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經過短暫的“報復性消費”之後,人們迅速進入了“報復性儲蓄”階段,甚至連一向喜歡提前消費的年輕人,都開始認真思考理財、儲蓄,更不用說揹著房貸、車貸、家庭、養老“大山”的中青年們。
於是,減少外賣、降低購物慾並通過儲蓄、定投、保險等方式強制理財,成為了越來越多青年人的選擇。
  
保險態度兩極化,究竟該不該買?
當前全民保險意識已逐步增強,但當代青年對保險的認知仍呈現兩極分化現象。這一點從招商銀行日前釋出的《當代青年保險態度報告》中可見一斑。
《報告》調研結果顯示,擁有購買保險經歷的人群佔比59%,而從未購買過保險的人群則佔比41%,呈現兩極分化趨勢。其中,在從未購買過保險的人群中,有26%的人有購買保險的計劃,在擁有購買保險經歷的人群中,有46%的人群表示還會有再次購買保險的計劃。
通過《報告》可以看到,有人喜歡通過購買保險來給自己一個安心有保障的未來,而有人則對未來充滿樂觀,邊“造”邊養生,他們認為有社保就夠了,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僅僅擁有社保是否足夠應對風險?
社保作為一項全民福利制度,可以帶病投保、保證續保、長期有效等。然而,社保是“保而不包”,在報銷中有很多情況照顧不到,不僅有保險上/下限的限制,而且有些進口藥也不在報銷範圍內。當然,這裡不是說社保不好,而是它作為基礎保障,解決的是大眾最基本的問題。
舉個例子,城鎮職工甲先生不幸罹患大病,需要治療費40萬元,醫保報銷40%即16萬,那麼剩下的24萬仍需自費,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24萬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所以想轉嫁風險,單靠社保這個基礎保障稍顯不足。
其實,商業保險與社保可以有機地相互補充。打個有趣的比方,社保就像毛坯房,我們要住進去就要裝修、買傢俱,至於簡裝、精裝還是豪裝,全在個人決定。當兩者相互補充,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們抵禦風險的能力,這樣即便意外來臨,生活也不至於一落千丈。
年輕人該如何選擇保險?
既然商業保險如此重要,那麼該選擇什麼樣的保險呢?不妨看看《報告》怎麼說。不管是已購買險種,還是計劃購買險種,《報告》顯示,超過60%的人表示已購買或計劃購買重疾險。
對年輕人而言,首當其衝需要考慮保障功能,然後才是投資理財。所以對於重疾、意外和醫療等風險要放在眼前,率先考慮,因為一旦罹患重疾,不能工作、沒有收入、治病還要花一大筆錢,影響甚為嚴重。而養老、傳承、理財則是未來的遠期風險,可以放在相對次要位置。此外,在購買商業保險時,也需要綜合考慮個人收入及家庭狀況進行合理配置。
年輕人的養老理財新姿勢
《報告》中提到在購買保險的人群中,年齡在18-45歲之間的佔90%以上,其中25-35歲人數佔比高達58%,年輕人是購買保險的主力軍。而在中國新經濟研究院聯合某保險平臺釋出的《90後保障報告》中也顯示,接近三成的90後已經為自己購買了養老險,開始為30年後的養老計劃打基礎,養老規劃的年齡也開始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
保險之於當代青年生活,除了“規避風險”,還在不斷地認識和研究中逐漸成為人生規劃、財富配置的一種理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