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克魯格效應:不知道自己無知的悖論

banq發表於2021-12-0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一種上帝視角,其實很多時候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貌,並不清楚知道與不知的界限在哪裡。
markmanson這篇文章詳細談論了這種鄧寧-克魯格(Dunning-Kruger)效應:有關我們自己無知的悖論,鄧寧-克魯格效應源於我們對自己無知的無知。但是,如果您甚至不知道它壞了,您如何修復?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是你不知道羊亡了,如何去補牢呢?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經說過:“這個世界的全部問題在於,傻瓜和狂熱分子總是對自己如此確定,而聰明人總是充滿懷疑。”
今天,由於社交媒體的樂趣,我們經常接觸到大量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而實際上他們不知道。事實上,正如羅素指出的那樣,這些人越是一無所知,他們似乎對自己的宣告就越有信心。
事實證明,羅素公理已經被研究過,並且有資料支援。業餘愛好者過於自信,而專家則缺乏自信。新手相信他們已經弄清楚了一切,而飽經風霜的老手明白沒有什麼是真正確定的。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這是一種以最初測量它的兩位研究人員命名的心理傾向。令人驚訝的是,它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範圍之廣。
 
有四種型別的資訊:
  • 已知知識
    你知道你理解的資訊。(例如,如何騎腳踏車。)
  • 已知的未知
    你知道你不明白的資訊。(例如,量子物理學。)
  • 未知的知識
    你知道的資訊,但你沒有意識到你知道它。(例如,在事情發生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本能地知道如何為人父母。)
  • 未知的未知
    你完全不知道的資訊。你不僅不知道,你甚至不知道你不知道。

未知的未知是 鄧寧-克魯格Dunning-Kruger 效應以最糟糕的方式發揮作用的地方。這是我們高估自己的知識/技能/能力而低估自己的無知的傾向。
鄧寧-克魯格效應超越了無知。它呈現了一個無知的元層——對我們自己無知的無知。
犯錯然後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是一回事,因為你只是不知道有什麼更好的。但是,犯了一個錯誤,甚至不知道它,然後繼續相信你從未犯過錯誤,因為你太棒了,這是下一級的狗屎。
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而這正是羅素說的是錯的與世界同步。事實上,我們都這樣做。可以預見的是,我們以一種導致更多錯誤和更嚴重錯誤的方式高估了我們的知識和能力。
典型例子:精神病人不會承任自己是精神病;喝醉的人不會認為自己喝醉了。
 

如何克服無知的悖論?
鄧寧-克魯格效應最令人沮喪的事情是它非常難以克服。那是因為它被矛盾包裹著。
你如何讓某人或你自己去尋找他們甚至看不到的東西?如果您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您如何糾正錯誤?
這是試圖克服我們自己的無知的悖論:幫助我們看到錯誤的東西與阻止我們首先犯錯誤的東西是一樣的。
你不能用陰謀論者來推理,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用理性來形成他們的信仰。如果他們有能力根據理性和證據改變自己的信仰,他們一開始就不會相信瘋狂的陰謀論。事實上,他們認為陰謀論是唯一合理的起點。
人們不喜歡不確定性。因此,建立一個信念可以幫助我們感覺自己對世界有了更多的瞭解。當我們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時,我們就會感到安全。這種信念是否真實並不重要——它只是讓我們從不知道的焦慮中得到一些緩解。
也許有一種後門方式可以滲透到我們被困的頭腦中並以某種方式解開它們。研究表明這有點可能。

讓人們專注於發展相關技能,而不是評估自己的能力,似乎對減少任務績效中的鄧寧-克魯格效應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如果某會計很差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許您會教他們組織技能,以便在學習如何更好地組織文書工作和交易的過程中,他們會意識到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會計師。
簡單地向人們傳授盲點的概念和鄧寧-克魯格效應,然後讓這個想法在他們的腦海中滲透一段時間,直到他們開始質疑自己的假設,這也可能是有效的。
不過,最後,我認為避免我們自己的無知的唯一方法是選擇更少的意見和更多鬆散的信念。(banq:無執)
低調謙遜也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事實上,鄧寧-克魯格效應表明謙虛可以非常實用。故意低估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不僅為我們開闢了更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且我們也培養了對自己更現實的看法,並防止自己在別人面前看起來像一個自戀的混蛋。(banq:滿瓶不動半瓶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