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行獨角獸開始“覬覦”兩輪自動駕駛
對於去年一年都處於水逆狀態的Uber來說,2019年急需“搞點大事”出來重振旗鼓。
在幾天前的一場機器人會議上,Uber就宣佈了一件大事——成立“微動力機器人”(micromobility robotics)團隊,研發擁有自動駕駛技術的電動踏板車和腳踏車。
從3D機器人部門負責人Chris Anderson的透露來看,加入自動駕駛技術以後,未來使用者可以透過Uber呼叫附近的電動踏板車或腳踏車,腳踏車們則會自動行駛到使用者身邊,使用過後,這些電動車則會自己找到充點電進行充電。
在四輪自動駕駛上屢屢受挫的Uber,有可能在兩輪自動駕駛上扳回一局嗎?
在單車自動駕駛上,Uber真的有優勢嗎?
其實從技術上來看,包含摩托車、踏板車、腳踏車等在內的單車自動駕駛都已經有了相關DEMO產品。
在2004年,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就曾經推出過一輛名為Ghostrider的實驗版自動駕駛摩托,不過當時的研究方向也只是聚焦在讓單車跑起來,並沒有涉及避障、尋路等現實場景應用必備的技術。
在2017年,英國一家名為AB Dynamics的企業在一輛BMW C1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加入車載機器人控制系統和鐳射雷達感測器、GPS和無線控制軟體之後,實現了固定路線下的單車自動駕駛。
從出行市場的角度來說,單車出行的成本更低,而且能夠更好地應對交通擁堵和狹隘路況。而且用兩輪出行分擔城市短途出行,也能讓汽車司機接到更多長途出行的單子,間接提升收入效率。
這樣看來,Uber藉助自己在自動駕駛上的技術累積和出行市場佈局,提供包含自動駕駛技術的單車來補充用車需求,的確是一條合理的思路。
可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一切並不盡然。
最重要的是,單車自動駕駛技術並不比汽車自動駕駛簡單,甚至很多地方是不互通的。
和汽車自動駕駛一樣,單車自動駕駛也要面臨車網互動、車車互動、交通事故應對與預測等等難點。但和汽車自動駕駛不同的是,單車自動駕駛還要面臨著如何保持平衡的問題。有過騎摩托經歷的人應該知道,摩托車的重量動輒能達到100kg左右,在上下車、轉彎時人類有時都可能保持不了平衡,更不用提自動駕駛了。
在這一方面,目前只有Honda掌握著引入陀螺儀和AI演算法來幫助摩托車自動保持平衡的技術。Uber這種門外漢,顯然在單車自動駕駛技術上毫無優勢。
而且從應用場景上來看,單車自動駕駛能夠解決的問題也完全不在點兒上。
單車自動行駛到使用者需要的地方、再自動行駛到充電點上充電,看起來節省了使用者尋找單車的時間,可仍然不能解決單車分時租賃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例如從續航和等待時間出發,單車放置點肯定不能距離使用者太遠,那麼如何在擁擠的城市中為這些單車找到一席之地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還有共享單車曾經遇到過的被破壞情況,ofo和摩拜只是在路邊放著都會有人進行破壞,更不用提“飄”在馬路上的自動駕駛單車了。
不管從技術優勢還是應用解決方案上來說,Uber提出的“自動駕駛單車”都是一項幾乎成謎的業務。
風雨前夕的單車出行市場與接盤俠Uber
那麼Uber到底為什麼要推出這樣一項蜜汁業務呢?
其實從去年年中開始,Uber就已經開始佈局單車和電動滑板業務了。
在去年一年中,Uber收購了一家名為JUMP的電動滑板、電動單車(單車)分時租賃創業公司,並與另一家創業企業Lime進行合作,開始在包括舊金山、紐約、DC等等美國城市開展相關業務。
但和共享單車一樣,共享電動滑板、電單車同樣面臨著盈利困難的問題。在美國共享電動滑板的平均價格大約在1美元起步+每分鐘0.15美元,共享電動車雖然稍貴一些,但是結合硬體成本和折舊費用,仍然是入不敷出。
和中國不同的是,同樣承擔密集的人工運營成本和後期維護,在高昂的勞動力費用下歐美共享滑板和電單車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更大。尤其中國東莞、深圳承擔了大量電單車和電滑板產能,在中美關係詭譎變化的2018年,這些創業公司的供應鏈甚至一度中斷。在未來,電單車和電滑板的硬體成本顯然會大幅度提升。這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個壞訊息。
對於賣身給Uber的JUMP來說,已然在風暴來臨前“成功上岸”,但對於Uber來說,無異於為了完成出行生態佈局而拿下一塊燙手的山芋。
在IPO之前,吞下滾燙的山芋
只是如今對於Uber來說,已經到了再怎麼怕燙,也要將這塊山芋囫圇吞下的時候。
過去一年Uber之所以在自動駕駛上拼命掙扎,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已經看到,網約車很難成為一個良性競爭的市場。只要有平臺帶資入局,願意為乘客和司機讓利,就可能將其他玩家拖入價格戰的泥潭之中。
加上網約車與本土生態的緊密關係,Uber的全球化路線也並不順利。除了在歐美市場與後來者Lyft短兵相接以外,東南亞市場幹不過Grab,印度市場有軟銀支援的Ola,就連中東市場都有新崛起的Careem。
Uber非常清楚的地知道,只有依靠技術才建起水壩,攔住自己瘋狂流失的市場份額。
而自動駕駛就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以自動駕駛發展狀況來看,固定路線的定點接駁必然會先自由駕駛一步落地。這時Uber這樣的出行運營商就可以憑藉自己的使用者體量和對城市出行需求的熟悉來消化技術並且進行變現。不管是否真的能夠實現對於技術研發成本的覆蓋,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都屬於“自動駕駛技術變現樣版”這樣非常吸引人的故事,對於尚未IPO的Uber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只可惜Uber自己太不爭氣,對於自動駕駛測試激進態度和幾次失敗,加上和Waymo的糟心官司,已經讓行業和資本市場對其喪失了信心。
在去年10月剛剛拿到豐田融資時,Uber的估值一度曾經達到1200億美元,而在最近Uber的估值已經跌到了不足900億美元。足足四分之一的估值被擠泡沫,讓人很難將責任都歸咎於股市頹靡之上。
相傳本來Uber準備在1月份衝擊IPO,但因美國政府停擺而被拖延了程式。其實這段時間,也恰好給了Uber再講一個新故事的機會。
這一次Uber講出了一個“技術賦能單車出行”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的成立程度接近於在藝考現場展示超人的跳遠技術,卻也是今天Uber所能拿出的最好的劇本了。
可我們也都見過那些只善於講故事的企業的下場,Uber是否會步其後塵,還要看前線業務上能否承受的住下一次衝擊。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56460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新加坡政府計劃明年開始試點自動駕駛輪椅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Waymo開始在公路投放自動駕駛汽車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出行,進入下半場自動駕駛
- Ubuntu 14.10 ‘烏托邦的獨角獸’官方 T 恤開始發售Ubuntu
- AI獨角獸依圖釋出開放計劃,清華、自動化所、中移動等已“進群”AI
- 成為你嚮往的那隻獨角獸——《獨角獸專案:數字化轉型時代的開發傳奇》出版在即
- BC雙驅、ChatGPT大火,AI獨角獸撬開盈利大門?ChatGPTAI
- AI金融「互動應用」的窘境與進擊的獨角獸AI
- 誰是室內定位領域的獨角獸?
- 下一個獨角獸是拿來的開源還是大投入的“自研”系統?
- Uber牽手戴姆勒共事自動駕駛,探索未來出行模式自動駕駛模式
- 圓心科技衝刺IPO:獨角獸也需要反思
- IT線上教育獨角獸Udacity CEO辭職 效仿谷歌谷歌
- Business Insider:揭祕中國11家“獨角獸”IDE
- 當自動駕駛還未擺脫人類自動駕駛
- 後起之秀:Gorgon APT黑客組織覬覦虛擬貨幣錢包GoAPT黑客
- 羅蘭貝格:自動駕駛下的未來交通出行格局自動駕駛
- 網約車獨角獸Lyft IPO 報告-S-1版
- 兩次殺人,自動駕駛技術之惡自動駕駛
- 【面試】滴滴自動駕駛測開面試自動駕駛
- 中美兩位AI大師的“巔峰對話”:為何NLP領域難以出現“獨角獸”?AI
- 李彥宏:移動網際網路已經不可能出現獨角獸
- 獨角獸也卷不動了:AI Agent初創Adept被爆考慮出售AI
- 騰訊自動駕駛三大核心技術平臺首次亮相,開放共生助力智慧出行自動駕駛
- AI文娛獨角獸Video++極鏈科技完成C1輪,5個月融資10.7億元AIIDE
- 未來出行第一題:自動駕駛的治堵方案真的可行嗎?自動駕駛
- 2020出行之變(一):自動駕駛的“躍淵”時刻自動駕駛
- 帶著技術出發,誰是未來的AI"獨角獸"?AI
- Crunchbase:目前獨角獸只需4年左右就能實現首次收購
- 又一個美國獨角獸隕落:Zenefits估值暴降48%
- 這家行業AI獨角獸,憑啥成為新晉AI國家隊行業AI
- 對話準獨角獸簡道雲:低程式碼不是萬能的
- 未來獨角獸!智品鏈-打造分散式創意新經濟分散式
- 艾瑞諮詢: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榜TOP200
- ZooX首發雙向電動無人車,會成為自動駕駛出行的主流嗎?自動駕駛
- Uber 第三輪裁員敲定,自動駕駛部門成重災區自動駕駛
- 不再滿足於iPhone流水線工廠,富士康開始部署自動駕駛?iPhone自動駕駛
- 福特在邁阿密開始探索自動駕駛商業模式:先送比薩試試自動駕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