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金融反欺詐調研報告》釋出!新浪數科助力“無詐校園”

鐳射財經發表於2021-09-30

《大學生金融反欺詐調研報告》釋出!新浪數科助力“無詐校園”

網際網路推動金融服務向大學校園下沉,也為金融詐騙帶來可乘之機。

校園金融欺詐亂象頻發,本質上是由於大學生反欺詐教育與金融數字化錯配,大學生缺乏足夠的金融知識去識別形式多樣的電信網路詐騙。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校園欺詐風險呈現擴散快、危害強、高隱蔽性等特點,大學生稍有不慎,便中了詐騙團伙的圈套。

從校園貸、刷到理財投資騙局,金融欺詐一直盯著大學校園,此起彼伏,流毒遍地,嚴重擾亂校園秩序。更有甚者,大學生因金融詐騙揹負債務壓力,最終被逼向絕路。無數黑灰產團伙藏於校園金融詐騙背後,它們不僅手段多樣,而且掌握了大量的學生隱私資料。

穿透校園詐騙現狀,填補金融教育缺口,已成為監管和產業各方的共識。當前正值開學季,金融反欺詐教育尤為迫切,為了讓大學生上好這堂必修課,近日,新浪數科、微博錢包聯合南都大資料研究院釋出了《大學生金融反欺詐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該報告以全國高校2000多份學生問卷調研及訪談為樣本,結合微博平臺大學生金融欺詐資料,綜合呈現了當代大學生金融行為理念和金融欺詐現狀。新浪數科在調研報告中指出了 “網路誘導投資與賭詐騙”、“登出校園貸”、“網購刷”、“信用卡及網貸套現”四大典型金融詐騙場景,提醒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校園金融欺詐曾在網際網路金融爆發時加速蔓延,與監管、警方長期博弈,而後於常態化的整頓中式微。不過,一些金融詐騙組織不斷更新欺詐手段,頻頻更換馬甲,“登出校園貸”等新型詐騙方式又開始浮出水面。這對於缺乏社會經驗、防範意識弱的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風險和隱患。

校園是知識的聖地,無詐才是它該有的底色。

新欺詐騙局頻現

高校市場相對開放,這為金融欺詐提供了獲客和非法交易上的便利。「鐳射財經」調查多所高校後發現,金融欺詐主要從線上和線下滲透大學校園,透過掃樓、廣告派發、發展學生代理、創業交流會等線下方式,更能贏得學生的信任。線上電信詐騙則以理財、貸款、刷為噱頭,透過電話、社交渠道引誘大學生上當受騙。

多個行騙渠道打入校園,導致遭遇金融詐騙的大學生比例居高不下。報告顯示,在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68.7%的受訪者稱瞭解金融詐騙,47.4%的受訪大學生稱自己或同學遭遇過詐騙,其中約兩成大學生金錢損失在5000元以上。

在欺詐手段上,詐騙團伙從當前主流的社交和網購平臺下手,把詐騙入口嵌入到短影片、購物、交友等大學生日常生活娛樂中。隨著大學生反詐意識增強,瀏覽資訊和接受服務的介質發生變化時,一些新的欺詐騙局也開始滋生。

報告發現,51.0%的受害大學生在社交平臺上遭遇詐騙,28.2%在短影片平臺遇騙,31.4%在電商購物騙局中遭受資金損失。在詐騙場景方面,“誘導投資賭”、“登出校園貸”、“網購刷”類場景佔比最高,分別佔到54.7%、54.1%、50.2%。

有大學生向「鐳射財經」反映,去年以來股市和基金市場經歷了幾波上漲,很多大學生聽聞買基金能穩賺不賠,於是產生濃厚的投資需求。這時,一些金融詐騙團伙設定資金盤誘導大學生投資,讓不少大學生生活費虧空,甚至背上了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發現在遭遇金融詐騙的大學生群體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受騙比例分別為60%和59%,而在讀本科生群體遭遇詐騙的比例為46%。本科以下學歷(大專生、高職生為主)群體中,遭遇詐騙的比例為52%和36%。隨著學歷增加,被騙的比例反而更高,這說明大學生的反欺詐知識普遍薄弱。

金融亂象作祟

拆解大學生金融欺詐,可以發現它背後藏著高利貸、套路貸、資料洩露、洗錢、套現等金融亂象,這些亂象自網際網路金融興起後長期存在於校園金融市場。

從發展脈絡來看,大學生金融市場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商業銀行階段,主要面向大學生提供信用卡服務,由於無法承受套現和逾期壓力,銀行紛紛退出校園市場,最終未能開啟局面。由於早期的金融服務滲透率較低,校園金融欺詐的形式相對單一。

第二個階段為網際網路金融階段,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和網貸平臺選擇以校園貸起家,大舉佈局高校市場,在眾多網際網路貸款產品滲透下,高校金融市場空間被徹底開啟。第三個階段為嚴監管階段,2016年至今,監管逐漸收緊校園金融政策,規範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

當網際網路金融湧入大學校園時,供需兩端高度膨脹,金融亂象出現爆發式蔓延。一方面,非持牌機構的消費分期和現金貸產品大量向校園投放,激起大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慾望,為一些套現、貸款類電信詐騙創造空間。另一方面,大學生收入有限,經不起金融詐騙的高利誘惑,一步步走向詐騙團伙的圈套。

報告指出,具有超前或高消費行為的學生,更易掉入金融詐騙陷阱。有過分期購物經歷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金融詐騙的比例也相對較高,而每月購物消費金額越多的大學生,被騙的比例越高。

以校園貸為例,從非法校園貸到“登出校園貸”詐騙,都屬於網際網路金融詐騙範疇。校園貸被監管整頓後,詐騙團伙便設計了“登出校園貸”騙局,目前“登出校園貸”詐騙透過兩種方式行騙。

其一,針對有網路貸款經歷的大學生,詐騙團伙以國家要求登出校園貸、影響徵信為由,騙取大學生個人資訊和財產;其二,對未使用過校園貸的大學生,詐騙團伙謊稱其資訊被人盜用申請了網路貸款並逾期,必須還清逾期款項,否則影響徵信。

在“登出校園貸”詐騙亂象中,還涉及資訊洩露和誘導貸款問題。詐騙團伙能精準地找到受害者個人資訊資料,取得受害者的信任。當受害者表示資金不足時,詐騙團伙還推薦其他貸款平臺誘導受害者借貸,完整的詐騙鏈條讓受害者深陷債務泥潭。

此外,刷在大學生市場中也屬於較為常見的詐騙形式,詐騙者透過QQ群、微信群及派發傳單的方式宣傳,以靈活、兼職、高返的名義吸引大學生加入。在刷前期,會連本帶息返給大學生,但隨後以賬戶被凍結為由,連續騙取大學生投入資金。當大學生資金不足時,詐騙團伙還向大學生推薦高利貸平臺,謊稱是自己的貸款平臺,相當於用平臺的錢刷,還能收穫返傭。

共建“無詐校園”

“無詐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前提,這就要求校園金融服務必須迴歸理性,從根源上剷除金融亂象帶來的欺詐隱患。

新浪數科調研發現,七成以上大學生被騙後會選擇收集證據報警維權,說明了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維權意識較高。大學生普遍希望建設“無詐校園”,八成以上大學生表示非常需要接受金融知識和反欺詐相關培訓。

報告顯示,在反詐知識獲取和培訓方面,學校老師是反詐知識的第一資訊獲取渠道,其次為媒體報導、網路圖文宣傳以及公益廣告。約五成受訪者認為,親朋好友和網路短影片傳播相關知識,以及金融機構、公益機構線下宣傳也能起到作用。

從現階段的校園金融反欺詐教育來看,監管、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行業協會正在與校方合力共建“無詐校園”。監管層面,經過連續的校園貸整頓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及國家網信辦自9月起,聯合開展2021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強調了對“一老一少、在校學生”等重點群體的知識普及和風險提示,幫助他們加強防詐騙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協會方面,針對登出校園貸的新騙局,中消協此前釋出消費警示,提示廣大青年學生警惕“登出校園貸”騙局,不向陌生賬戶轉賬。相關部門、業內並沒有推出所謂的“登出校園貸”操作,個人徵信資訊也無法人為修改,只要大學生借款後能夠按時還清貸款,就不會影響到個人徵信。

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也投身校園反欺詐教育,透過進校園、釋出調研報告等系列活動,為大學生普及反欺詐知識。作為《大學生金融反欺詐調研報告》發起方之一,微博錢包表示,將充分發揮自身社交媒體平臺優勢,持續進行大學生反欺詐教育。同時,微博錢包也提示大學生在享受豐富多彩的在校生活時,務必提高個人資訊保護意識,轉賬多核實,資訊信官方,交友更要謹慎。

上課鈴聲響起,產業各方將一同捍衛“無詐校園”的寧靜。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9060/viewspace-279462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