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銀行就是IT企業 蓋茨對我影響很大

zhengnx發表於2012-12-14

馬蔚華:銀行就是IT企業 蓋茨對我影響很大

2012-12-14 08:41:01 來源: (北京) 
1(1)
(function() { var ptions = { sourceUrl: "", source: encodeURIComponent("網易財經"), title: encodeURIComponent("馬蔚華:銀行就是IT企業 蓋茨對我影響很大"), link: 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 document.location.host + document.location.pathname + '#sns_163') }; NTES.ready( function() { WbApp.initShareTipsSm(options,"wb-article-sharewraper-sm"); }); })();

馬蔚華為中國企業領袖年會2009年度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在今年2012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中,他也受邀出席,並做了主題演講。他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面臨當今這個世界競爭的格局,增長速度固然不可忽視。但是,在未來的十年,尤其不能單靠鋼鐵、水泥、玻璃,要靠經濟增長中的技術含量,要提出經濟發展的質量。

面對這樣的轉型,這樣一個大的宏觀環境,馬蔚華又表示,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用自己的轉型來支援經濟大局的轉型,因為現在商業銀行也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戰和矛盾,包括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因此,應該定位成抓兩小企業,小企業和微小企業,而且特別重視在小企業中的成長型的高科技的這樣的小企業。因為這是全世界創新的歷史經驗表明了的。

銀行實際上變成了企業融資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變成了中介機構和組織者,要對銀行重新定義。

1999年我剛到招行的時候,作為一個很小的、年輕的股份制銀行,招行在危機中受到了傷害,離岸業務受衝擊較大,不良貸款率也很高。作為一箇中小銀行,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方向。那時,業的業務基本上都是同質化的,主要做大企業批發業務,靠利差盈利,零售業務剛剛起步,基本上還是存摺時代。但網際網路已經開始發展,中國開始有1-2千萬網民。

站在新的起點上回顧過去,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作為中國境內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行成立25年來,艱苦創業,從當初只有1億元資本金、1個營業網點和34名員工的小銀行,發展成為了資本淨額超過2000億元、資產總額3.1萬億元、機構網點超過900家、員工近5萬人,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的全國第6大、全球第56大商業銀行及世界500強企業。招行現已成長為中國境內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商業銀行之一。在中國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綜合評級中,招行多年來一直名列前茅。

招行之所以發展得比較好、比較快,主要得益於近年來率先在中國境內同業中提出並實施了“三步走”和“兩次轉型”。即業務網路化、資本市場化、發展國際化和2004年開始的一次轉型和目前正在實施的二次轉型。

業務網路化中,比爾·蓋茨對我影響很大。我到招行以後,讀了比爾·蓋茨的一些IT方面的書。他說:“傳統的銀行如果不改變現狀,他們就是一群21世紀行將滅絕的恐龍。”

在我看來,銀行就是IT企業,IT的發展會對銀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在歷史上,特別是近代有了IT以後,通訊技術的每次變革,都對傳統的銀行產生了非常革命性的影響。重大的科技變革,會給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帶來強烈的衝擊,進而產生新的需求,這種需求也包括對金融的需求。

所幸招行抓住了網際網路興起帶來的歷史機遇,於1999年推出了中國境內第一個系統的網上銀行“一網通”,並以此為基礎逐步構建了包括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在內的網路服務體系。網上銀行解決了招行物理網點不足的問題,現在招行網際網路的業務替代率是89%。

今天看來,“一網通”和此前推出的“一卡通”成了零售銀行的兩個輪子,我們抓住這個機會發展零售業務。後來的第一次轉型,即2004年開始的轉型,我們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以此為基礎,我們又不斷創新,比如發展信用卡,還被哈佛大學編寫成M教學案例。

在資本市場化方面,我們在資本市場經歷過5次大的融資活動,上市、可轉債發行、H股上市、次級債發行和A+H股配股融資。融入資本市場,給我們最大的一個意義就是促使招行內部治理結構完善,招行不僅由此得以補充資本,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實現了脫胎換骨。而發行可轉債讓我們認識到如何讓你的行為得到投資者的認可,跟投資者建立很好的交流機制。到H股上市,讓我們學會了怎樣適應國際遊戲規則。招行H股上市六年,每年我都去路演,這可能在銀行業裡絕無僅有。但正因為如此,保證了我們與投資者的充分交流,獲得了他們的支援。

第三步是國際化,國際化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我們“走出去”的探索;第二種是管理本身的國際化。走出去的探索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境外設分行,一種是併購,當然還有一種是合資。這幾種形式我們都做了探索,比如2008年,招行紐約分行成立,是第一個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銀行。之後併購香港永隆銀行,以及建立合資保險公司招商信諾人壽保險公司,都是我們在國際化方面進行的良好的嘗試。

我認為,銀行必然遇到兩個脫媒:第一個脫媒,是資本性的脫媒,就是間接融資要逐漸被直接融資取代。當年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比例還很小,債券市場也微乎其微,90%以上的融資靠銀行,那時我已經感到,這種融資方式一定會改變。美國在8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間接融資佔比就已經不到60%了。90年代時,利率市場化已經完成,美國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比例已經降到不到30%。這種事在中國肯定要發生,銀行的市場份額肯定要受到直接融資的挑戰。第二個就是技術性的脫媒,就是IT技術會對中國的銀行支付體系產生重大影響。兩種脫媒現象會使銀行的融資中介地位受到挑戰,銀行必須要加快轉型不斷創新經營模式,才能獲得新的生存發展空間。

這幾年來,“巴塞爾三”的推出,本身就是一個科學的資本管理系統。我力圖透過推動資本管理帶動全行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我們的第二次轉型,許多內容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就是加快轉變經營方式,真正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

實踐表明,“三步兩轉”戰略較好地把握住了銀行業發展趨勢,切實推動了招行的業務發展與價值提升。招行過去十來年的奮鬥發展史,就是一部透過“三步兩轉”發展戰略來實現差異化特色經營、謀求戰略持續領先的歷史。

如今,網際網路對銀行的衝擊,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想。前不久“光棍節”當天天貓加淘寶網將近200億的交易額給我深刻的啟發。我們身處網路時代,不要以為傳統的東西還會安然的存在。我們不是要抵制它、排斥它,甚至仇視它,我們需要歡迎它,和它攜起手來共同迎接這個時代。未來,網際網路的發展對傳統銀行的挑戰會更深遠,這主要是過去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之外,會有第三種融資形式,就是網際網路融資。而傳輸技術、感測技術、智慧終端、雲端計算、搜尋引擎都在迅速發展,而且容量越來越大,我絲毫都不懷疑移動支付將成為一種非常主要的支付方式。

銀行傳統的經營方式、產品都會受到挑戰,那銀行做什麼呢?做財富管理。過去可能主要靠吸收存款,現在賣理財產品,提供全社會的財富管理,其中也包括對一些高階客戶提供私人銀行服務。財富管理可能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有老年人的、年輕人的、有錢人的、一般老百姓的,有對公的、對私的,都需要財富管理。對企業也要提供一整套服務,因為企業不再完全指望銀行貸款了。金融市場越來越發達,銀行實際上變成了企業融資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變成了中介機構和組織者,對銀行重新定義。

如果銀行不這樣做,可能競爭就難以為繼。我們力求繼續做到“早一點、快一點、好一點”,招行才能發展得更好。

對整個國家而言,過去十年,經濟發展成績十分顯著,GDP增長了4倍左右,中國經濟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毫無疑問,成績值得肯定。但是,經濟上升,制度紅利下降,中國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區,改革面臨的任務十分艱鉅。

未來5-10年,對中國來講非常關鍵。中國現在處在一個大環境、小環境都很艱苦的情況下。大環境主要是金融危機和國際政治環境,小環境則是中國經濟轉型、社會轉軌和人們的思想轉變。經濟和社會、科技的發展,都給這個國家帶來很多新的挑戰,過去30年的增長方式,在今天已經難以為繼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不可避免的。

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非常正確,要增加中國經濟增長的內涵,增加經濟增長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我們必須在未來的5年裡,堅定不移地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完成。否則,機會喪失後,或者5年、或者10年,中國就會掉在中等收入陷阱裡。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必須做好三點工作:

第一,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如果說過去這些年我們建立了商品價格交易的市場機制,那未來的5-10年必須完成市場經濟要素市場的價格機制,利率市場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實現資本的價格以及其它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

第二,必須堅定不移地進行政府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從經濟轉型的角度看,這是最迫切的。

第三,在科技體制方面,要加大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科技轉換率才不到20%,西方則高達80%,你不能再動不動就弄點水泥、鋼鐵、玻璃這類的專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