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零售格局經歷了巨大變革。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人們更願意選擇網購來滿足生活需求。電商和新渠道因此迅猛發展,與此同時實體門店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消費者購物渠道選擇的日益豐富,導致產品終端價格競爭趨於激烈。此前,尼爾森 IQ 釋出報告指出,線下門店仍是快消品的主戰場,坐擁 7 成市場份額,占主導地位。

2021 年,我們聽到各生產商發出的困惑和訴求:

疫情持續反覆,全球通貨膨脹加劇。原材料成本越來越高,作為賣家感覺壓力山大,給產品定價越來越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我該如何調整終端價格策略,才能既保護自身利潤,又不影響市場銷售份額,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呢?

感應到商家的心聲後,尼爾森 IQ 立即尋求解決辦法,作出了快速反應。尼爾森 IQ 在研究中發現,引入價格彈性指標,可精確衡量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

* 價格彈性分為常規價格彈性(反映消費者對產品常規定價的敏感度)和促銷價格彈性(反映消費者對產品促銷的敏感度)。

尼爾森 IQ 持續對線下市場各大品類進行追蹤。基於 2018 2020 年的全國大賣場資料,相關研究顯示: 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常規價格彈性呈逐年緩慢上升趨勢,證明在行業競爭、渠道多元化、消費習慣多因素的影響下,消費者對產品常規價格的敏感度正在上升,漲價風險持續存在。貿然採取漲價措施,可能會導致絕大部分產品,特別是一些常規價格彈性較大的品類的銷量損失。

另一方面,近 5 年來,各品類在大賣場的促銷週期變長,間隔變短,層出不窮的節日以及活動使得大賣場的促銷越來越頻繁,此舉勢必對促銷的效果產生影響,消費者對促銷的敏感度持續承壓。同樣的促銷策略在未來可能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成本上升,提高零售價,銷量降低,增加促銷… 生產商被市場所迫,動作頻頻,效果卻差強人意,這是否意味著只能聽天由命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使消費者對提價變得敏感,對促銷的心態趨於理智,不同的品類(餅乾,口香糖等品類常規價格彈性顯著低於其他食品品類)、品牌、產品線、甚至單品仍可以通過資料支援來挖掘未來無限的潛能與機遇。
尼爾森 IQ 在對某個人護理品牌的常規價格彈性拆解中發現,消費者對於此品牌兩條產品線的消費態度截然不同:

由此可見,產品線 2(特別是單品 7)有很好的漲價機會;而產品線 1 雖然整體漲價風險較高,其中某些單品(如單品 2 和單品 4)仍存在漲價空間。

現如今,消費市場變幻莫測,新興品牌層出不窮,價格競爭愈演愈烈,資料是助力企業精準把控變價風險的強力基礎。借力資料制定更加合理且有效的長期定價戰略和短期促銷策略,即使市場變化多端,企業也能迅速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價位,做出理性且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