲從科技。

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當時的周曦其實可以選擇停薪留職,給自己留一條非常穩妥的後路,但他和他的團隊成員全部婉言謝絕了。如果不是破釜沉舟,如今的雲從可能是另一個故事了。

相較於其他三家, 2015 年才正式成立的雲從算得上入局很晚了。儘管作為唯一一家同時受邀制定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公安部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手持「尚方寶劍」的國家隊,雲從的發展一開始並不順利。

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孫慶凱曾直言,“做學術和做專案完全是兩碼事兒,特別是剛涉足金融和安防領域的時候,什麼叫低櫃、高櫃,什麼叫手機銀行、直銷銀行,我們都不懂。我們公司離中國銀行總行只有短短1公里的路,但我們走了整整兩年。”

在公司成立早期,雲從科技曾參與某大型國有銀行專案招標。由於對行業不瞭解,經歷四五個月的準備後,雲從科技拿出準備好的 10 多頁的標書,而其他競標者製作的標書,平均都有 300 多頁。

吃虧是福。這次尷尬的碰壁經歷使得團隊很快意識到,攻克某個行業需要拿出決心和敬畏之心,僅僅只掌握技術是行不通的。

2015年到2018年,是雲從蛻變的第一個階段。在這三年間,雲從科技搭建起核心團隊,在真正將核心技術在場景中驗證後,證明技術是對行業有價值的。

2018年到2020年是雲從科技的第二個階段。度過了初創期的雲從科技,逐漸熟悉了遊戲規則,並且通過核心技術在行業和場景的考驗,樹立了在行業中的地位。

現在的雲從拿下了“中國銀行業第一大AI供應商”的稱號,包括農行、建行、中行、招行總行等在內的全國400餘家銀行均已與其展開合作,日服務量達2.16億次。

目前,雲從科技最大的調整為聚焦與搭建技術中臺,建立和完善組織體系,讓它成為前臺源源不斷提供支援的核心。中臺不再悶著頭搞研發,而是與前臺相結合,在研發時就考慮到應用性以及使用者和市場需求。

這一舉動,使其業務從金融互動層滲透到金融決策層,其技術從感知層跨入認知層。

除金融領域外,雲從在安防、民航、智慧硬體等領域也有佈局。橫縱聯合的平臺可能也是雲從的目標所在,這一點和商湯不謀而合。唯一的區別是,雲從開始做 AI 晶片了。

總體而言,雲從在金融行業的領先地位,一方面是技術的趨向性,另一方面就是對於行業資源的關係繫結,這可能才是雲從真正的「護城河」。

但就目前金融領域對於IT、CV 技術的應用,與其他行業相比門檻確實不夠高。隨著行業的發展,在這場效率與需求的競賽裡,面對大小公司、行業內外的衝擊,雲從是否還能遙遙領先,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CV 市場,蛇頭攢動

整個 CV 行業,「四小龍」佔據了媒體超過 90% 的話題與版面。但在媒體的鏡頭背後,盯著 CV 這一市場的,元不止這四家公司。

格靈深瞳是最初的「CV 四小龍」之一,是一家在2013年便成立了的較早佈局人工智慧的技術公司,主要業務為智慧城市相關的專案。前期市場反饋極好,但後來因為核心團隊的變動、戰略轉型等問題,再到2017年CEO何博飛宣佈離職,正式被擠出了「四小龍」的隊伍。

直到去年的 6 月,格林深瞳宣佈成功獲得中國農業銀行安防裝置 4 標。行業由此猜測,這家浮沉了幾年的公司要開始重新發力了。

另一家蠢蠢欲動的,是主攻 CV 搜尋引擎市場的衣+,它也曾獲阿里投資,和阿里雲有著多項深度合作,也是幫助廣電總局制定 TVOS 行業標準的唯一 CV 公司。

當然,還有很多 CV 行業的公司,隨著這兩年市場風向的變動,也都在迅速的發展蓄力。據不完全資料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至少有 40 餘家專攻 CV 領域的創業公司,加上跨行打擊的巨頭,「四小龍」的競爭對手都不容小覷。

其中,以海康威視、BAT 等行業巨頭,對於 CV 產業的佈局最為明顯。

海康這兩年不僅成立了 AI 研究院,還基於深度學習技術推出了兩款後端產品“獵鷹”“刀鋒”智慧伺服器,聯手英偉達和Movidius釋出“深眸”系列智慧攝像機、“超腦”系列智慧NVR、“臉譜”系列人臉分析伺服器等多款產品;

阿里達摩院 14 大研究實驗室中,智慧視覺實驗室赫然在列;百度收購美國 CV 初創公司 xPerception,全線開放視覺技術;騰訊直接將優圖實驗室升級為騰訊計算機視覺研發中心,並與《Science》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行業利好,前景可期

國際調研機構 Gen Market Insights 釋出的《 2018年全球人臉識別裝置市場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將成為面部識別技術領域最大的消費者和提供商。

到 2023 年,中國將佔全球面部識別市場份額的 44.59%,遠高於 2017 年的29.39%。

有市場就意味著有需求,有需求就意味著有商機。

對於文中上述公司來說,大家的紅海之爭才剛剛開始。不管是過去的網際網路市場,還是未來的人工智慧領域,百家爭鳴是亙古不變的驅動力。

但對於整個行業,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一起在行業發展中不斷思考:

CV 有沒有脫離自身技術框架、脫離輔助工具的定義,成為一個社會需求的潛力麼?

  • END -
參考內容來源:
themtank.com:《A Year in Computer Vision》
WIKIPEDIA:Computer vision
MLMastery:《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Vision》
CPS 中安網、商湯科技:《2018 中國安防行業調查報告》
鎂客網:《CV無戰事》
創業邦:《AI落地決勝,雲從快跑應戰》
DeepTech深科技:《商湯的一場釋出會,創始人湯曉鷗抱怨“沒空講笑話”》
鈦媒體:《曠視科技赴港IPO背後:歷經9輪融資,上半年虧損52億》
雷鋒網:《依圖造芯,定名“求索”》
*部分素材與圖片來源於企業官網與網路,如侵刪

圖片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