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是什麼?怎麼幹?技術與業務如何融合?(一)

qing_yun發表於2023-12-11

本文來自於”湘江數評“公眾號,作者老楊,經作者本人同意授權後釋出

數字化是什麼?

怎麼幹?

技術與業務怎麼如何?

這三個問題看似簡單普通,但卻也讓大部分企業的資訊部門絞盡腦汁不知道如何通俗的解釋讓領導與同事:聽的清楚、看的明白、在行動時予以配合與支援,其實大部分企業都是在似懂非懂之間、或追時髦或迫於壓力在做數字化,而大部分的業務部門及領導總是在日常工作的忙碌中疏於深度去理解數字化,所以這就造成了一些對於數字化的誤解,認為數字化無用總是處處花錢還製造各種麻煩;而處於數字化建設中心位置的資訊部門卻對此有著強烈的執念,但不管是技術的專業性還是業務的專業性成為了資訊部門與業務部門、領導層之間巨大的溝通鴻溝,所以資訊部門不得不用大量的溝通成本來解釋“數字化是什麼”這個看似簡單但卻複雜的的概念。

那麼數字化是什麼?該如何與企業領導層解釋?既要領導聽得懂,又要能獲取到領導的支援?“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故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崗位對數字化的理解有著本質的區別,今天老楊從人體這個視角來更通俗的解構數字化轉型這個概念。

如果把數字化轉型理解成為一個虛擬的人體,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複雜的身體結構:

諸多硬體支撐起的內骨骼架構

外骨骼由各種平臺架構組成

軟體是覆蓋其身的肉體

網路是佈滿全身的神經

流程就如佈滿全身的血管

資料是在血管中流淌的血液

各種安全產品如血液裡防禦細胞

財務指標如眼睛

組織能力如肌肉

技術與業務如體內陀螺儀掌握其平衡

下面對數字化轉型這個虛擬人體進行一一解構:

大部分企業做數字化轉型很容易被其外表“肉體”所迷惑,以為做數字化就是買軟體,買了各種軟體即可實現“心中的目標”,這其實是在做沒有靈魂的“殭屍數字化”,其實不知道的是軟體也是有三魂七魄的:

三魂:流程、制度、標準

七魄:軟體架構、業務邏輯、資料介面、應用資料、過程實施、資料安全、功能迭代

流程化、制度化、標準化是保障企業數字系統得以正常應用的保障,流程化非流程搬家,直接將線下流程未經梳理、最佳化直接照搬至線上,這樣本就混亂、冗長的流程照搬至線上會愈發混亂,甚至會造成大量流程堵點,造成流程審批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因此日常工作標準化、制度化是流程得以順利執行的保障,流程、制度、標準三者缺一不可。

一個適應企業當前管理或未來幾年內的軟體架構體系是保障企業數字化穩定發展的前提,在企業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選擇與企業業務匹配、能力貼合度高的軟體產品是關鍵,直接關乎數字化建設成敗,所以軟體選型過程至關重要;軟體產品能否提供未來企業因業務發展進行各種系統之間資料打通的介面也很重要,直接影響企業內部資料業務的橫向擴充及與外部生態的縱向連線能力;應用資料的及時性、完整性、有效性關乎資料質量,髒、亂、差的業務資料是無法體現數字化轉型價值的,而這一切需要一個科學的、專業的軟體過程實施,企業需要的是輕諮詢式的過程實施,而非要軟體公司單純的做系統初始化、照本宣科的念培訓PPT,實施過程是一個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一個制度規則訂立的過程,一個流程梳理最佳化的過程,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過程節點;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比較容易忽略的是資料安全與軟體功能的不斷迭代,這些需要企業持續不斷的成本投入,資料安全不言而喻,但大部分傳統企業意識薄弱、僥倖意識強,存在著巨大的資料安全隱患;企業的業務是動態的,隨著市場不斷髮展變化的,因此軟體系統功能也要隨之不斷升級完善,當固化的軟體功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時,數字化對於企業而言已不在是賦能而是拖累,因此數字化轉型又是一個隨著企業業務發展而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

人的肉體需要骨骼的支撐,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底層硬體建設同樣不可缺失,如伺服器,它是數字系統得以正常執行的保障載體;各種網路硬體為資料流轉、互動的場所;各種物聯硬體是各種資料採集的源頭......硬體是數字化技術的基礎支撐,而這些基礎工作往往是很多企業所忽視的,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而網路又如神經系統,連線這各種基礎硬體,直接反饋者各種資料資訊,所以說網路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期間高速公路,任何網路神經無法觸達的地方就形成了業務斷點,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同理,想得到資料就得先建設網路,打通技術孤島。

數字化建設再往技術方向延伸,這個時候不得不談到各種架構平臺,如網路架構、業務架構、技術架構、組織架構等,這些架構平臺如外骨骼強化著數字人體,這些架構分工明確但又彼此關聯、彼此影響,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數字化轉型就是轉意識、轉組織、轉文化、轉方法、轉模式。

在各種架構下、軟體肌肉裡有一條條的血管--- 流程,流程血管裡流淌的都是各種價值資料,從這裡不難看出流程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命線,流程的科學性、嚴謹性、流轉效率直接影響著資料的價值,由於流程分步在軟體肉體內,導致很多傳統企業看不清、看不透,直到某天流程資料堵塞了還以為是系統的錯,其實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轉,而非數字化本身,流程血管本身不暢會導致栓塞,流程血管內資料髒、亂、差會導致資料營養價值盡失,所以流程血管最基本的要求是通暢,而資料血液最基本的要求是價值,而價值的基礎是流動。

人體強壯的直觀指標是肌肉,同樣數字化轉型需要各種能力組合的數字新動力,人的肉體缺乏肌肉會軟弱無力,毫無價值感,數字化轉型如無各種能力加持同樣虛弱無力難以成功。這種能力包括企業一把手的決策管理能力、組織能力、文化能力、技術能力、業務能力、資金能力等,這些能力是一種組合能力,而非單個能力,任何單一能力的力量都無法撐起數字化轉型的全域性,因此數字化轉型需要協同、共生。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領導最常問的一句話是:

數字化的價值在哪裡?如何可以體現?

與企業經營一樣,數字化轉型同樣需要成果展示,各種轉型舉措及財務指標是反映轉型業務影響的“眼睛”,在大部分傳統企業存在數字化價值體現難、展現難的的尷尬局面,企業領導人總是以成本指標來衡量數字化價值,將資訊部門定義為成本投入部門,從資訊部門的投入與產出比來衡量數字化轉型效果,其實這是一種及其不科學的考核手段,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是企業各項管理效率的提升,且這種效果有時是非直觀的,是數字技術間接創造的效益,難以直接用金錢衡量的,因此做數字化轉型需要長期主義,企業領導人需要一雙戰略慧眼,洞穿數字化本質。

此時有些讀者會有這樣的疑問:企業做了大量硬體投入,引進了各種資訊系統,為什麼數字化轉型效果還是不明顯?甚至失敗了?這就如一個嬰兒蹣跚學步,首先要學的就是如何掌握平衡,同理企業做數字化轉型一樣需要平衡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點就是技術與業務。

技術與業務分別位於企業數字化轉型這架天平的兩端,一味的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忽略業務的承載能力,或數字系統的功能難以滿足業務需求,或技術部門一頭熱大搞數字化建設而業務部門漠不關心,或業務部門繞開資訊部門自行建設數字系統,這些都將直接導致數字化失衡,其轉型的進度也只能原地打轉。所以技術與業務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融合發展,只有融合數字化建設才能平衡,才能產生新的動力,助力企業發展。

數字化轉型就是一個軟體、硬體、網路、流程、資料、能力的結合體,需要技術與業務的融合才能構建企業發展的雙引擎,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將影響數字化建設的進度,數字化轉型建設需要合力:戰略能力+技術能力+業務能力+組織能力+資金能力,需要包容性、需要執行力,剛柔並濟共同發展。

來自 “ 湘江數評 ”, 原文作者:老楊;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9J9zP9727FiNfCs7Tzlk-g,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