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時代與華為路標:手機影像的文藝復興史

naojiti發表於2021-03-24

14世紀初,喬託·迪邦多內創造性地將建築學、數學、物理學領域的知識融入到了溼壁畫創作中,由此誕生了佛羅倫薩畫派。在最新科學技術的鋪墊下,這個畫派的技法迅速傳遍亞平寧半島,造就了一場真正的藝術高峰: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藝術,或許是基於科學來進行審美與藝術創造的典範。此後人類一次次證明了,在科學與技術的頂端,往往能尋找到讓普通人也沉醉其中的藝術——比如說,手機影像。

如今,既不需要專業攝影技巧,也無需複雜修圖,我們就能輕鬆用華為手機拍出一張讓自己陶醉的照片。我們甚至會忘記,曾幾何時手機攝影並非如此美好。

2000年,夏普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搭載攝像頭的手機J-SH04,那是一顆只有11萬畫素的CCD攝像頭。此後很久,手機攝影的升級主要集中在畫素提升,用手機來克服光線、距離、色彩的諸多挑戰,拍出滿意的照片,始終是件很難的事情。

或許可以說,從手機拍照到移動影像藝術,我們始終有一道未曾跨過的門檻。

但這幾年,你應該不難發現手機的影像能力有了巨大提升。也許是一次AI攝影輔助;也許是一次黑夜中的拍攝;也許是一次超遠距離捕捉;又或許是對高速運動的一瞬抓拍——今天我們手中的手機影像能力,已經不再是畫素的堆砌,而是智慧與計算的交響,暗光、逆光與長焦、微距的協奏——手機影像開始理解人,讓每個使用者都成為攝影大師。

如今,每一部希望衝擊高階市場的手機,都必須拿出一整套影像方案;每一款主流移動處理器,都必須在AI算力與影像能力上下功夫;每一家手機大廠,都在佈局和發力計算攝影的全新可能性。

回頭看看,或許我們會突然有點疑惑,這場變化究竟是怎麼來的?

2017年,我們率先預測過華為會在移動晶片中部署AI能力,解決視覺與影像的針對性計算問題。四年過去,手機影像的變化已經遠超過我們當時的預期。對此或許只有一種解釋:華為在AI攝影與移動影像上推動的改變,最終成長為行業內一場不可逆的深刻變局。

在這場變局中,手機的影像能力複雜度全面提升;計算、智慧、鏡頭三者間的關係被徹底重構;技術複雜度升級的同時,移動影像的體驗門檻卻大幅降低,讓大眾體驗到了影像之美。

在技術協同的驅動下,端側智慧、計算系統、多攝協同,這些幾年前完全陌生的詞彙加入了手機影像的“文藝復興”。推進影像從畫素時代,轟轟烈烈來到了智慧時代。而華為在手機市場中的產業影響力,構成了整場變局中當之無愧的路標。

在2021年的手機影像盛宴開席前,我們不妨回溯一下整個故事。一起重溫一次這場手機影像的文藝復興。讓手機鏡頭變成藝術,故事要從2017年的秋天說起。

智慧鑰匙

如今,AI技術已經鋪滿大街小巷,人臉識別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但在2017年,社會各界還處在AI技術到底有什麼用的討論之中,更少有人把AI技術與手機攝影結合在一起。即使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提出了AI影像優化相關應用,也沒有認為AI作為軟體演算法,必須有獨立的硬體單元來進行算力支撐。

但華為卻在這個時間節點,準確認識到AI可以成為手機影像的一把鑰匙。回溯其邏輯,華為的洞察出發點在於,當時手機影像能力已經有專業性愈發明顯、引數不斷細化的趨勢。但手機顯然不是單反,它的影像之美應該觸手可及,而不是需要長時間的技巧學習和技術打磨。為了在手機影像的技術複雜性與使用者體驗趨向簡單之間完成平衡,AI自帶的識別、判斷與場景化輸出能力似乎是最佳答案。

另一方面,手機影像中的諸多痛點都恰好可以被AI解決。比如夜拍模式下的防抖能力可以被AI技術加強,動態捕捉與視訊拍攝可以應用AI的預判分析能力。想要達成手機影像能力全面提升,全面擁抱智慧就是大勢所趨。

接下來的一個洞察,是華為發現AI處理能力必須放置在端側。一方面這是因為手機中的影像資料屬於使用者的高度隱私,利益雲端AI算力完成處理始終留有隱私隱患;另一方面手機影像的美好應該是實時化、即刻回饋的。如果使用者要登上一夜才能讓照片更美,那顯然會大煞風景。

把使用者價值放在核心,再排除所有其他選項,那麼即使剩下的路從未有人走過,也是必然正確的。最終結果是2017年的秋天,華為推出了全球首款具備專項AI處理單元NPU的移動SoC晶片麒麟970。隨後搭載麒麟970的Mate10系列首次推出了AI攝影概念,將端側AI正式引入了手機產業。

2018年,華為在P20系列繼續深入挖掘了AI與影像的化學反應,首次推出了“AI影像大師功能。P20系列獨有智慧模式推薦,可以針對不同的場景進行自動調校和引數設定,能夠實時定位拍照主體,自動識別物件的屬性並對不同屬性的物件進行不同演算法的呈現,擁有共19類500多種攝影場景推薦。在當時P20驚豔了整個業界的手持夜景模式中,也整合了華為的AI防抖技術以及AI演算法識別物體技術。讓使用者放棄三腳架,依舊能捕捉絢麗的夜色。

隨後幾年,我們能看到幾乎沒有終端廠商不推出AI攝影能力,實現了國內外“無AI攝影不手機”的盛況。而高通、蘋果也相繼跟隨了華為端側AI處理能力的判斷,AI任務處理單元成為手機繼CPU、GPU之後的計算必備要素。

那段日子,華為找到了AI這把鑰匙,手機影像也找到了華為這把鑰匙。

馴服時空

此後幾年,我們正式見證了手機影像的井噴式發展。2015-2016年,手機產業的同質化競爭是行業內最被廣泛討論的議題。但到今天類似聲音已經寥寥,其中因素或許有很多,但必然包括華為在手機影像領域證明了,這個行業還有遠未到天花板的可能性。

總結這幾年華為在手機影像的突破,我們或許可以用這樣一個詞:馴服時空。

對於手機裝置來說,天然的重量、進光量、攝像頭承載空間等限制,讓影像創作很難克服來自時空的干擾。時間變化帶來了日月穿梭,給我們帶來了暗光、弱光、逆光等等問題;空間的近與遠讓目有不能及,給攝影帶來了長焦與微距的阻攔。

而華為的影像突破,就是不斷完成一場關於時空的突圍。從雙攝、三攝到四攝、五攝,從華為 P9的雙鏡頭徠卡色彩,到P10的人像攝影,從P20的暗光夜景模式,從P30的潛望式變焦架構,再到P40的全時段、全焦段超清影像。我們見證了P9開始讓使用者欲罷不能的徠卡色彩;在P20系列遇見了業界當時極為少見的1/1.73英寸超大型影像感測器;在P30系列感知到了桀驁不馴,充滿想象力的RYYB光譜;在P40 Pro+中,迎來了極其震撼,遠超人眼極限的10倍光學變焦、100倍雙目變焦潛望式攝像頭。這一路下來,夜晚被馴服了,色彩更新了,連光的極限似乎都被打破。使用者會好奇,還有什麼是手機影像不能做到的?同時又異常期待華為在手機影像上的下一次極限挑戰。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更多手機廠商選擇與專業光學、影像企業合作,多攝、超廣角、長焦、暗拍等技術一再成為華為引領,行業共同發展的影像之路。華為在影像上的持續迭代與創新,不僅讓華為站穩了高階市場的話語權,同時也讓更多廠商找到了走向高階的方式。

馴服光影的最終答案,是手機行業治癒了那顆曾經對未來充滿懷疑的心。

計算時代

從智慧崛起,到軟硬體持續迭代,當時間來到2020,過往的影像積累開始指向同一個全新方向:計算攝影。

2010年,史丹佛大學舉辦了一場技術沙龍,主題是討論能不能在攝影時,讓攝影裝置像計算機一樣去程式設計所拍到的影像。從而讓攝影不再是攝影師和精修師的天下,而是對所有普通人開放。但當時的討論結果是,所有單反、卡片機和智慧手機都不能滿足這一需求。

所謂計算攝影的核心思路在於,手機攝影並不僅僅是一臺手機+一個攝像頭。而是希望在拍攝時就調動手機的計算能力、演算法能力、硬體協同能力,把計算機的智慧和攝像頭的能力融合在一起。這能夠最大限度挖掘手機區別於專業相機的計算、處理能力,又能夠降低使用者使用門檻,實現智慧與藝術的融合。

而為了實現計算攝影這一目標,一方面需要手機具有強大的AI算力與影像處理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手機各種軟硬體體系實現高度一體化與協同控制。或許可以說,手機產業幾年來在算力、影像能力、智慧能力上的積累,都在為計算攝影這一步做準備。

在華為P40系列中,推出了集以往AI+影像處理能力於大成的XD fusion解決方案,宣佈華為成為第一批進入計算攝影賽道的玩家。我們曾經歸納過XD fusion的三大主要能力“

1、協調多攝

如何協調多攝像頭的影像採集,是XD Fusion的首個任務。每多一個攝像頭,就多出了一個資料輸入源,多了一系列疊加的任務處理方案。這時XD Fusion要統攝主攝跟廣角、TOF鏡頭、長焦鏡頭的融合關係,甚至P40 Pro+雙目長焦間的融合,讓多攝系統煥發出大於鏡頭組合的智慧能力。

2、場景化識別與處理

XD Fusion的第二個功能,是基於機器視覺技術,來進行影像語義的分割、理解和處理。通過高層次的語義分析,讓手機知道拍攝的物體是什麼,從而才能進行鍼對性的優化,尤其保證了去除路人、去除反光等AI能力的落地。

3、影像質量升級

在計算攝影體系中,每一張照片背後都包含訊雜比,滿阱容量等等問題。XD Fusion的能力在於,它會通過神經網路系統來處理畫質、色彩、光影、動態範圍、虛化程度等等問題,讓最終的成像瞬間精緻。

而對於使用者來說,我們可能不需要理解XD Fusion拆解後是什麼樣子。只需要知道手機能帶來源源不斷的影像驚喜。華為經常說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使用者,在計算攝影的啟幕時代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如今,蘋果和谷歌已經在計算攝影領域厲兵秣馬,而安卓陣營加入或許還需要時間。但華為的產業佈局毫無疑問構成了清晰的路標。我們會好奇計算攝影時代究竟如何到來,但絕不會擔心它是否成真。

結束語:產業的路標,美的原野

經過幾年的發展,AI、多攝、夜拍、超長焦、計算攝影,這些聽上去就酷酷的詞,一個個變成了我們拍照時的朋友。一個奇妙感受是,當我在景點被別人求助拍照時,拿起別人的手機竟有種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覺。智慧與計算或許就是這樣,它們到你身邊時悄無聲息,一段時間後你發現再也無法離開。

預判下一階段的影像突破,我們可以在華為的影像發展之路上斷言,手機的軟硬體協同能力還有提升空間,手機影像將富有更高程度的整合性,而計算攝影將是未來不可撼動的發展方向。這種判斷的根源,來自華為在影像領域有著清晰的產業路標,並對認定的價值方向持續大規模研發投入,錨定技術體系後不斷升級、持續優化。這種不斷整合與再突破的迴圈,把影像變成可持續生長,擁有充沛軟硬體底座的長期賽道。

而整個手機產業受惠於次,擁有了可以長期升級、投入,進行良性競爭的產業空間。對於科技產業來說,競爭與追趕並不可怕,真正有害的反而是同質化與缺乏創新方向。

對於手機廠商來說,計算攝影與手機影像是一條路;但對使用者來說,卻是一片關於藝術、關於創作,關於美的原野。

如果說文藝復興讓人類藝術擁有了無限想象力。那麼手機影像的計算與智慧時代,路標同樣指向著無限可能。

拿起手機,你就是達芬奇。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6475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