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從2021年兩會看未來五年中國數字化轉型方向

機器之心發表於2021-03-11

圖片

3月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談到關於科技創新與高新科技爛尾話題時,他表示,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還不高,下一步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還要繼續改革科技體制。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的自主權,不能把他們寶貴的精力花在填表評比等事務上,要讓他們專心搞研究。
經過七天的兩會會議,國務院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審議透過了「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對於製造業、科技行業而言,最關注的依舊是前沿科技、數字經濟以及數字化轉型部分。
官方定調中國目前製造業的發展狀況,「在全球製造業四級梯隊的格局中,中國仍處於第三梯隊,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至少還需要30年時間。」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預測。中國製造業雖然規模較大,但質量效益仍是弱項,勞動生產率差距明顯。

報導 | 機器之能

 一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數字化轉型重點

全國人大審議透過了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正式拉開了中國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發展序幕。未來五年中,數字經濟發展有幾個重要看點。
1、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高調登場預計「十四五」期間國家及地方將密集出臺產業規劃和扶持政策,從研發、應用、市場和資金等方面支援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資本領域也會持續加註。
規劃綱要指出國家將在科技創新方面佈局重大工程專案。重點投入行業包括:在量子資訊、光子與給微納電子、網路通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並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執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
中國將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醫藥和醫療裝置、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
以醫療裝置為例,全球Top10的醫療器械廠家,有7家來自美國,另外3家分別來自德國、荷蘭和瑞士。這些企業的戰略重點都指向了數字化轉型。在中國,突破裝備製造仍然是關鍵戰役。「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高階醫療裝置。
中國汽車產業規模佔全球市場30%以上,但車規級MCU晶片(微控制器)國產化率還不足5%,關鍵系統晶片全部為國外壟斷。關鍵元器件的技術開發也成為科技創新、自立自主的關鍵內容。
一些投資人士也明確表示,會持續看好和加註科技創新的大主題,繼續在創新藥、高階醫療器械、先進製造、量子計算、雲和大資料、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展開系統性佈局,大力支援中國的原發技術創新。
面向未來,國家間的競爭將越來越趨向於科技創新方面的競爭,誰能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誰就將在競爭和博弈中取得顯著的先發優勢。那麼,國家將如何鼓勵引導政府、企業和個人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
「十四五」設立三大指標,要求「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的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每萬人口的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20年的6.3件增加至2025年的12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20年的7.8%上升至2025年的10%。
圖片
2、兩會期間,頂層設計再次「點名」製造業。政府工作報告對製造業發展釋放的訊號可以概括為「三提一降」——即提速創新、提高供應鏈穩定性、提升企業協同,同時降低製造業生產經營和融資成本。
在提速創新方面,以稅收優惠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並將製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特別是國有企業變革。確保工業類的央企研發支出年增長率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地位。安永預計,接下來政府會持續增加科技投入,對業績表現優異的國有企業進行更大的授權和突破,建立多層次中長期激勵體系,解決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
「十四五」還強調了「調整盤活存量資產,最佳化增量資本配置,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這意味著,政府將加大前瞻性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佈局力度,紮實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提升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
在穩定供應鏈方面,規劃擬提高製造業貸款比重,支援製造業裝置更新和技術改造,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這意味著,掌握核心技術工藝、具備持續研發能力、進口替代能力強的企業將成為重點關注物件。
中小企業是我國數量最大的市場主體。去年以來,為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各方面密集出臺了許多幫扶中小企業的政策。
在企業服務方面,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援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提倡鼓勵大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企業配套的協同發展模式,夯實產業基礎。
製造業在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方面進一步提升,要對傳統行業實施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盲目重複建設,要防止「一哄而起」。同時要鼓勵產業叢集發展,鼓勵發展龍頭企業。
3、數字經濟。規劃綱要草案將建設數字中國作為獨立篇章,意味著中國將把數字經濟的轉型升級作為未來10年關鍵的機會視窗,數字經濟將成為整個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部件。規劃綱要草案明確了未來5年發展目標: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至10%。
同時,圈定了未來數字經濟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即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區塊鏈、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和擴增實境。接下來,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和雲端計算四大技術將對所有傳統行業賦能。
比如,透過大資料、物聯網、5G、數字孿生、人工智慧等技術搭建數字化平臺,支撐企業核心業務的高效聯接、敏捷運營,加速形成數字經濟產業體系。
今年以及未來五年,將建成系統完備的5G網路,5G垂直應用場景將進一步擴充。業界普遍認為,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等應用大規模鋪開要到2025年以後。
未來三年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期。基礎打好,透過工業網際網路產生更多的創新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4、能源轉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碳轉型是中國謀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未來,隨著新能源的普及,新型供能技術和用能技術將催生巨大市場空間。同時,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還將倒逼中國加速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高階裝備製造等的快速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
5、電商扶貧。未來家電行業的趨勢是高階化、節能化。國內市場是新發展格局的立足點。農村消費是個大市場,鄉鎮和村這兩個市場佔到整個消費的38%,但是農村消費面臨著很多的短板、痛點和堵點。「十四五」明確將電商行業下一階段發展目標確定在農村市場
從供給側來說,要升級傳統消費。除了新能源汽車,比如傳統家電領域,有觀點認為,未來家電行業的趨勢是高階化、節能化。2021年,消費升級紅利有望進一步釋放,消費者對於高品質、新技術、新趨勢家電產品的需求,以及居家成套化、場景化方案都會成為家電增長的兩大新動力。
從流通領域來看,培育新型消費,透過數字化、智慧化改造以及跨界融合使新型消費能夠帶動和擴大消費。
6、基礎物流。繼續發展物流供應鏈全面數字化。體現在提升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程式,運用大資料、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推動物流供應鏈體系全面數字化轉型。
7、「技術移民」。中國雖然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新興產業、跨學科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較大,創新型、高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佔比明顯偏低,制約著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計劃要求引進人才,以幫助推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命科學,太空和航空等領域。高技能外國人在中國工作的政策,永久居留制度將得到改善。
 二  兩會代表關注的數字化重點

  • 普惠數字化,創新供給
在疫情的衝擊下,小微企業都經歷了資金短缺、技術圍困等窘境,透過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從消費、投資、城鎮化、區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對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扶持。
在此背景下,許多人大代表及企業家代表也紛紛從增加數字化普惠平臺角度建言獻策,幫助企業自身建立面對不確定風險的韌性、啟用市場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提出要建設地方政府的小微企業數字化平臺,並認為這類平臺有望成為普惠金融的「新基建」。
他建議由政府牽頭探索建設和完善區域小微企業資料整合系統,打造開放式的小微企業數字化平臺,加固完善政府管理服務、小微企業資訊提取和金融機構付費合作的市場化聯絡。同時在小微和民營企業資料建設基礎更好的地區,率先成立小微企業數字平臺展開試點
張近東強調,企業需要「創新供給」與「降本增效」兩條腿走路。前者是在啟用需求,後者則能放大需求。基於這一理解,張近東建議企業推進數字化和金融服務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融合,透過新的技術應用落地來降本增效。
  • 上雲、裝置購買不用愁
數字化轉型雖成趨勢,但廣大中小微企業由於規模小,難以承擔長週期、大規模的數字化投入,轉型意願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在提案中建議,有關部門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保障力度,對企業上雲、購買數字化轉型裝置、服務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援,尤其針對中小微企業提供專項補貼,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姚勁波注意到,目前平臺企業同樣缺乏整合式、低成本的數字產品服務。因此,他建議有關部門為提供解決方案及服務的平臺企業給予專項政策、資金支援,鼓勵其向中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服務,培訓從業人員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也表示,目前數字化轉型存在資料制度和開放共享瓶頸。資料法律保障與技術創新不同步,資料權屬界定、權益保護缺乏上位指導。
為此,張英建議加快推進資料綜合立法和央地資料互通。建議開展國家資料綜合立法,重點解決資料權屬界定、交易流通模式、安全保障機制、權益保護機制等核心問題,授權地方開展資料立法和實踐。建議推進建立全國一體化的資料賦能機制,打通央地資料的互通瓶頸,開展標準化資料治理和場景化調配,讓資料找得到、拿得到、用得好。
  • 發展自主工業軟體,助力國家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王湧天提交了《關於創新國家支援模式,促進自主工業軟體發展的提案》,獲得了工信部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回覆,「很高興看到國家已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支援、推動國產工業軟體體系的發展。
在談到國產工業軟體發展時,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王湧天認為,發展工業軟體首先是要由工信部和科工局牽頭,儘快制定工業軟體資料表達和儲存格式的國家標準,並要求由政府資金資助開發的工業軟體遵循相關國家資料標準;其次,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要參考已有國際標準或者國內優勢工業軟體企業的資料格式;最後在統一資料標準的基礎上,面向產品綜合最佳化和全生命週期需求,培育工業軟體核心企業,打造具有一體化開放式架構的工業軟體體系
  • 數字化服務下沉
今年2月25日16時,「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成立,鄉村振興進入嶄新時代。廣大鄉村,也是數字化等科技手段大展拳腳的天地。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關於積極利用數字科技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共享發展的建議》中提到,他所做的2021年最新的問卷調查顯示,沒有特色產業、缺乏人才,是農村網民認為目前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農村網民對網際網路技術在農村的推廣應用訴求迫切,超過九成網民希望儘快在農村推廣網際網路技術。
基於過去一年的調研和實踐,馬化騰提出的一些具體建議包括: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針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和鄉村治理基層骨幹,加強農業科技、電子商務等新型農業技能培訓;在鄉村公共服務和應急管理的「數字化」領域,系統化推廣政務公開、便民服務、鄉村特色等平臺;探索利用數字化手段幫助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問題等。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也表示,要將品質升級、體驗升級作為鄉村商業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透過賦能農村小微零售企業的數字化,引領帶動農村消費品質升級,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 完善數字化人才供給
近年來,透過數字化轉型提速、賦能傳統行業已經成為行業發展共識。數字化改造製造業的案例尤為突出。據資料顯示,大量實踐證明,傳統制造業企業透過數字化轉型,可以提升8%到13%的利潤率。隨著數字化變革的深入,相應人才的供給亟待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華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霞認為,我國雖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較強大的製造業和較發達的資訊產業,但人均工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1/3、日本的1/4,產業數字化的提升空間還很大。數字化人才匱乏、社會諮詢服務不足,正成為我國產業數字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她在兩會提案中提出,希望能從國家層面增設數字化課程,推動高校、企業建立數字化培訓體系,打造不同層級的數字化人才隊伍。
與此同時,科技人才培養也是諸多代表和科技公司領軍人關注的一大方向。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提案中建議,應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拓寬職教學生就業渠道,適當放寬職業教育畢業生在就業環節中的限制性條件;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落實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提高福利待遇;發揮行業企業優勢,啟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要引導校企聯合,支援龍頭企業成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力量,共同打造面向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自動駕駛等課程;支援龍頭企業參與新職業論證開發,加大人工智慧領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開發和推廣,及時將新技術用於學生和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評價中。
 三 

李克強為兩會中提到的創新做了這樣的總結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針對「卡脖子」和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補短板等問題表示,「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還不高,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只佔到研發投入的6%,而已開發國家通常是15%到25%。我們下一步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還要繼續改革科技體制。讓科研人員有自主權,很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的自主權,不能把科研人員寶貴的精力花在填表、評比等事務上,還是要讓他們心無旁騖去搞研究,厚積才能薄發。」
科技自立自強是今年兩會及「十四五」規劃的重點,李克強總理說:「科技要自立自強,科學家要發奮努力,這和國際合作、同行交流是並行不悖的。科學探索和發明、發現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閉不會有前途,斷鏈對誰都沒有好處。中國願意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基礎上,同各國加強科技領域的合作,共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圖片
李克強總理認為,創新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他表示,「十四五」期間政府會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同時會更多地依靠社會力量來加大研發投入,增加「全社會」口徑下的研發投入。「這就需要採用一些機制。比如今年我們採取對製造業研發費用投入加計扣除100%的措施,這實際上是一個稅收優惠措施,就是想透過市場化普惠制的辦法,使企業投資研發有動力。」
同時,李克強總理也強調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說「研發要靠人才,中國的人才資源是豐富的。我們一方面要讓領軍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這些年我們推動『雙創』,形成『眾創』局面,推動了應用創新,也給整體上的創新帶來了更大空間。」李克強總理還鼓勵青年學生說:「不管你們將來從事什麼職業、有什麼樣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強基礎知識學習,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創新能力是並行不悖的,樹高千尺,營養還在根部。把基礎打牢了,將來就可以觸類旁通,行行都可以寫出精彩。」
此外,面對部分行業和地區高新產業急功近利的現象,李總理坦言,「多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應用創新領域發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確存在著不足。要建設科技強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打牢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個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蓋多高的樓,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四 

從兩化融合到工業網際網路,國家政策到底傾斜了多少?

自黨的十五大首次將資訊化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以來,國家開始逐漸傾斜政策,加速資訊化、數字化技術賦能產業,以新技術推動經濟發展。此後,又逐步提出了「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推動資訊化、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的戰略方針。直至十九大明確提出將科技創新放在「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的首位,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工業網際網路及相關的數字化、智慧化技術等作為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關鍵基礎設施,自十九大以來,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會提到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等數字化、資訊化與工業融合的產業。時至今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已經從概念普及到行業深耕,透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線,加速產業發展程式。
從《中國製造2025》規劃、《國家智慧製造在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規劃發展指導意見,到《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轉向行動實施方案》、《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專案》等示範專案評定,再到剛剛釋出的《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和《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2015年以來,國務院、工信部、發改委,以及全國各地方政府出臺了多項推動兩化融合,扶持工業網際網路,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專項行動和優惠政策。
圖片
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和2.13萬億元,佔GDP比重分別為1.5%、2.2%。2020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規模或可達3.1萬億元,佔GDP比重提升至2.9%,對數字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16%。可帶動約255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核算包括核心產業及融合帶動影響,隨著工業網際網路加速向各行業擴充,2019年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佔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比重已達74.8%,工業網際網路將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在全國人大剛剛透過的「十四五」規劃中,國家更加關注「科技創新」方面的內容。一是更加關注國家對於科技創新領域的新理念、新導向和新政策;二是更加關注國家將如何鼓勵引導政府、企業和個人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三是更加關注國家將在科技創新方面佈局哪些重大工程專案。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肖亞慶在部長通道問答環節表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在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上進一步提升,使得製造業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升。同時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傳統行業實施現代化的技術改造,還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5G、新材料、新裝備等,也包括大家關心的通訊技術、晶片等。但是新興產業的發展,也不能搞盲目重複建設,要防止「一哄而起」。
肖亞慶認為,工業網際網路在過去三年發展當中起步很好,下一步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要打好基礎,在融合上下功夫,並把發展和安全平衡好。下一步,隨著「5G+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將產生更多的實際應用場景,這些發展會給大家呈現更多的好應用,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為我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載體、平臺和融合的空間。
 五 哪些企業正在數字化轉型的風口逐浪?

在2021年2月初公佈的首批「十四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中,包括工業軟體、智慧感測器等數字化轉型、工業網際網路相關技術名列其中,這也標誌著數字化、智慧化,以及工業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國家科技領域最高階別的戰略部署。
「工業軟體」重點專項中提出,到2025年,引領現代製造業發展的新模式、新平臺、新體系和新業態逐步形成,核心工業軟體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工業軟體平臺及數字生態逐步形成,工業軟體自主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推動製造業產業生態創新以及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產業形態和價值鏈的重塑。2021年度指南擬圍繞製造業數字生態及基礎前沿技術、產品生命週期核心軟體、智慧工廠技術與系統、產業協同技術與平臺4個技術方向,啟動17個指南任務。
「智慧感測器」重點專項則提出,2025年實現感測器創新研製支撐能力明顯改善,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能力顯著增強,若干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核心感測器基本自主可控,專項引領感測器產業可持續規模化發展。2021年度指南擬圍繞智慧感測基礎及前沿技術、感測器敏感元件關鍵技術、面向行業的智慧感測器及系統、感測器研發支撐平臺4個技術方向,啟動28項指南任務。
據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3月10日公佈的最新資料,該聯盟成員單位目前已達1890家,其中包括國內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軟體及硬體供應商,相關技術的服務提供商,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眾多工業網際網路落地過程中發揮作用的不同角色。在此我們列舉了21家國內外較成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排名不分先後),供大家參考。

圖片

圖片


在領先企業積極探索下,「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了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賦能工業設計、製造、質檢、運維、安全等關鍵環節,形成了協同設計、模擬驗證、輔助裝配、精準操控、柔性加工、無損檢測、遠端維護、無人巡檢等八大典型應用場景,覆蓋的港口、礦業等多個領域。
例如,世界上首個實現全程自動化無人操作的「5G智慧碼頭」青島港,實現了將遠端操控、高畫質影片輔助控制以及複雜環境監控用於傳統碼頭的無線化改造和無人化改造;新安化工基於5G 開展了儀表無線減輜升級、AR遠端維護、切削刀具智慧控制、工業視覺質檢等應用測試;包鋼集團、中國移動等公司聯合在白雲鄂博礦區打造的「5G﹢智慧礦區」專案,實現礦卡車輛的無人駕駛和採礦裝置的無人操作,以及礦山生產運營、排程的自動化管理。
工業網際網路有力促進了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據工信部資訊通訊管理局統計,到2020年10月利用海爾、用友、浪潮等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開展業務的中小企業已超過百萬,顯著降低了數字化改造門檻。產融結合熱度持續提升,IDG、金沙江、紅杉資本等知名風投機構積極開展工業網際網路投資,全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基金規模突破28億,一批「獨角獸」企業加速湧現。產教結合加快推進,各地建立20餘家工業網際網路研究機構,行業領軍企業積極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實訓平臺。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新增就業人數將超過100萬人,為緩解就業壓力、最佳化就業結構提供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