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意味著什麼?
在過去,這可能意味著無法再次依靠自己的雙腿行走,但近些年來已經發展出了硬膜外刺激這樣的技術,可以透過外源電刺激啟用背根神經元,結合康復訓練幫助癱瘓者取回行走能力。
今天,該團隊再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讓技術再上一層。與之前不同,對背根神經元的刺激不再是固定的程式,而是透過腦脊介面(BSI)實現了對大腦指揮意圖的解碼-輸出,也就是說志願者能夠真正意義上以自己的意願操縱雙腿行走。
腦脊介面構建的聯絡校準速度快且穩定,志願者能夠相對容易地站立、行走、爬樓梯以及穿過複雜地形。在經過一定時長的訓練之後,志願者能夠在腦脊介面關閉的情況下自行依靠柺杖行走,相關神經功能得到了恢復。
看媒體指數是相當受關注啊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整個系統的組成。
全套腦脊介面包括兩個完全植入的部分。大腦的部分透過兩個8×8的網格電極監測來自感覺運動皮層的皮質電圖訊號(ECoG),電極嵌入在鈦金屬外殼內,厚度與顱骨相同,植入完成後外觀與正常人無異。
外接的兩處天線分別為植入裝置供電和實時將ECoG訊號傳輸到揹負的便攜基站進行處理。解碼的訊號轉換為刺激訊號,輸送到植入背根神經節的脈衝發生器上,這個裝置基本與為帕金森患者提供深腦電刺激的裝置一致。裝置延遲在100ms左右。
腦脊介面結構
腦脊介面使用起來校準速度還是相當快的,志願者測試抬腳,只需五分鐘,就能在腦脊介面的輔助下持續控制髖屈肌活動,肌肉活動增加了5倍。
在行走測試中,腦脊介面也表現良好,裝置開啟時志願者能夠在柺杖的輔助下自如控制行走和停止,也不損害平衡能力。
與單獨電刺激相比,使用腦脊介面志願者的步態特徵明顯更接近健康人。
腦脊介面能恢復志願者的行走能力
這項研究的志願者已經參加過之前的前置試驗(STIMO),當時雖然也能行走,但是隻能在平地上走路。在腦脊介面的輔助下,他能夠輕鬆地攀爬斜坡、爬樓梯以及穿越有障礙物的複雜地形。
志願者的神經恢復也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在40次神經康復訓練之後,志願者的獨立行走能力有了顯著的改善,WISC II評分從未參加任何試驗時的6分增加到了16分。
裝置整體的穩定性也相當不錯,完成訓練1年之後,仍能夠保持有效。
參與者能夠在腦脊介面的幫助下爬樓梯了
兩次臨床試驗前後下肢運動評分的變化
行走能力的改善切實地提升了志願者的生活質量,他能夠再次在房子周圍獨立行走,自如上下車,和朋友們一起站著喝酒了。
為了方便志願者自己操作,研究者們也製作了腦脊介面操縱的家庭版本,使用觸控式螢幕介面,讓志願者能夠自己設定刺激程式,全程操作不超過5分鐘。這樣他就能自己更改設定,使用腦脊介面做康復訓練或者輔助日常生活了。
腦脊介面無疑能夠大幅度改善癱瘓者的生活質量,但它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例如裝置還需要進一步小型化,通訊能力可以進一步增強,植入的感染風險還需要多注意,以及目前它只能解決行走相關問題,而下肢神經參與的更多排洩等問題讓技術還有更大研究空間。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094-5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728-0
來自: 奇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