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障礙患病率5% 國家衛健委釋出防治專家共識

遊資網發表於2019-07-18
遊戲障礙患病率5% 國家衛健委釋出防治專家共識

繼遊戲障礙列入成癮性疾病後,國家衛健委官網今日(7月17日)釋出關於遊戲障礙防治的專家共識。專家共識指出,遊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其病因病理機制、預防治療方法等尚待進一步明確。

專家共識提醒,遊戲障礙干預應尊重人權和患者尊嚴,不損害患者健康及利益,並建議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對遊戲障礙干預機構進行規範和監督。

遊戲障礙患病率5%男性和兒童青少年為主

今年5月25日,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其中,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組織專家對遊戲障礙的定義、臨床特徵、評估、診斷、治療、康復等進行系統梳理,形成《關於遊戲障礙防治的專家共識(2019版)》,由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聯合釋出。

根據ICD-11定義,遊戲障礙是指一種持續或反覆地使用電子或視訊遊戲的行為模式,表現為遊戲行為失控,遊戲成為生活中優先行為,不顧不良後果繼續遊戲行為,並持續較長時間。

專家共識指出,目前國內外尚缺乏根據ICD-11標準而開展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此前,不同國家和地區已有多項遊戲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因為對疾病的判斷標準、篩查工具、人群等不同,所報告的疾病患病率差異較大(0.7%-27.5%)。

中國多項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遊戲相關問題患病率為3.5%-17%。綜合既往相關研究結果,遊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且保持相對穩定。

遊戲障礙者以男性、兒童青少年人群為主,亞洲國家患病率可能高於歐美國家。

嚴重遊戲障礙或可致猝死

如何判斷是否患有遊戲障礙?根據專家共識,遊戲障礙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對遊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制;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儘管已經因遊戲產生了負面後果,但依然持續遊戲甚至加大遊戲強度。

遊戲障礙與物質成癮有諸多相似之處,有研究者將遊戲障礙者遊玩時間越來越長、在遊戲上花費金錢越來越多等類比於物質成癮的耐受性增加,將停止遊戲後產生的易激惹、抑鬱、衝動等情緒及行為反應類比於物質成癮的戒斷反應。遊戲障礙者可能主觀上感知到對遊戲的渴求,可能難以區分遊戲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

患有遊戲障礙將產生什麼影響?專家共識指出,遊戲障礙可導致軀體問題、精神行為問題及社會功能損害。

軀體問題包括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營養不良、胃潰瘍、癲癇發作等,嚴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靜脈栓塞,甚至引發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為問題包括易怒、焦慮、攻擊言行、抑鬱、負罪感等;社會功能損害包括拒絕上學和社交活動,家庭衝突增多,重要關係喪失,學業成就、職業績效受損等。

遊戲障礙干預應尊重人權和患者尊嚴

專家共識提到,遊戲障礙的流行病學、病因病理機制、預防治療方法等尚待進一步明確。

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組織各國專家及合作機構針對遊戲障礙開發普適性較高、標準清晰統一、易用性較好的篩查評估工具,以幫助醫務人員及早識別遊戲障礙的患病風險,減少漏診、誤診或過度診斷,促進疑似患者及高風險個體及早轉介到專業機構進一步診斷評估。

專家共識提醒,遊戲障礙干預應當基於普遍的醫學倫理道德,尊重人權和患者尊嚴,不損害患者健康及利益。

專家共識建議,建立衛生健康、教育、工商、文化等多部門協作機制,對遊戲障礙干預機構進行規範和監督,確保患者及其家屬能獲得專業幫助。

同時,以相關學術機構及團體為主體,完善遊戲障礙識別、評估、診斷體系,開展相關培訓,提升遊戲障礙診治的專業能力;開展遊戲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瞭解相關因素的影響和作用機制,隨訪其轉歸及相關影響因素;開展針對遊戲障礙的藥物、社會心理治療相關臨床及相關防控政策研究。

遊戲障礙患病率5% 國家衛健委釋出防治專家共識
遊戲障礙患病率5% 國家衛健委釋出防治專家共識
遊戲障礙患病率5% 國家衛健委釋出防治專家共識
遊戲障礙患病率5% 國家衛健委釋出防治專家共識

國家衛健委釋出的遊戲障礙防治漫畫


來源:1717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