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新花樣”智慧投顧:看起來很美 監管明顯趨嚴

佚名發表於2016-08-24

  新浪科技 徐利

  你方唱罷我登場——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概念迭代已經直追移動網際網路產品。

  在監管趨嚴的形勢下,網際網路金融的熱度和P2P跑路的現象還未完全冷卻下來, “智慧投顧”(又名“機器人理財”)的風又緊接著颳起。

  當大家正憧憬著“智慧投顧”美好未來的時候,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他表示,證監會將高度關注智慧投顧,一旦發現網際網路機構以智慧投顧名義,未註冊而進行公募銷售,將依法查處。

  證監會此舉意在為盲目追隨“智慧投顧”的使用者敲響警鐘,也提醒了投資者要弄清其本質,再進行投資決策。

  何為智慧投顧

  “智慧投顧”亦可理解為“智慧理財”或“機器人理財”,概念最早在美國產生。它是透過簡化人們參與,提供線上資產配置。不同的機器人投顧推薦的投資組合各有不同,當前大部分機器人投顧透過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等相關“演算法”方提供服務。

  這類基於演算法的自動投資解決方案在2005年就已經問世。據花旗最新報告顯示,機器人投顧的管理資產規模從2012年幾乎為零增加到了2015年底的187億美元。截至2015年,美國機器人投顧的領頭羊Wealthfront、Betterman分別管理29億美元和30億美元的資產。

  除了上述主打機器人投顧的創業公司外,一大批老牌金融巨頭也紛紛涉足。2015年8月貝萊德(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了機器人投顧初創公司Future Advisor;2015年12月,德意志銀行推出了機器人投顧Anlage Finder;2016年3月,高盛宣佈收購線上退休賬戶理財平臺HonestDollar。

  資本熱潮

  國外的風潮以及國內對其未來市場規模的良好預期,使得智慧投顧成為了資本競相追逐的物件。

  《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15》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各類資管機構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約93萬億元人民幣,過去三年年均複合增長率51%。預計2020年,中國資管市場管理資產總規模將達到174萬億元人民幣。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過二十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宣稱有智慧投顧工具或尚處於研發階段。

  其實,在2015年8月,螞蟻金服就已宣佈將在移動理財平臺螞蟻聚寶上推出智慧推薦功能;京東金融目前也在已推出包括智投等在內的智慧型理財工具;百度金融有了銀行資管大佬張旭陽的加盟,也給外界傳遞出其將發力智慧化理財的訊號。

  除了上述網際網路金融集團以外,智慧投顧領域還有另一群“玩家”。一些公司如宜信、積木盒子、人人貸等P2P公司也相繼推出了智慧理財服務。

  看起來很美

  和前一陣子國內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熱議“金融科技”一樣,現在“智慧投顧”也面臨相似的境地。同樣是在國外發展的如火如荼,概念傳回國內,被炒得很熱。

  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新浪科技稱,目前大資料等技術在智慧理財方面的應用基本是噱頭多於實際,智慧理財服務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

  對此,螞蟻金服首席資料科學家漆遠曾表示,相比於美國金融市場,中國智慧投顧機構能投資的高流動性金融產品還相對有限,有很多高收益非標資產無法實現高流動性,這可能會導致智慧投資設定的投資組合存在相應的流動性風險。

  不僅金融市場的成熟度不同,國內外的投資者認知程度也有一定差距。在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看來,智慧投顧服務的推廣亟需解決的就是投資者教育不足的問題,“國內資產配置的邏輯並未落地”。

  國內外金融市場的成熟度、投資者認知和金融監管方式都有較大區別,這就決定了智慧投顧在國內外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同。業內人士普遍看來,“智慧顧投” 仍停留在概念階段。

  監管明顯趨嚴

  從本質上來看,智慧投顧仍屬於證券投資顧問業務,受《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等相關法規的監管,但目前尚未發現有智慧投顧平臺獲得證監會頒發的業務牌照。

  新浪科技經過整理發現,目前國內僅80餘家證券投資諮詢機構獲得了執業資格,但尚未發現智慧投顧平臺在此之列。

  現階段有不少未獲牌照的網際網路平臺打著智慧投顧、智慧理財的旗號,進行證券基金產品的銷售。對此,證監會明確表示,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和註冊取得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機構,才可以從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活動。

  對於那些未經證監會註冊、擅自從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的,證監會稱將依法對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處罰。一旦發現網際網路平臺未經註冊、以智慧投顧等名義擅自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活動的,將依法予以查處。

  漆遠提醒道,現階段個別智慧投顧平臺在打擦邊球,將一些海外投資產品納入智慧投顧的總資產池裡。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雖能解決國內高流動性金融產品不足的問題,但卻無法解決智慧投顧投資範疇的瓶頸。

  作為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海外投資產品的條款是否完整,是否被境內機構透過“包裝”隱藏了某些重要的投資風險資訊,將某些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改頭換面”變成低風險高收益產品。因為一旦規避不及時,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