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臺做產品,大平臺做營銷

謝工在GitChat發表於2013-10-09

這篇文章唐茶與多看,做數字出版商還是做平臺?引發了我對紙書和電子書產品出版製作和營銷模式的思考。

從2011年開始,繼已經有了網路文學“線上收費閱讀”商業模式的移動閱讀基地和盛大文學之後,唐茶和多看科技公司,出版付費精品單體書,同時以書店的形式開始規模化經營。直接與出版社合作,將傳統紙質書數字化。圖靈公司也是第一家和多看合作IT圖書的出版商,在電子書的合作收益上看,前景越來越好。

唐茶與多看都是以數字時代的出版商姿態出現,先前是做數字出版商,現在則是在做電子書銷售平臺。唐茶、多看的書城平臺能否成功呢?

這取決於規模,或者說就是量的突破。要達到多大的量才可以?以傳統書店為例,大型書店圖書品種30萬種左右,而網路書店圖書品種就更驚人了,亞馬遜中國書店就有300多萬種中外圖書。

未來市場上必將有幾家大的數字書店,關鍵要看誰能在解決了質的問題同時也能把量做上來。現在我關注的是豆瓣、多看、唐茶及百度文庫等幾家電子書銷售平臺,當然還有亞馬遜、京東和噹噹這類電商的電子書發展也在變化中。

當電商網店這樣的大平臺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小平臺已經通過精準定位在細分市場嶄露頭角。

  1. 比如豆瓣先推投稿系統,而在同類市場中,往往是閱讀器先行登臺。豆瓣閱讀也被稱為“自出版”平臺,憑藉著全新的作品投稿和售賣形式,吸引了數百位認證個人作者,投稿作品近800部。尤其是以3萬-5萬字、兩個小時可讀完的短作品最有特色。

  2. 比如多看做的“精品閱讀”。多看書城內的圖書,內容的精品化以及圖書製作品質的精品化已經在同行業中佔據了優勢。

就結合圖靈現在的運營模式來看,顯然這裡是個小平臺,紙書的內容出版還是圖靈的核心。儘管這個內容出版物的分類和方向越來越多元化,有IT技術、科普、數理化、人文經管等各種大的門類,還包括每個門類下的小細分門類,可對於整個圖書市場來講,還是個小平臺。

小平臺做產品,可以做到小而美,小而精,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特色的特)。但小平臺做營銷,優勢就很難突顯出來,不光是成本、人員的投入,整個讀者群的定位就很複雜,渠道更難把控。要知道一本書出版,就象在浩瀚書海之中,你要找到喜歡它的讀者,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所以我思考得出了一個結論,應該在小平臺做產品,在大平臺做營銷。倒過來的話,如果小平臺做營銷,大平臺做產品會是怎樣?

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圖靈社群的電子書銷售平臺未來將走向何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