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電子商務與物流
4.1.1 物流及物流標準化
1.物流的概念
根據我國國家標準在GB/T18345—2006《物流術語》中的表述,物流(Logistics):“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配送、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資訊管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這一表述包含了物流活動內容及功能的兩個方面。
對物流管理的表述是:“為達到既定的目標,對物流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從對物流定義分析,可以認為目前所言的物流即是現代物流概念,它不是簡單的實物流動,而是供應鏈上的實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及業務流和商流的有機結合。
如果考慮資訊科技在現代物流中的作用,可以這樣對現代物流進行定義:現代物流是指原材料、產成品等實物從起點到終點及相關資訊有效流動的全過程,它充分運用資訊科技,將運輸、儲存、配送、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使用者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服務。
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泉”,依附於服務物件來發展。它解決的是經濟活動中如何提高“實物流動效率”的問題,這裡“實物流動效率”是指依據供應鏈管理理念(見4.4小節)透過一系列物流管理與操作,實現以最小的實物存量、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活動的需要和消費者需求,具體到企業就是從銷售、生產到採購整個過程的實物流動系統的最佳化管理。
2.物流的性質
物流具有生產性、社會性和服務性三種性質。
3.分類
宏觀物流是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活動,其主要特點是綜觀性和全域性性。宏觀物流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物流總體構成,物流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等。微觀物流是指消費者、生產者所從事的具體物流活動,其主要特點是具體性和區域性性。微觀物流的研究內容貼近企業經營管理實際,包括生產物流、供應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及廢棄物物流等。簡單地說,在大空間範疇內發生的物流活動,往往帶有宏觀性,屬於宏觀物流;在小空間範疇發生的物流活動,往往帶有微觀性,屬於微觀物流。
4.標準化
1)含義
物流標準化是指以物流作為一個大系統,制定並實施“系統內部設施、機械裝備、專用工具”等的技術標準,制定並實施“包裝、裝卸、運輸、配送”等各類作業標準、管理標準及作為現代物流突出特徵的物流資訊標準,並形成全國及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推動物流業的發展。
物流標準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含義:①從物流系統整體出發,制定其各子系統的設施、裝置、專用工具等的技術標準,以及業務工作標準;②研究各子系統技術標準和業務工作標準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統一整個物流系統的標準;③研究物流系統與相關其他系統的配合性,謀求物流大系統的標準統一。
以上三個方面是分別從不同的物流層次上考慮將物流實現標準化。要實現物流系統與其他相關係統的溝通和交流,在物流系統和其他系統之間建立通用的標準,首先要在物流系統內建立物流系統自身的標準,而整個物流系統的標準又必然包括物流各個子系統的標準。因此,物流要實現最終的標準化必然要實現以上三個方面的標準化。
2)意義
物流標準化是物流發展基礎
(1)物流標準化是實現物流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條件。
(2)物流標準化是物流服務的質量保證,物流標準化可以規範物流企業將工廠生產的合格產品保質保量並及時地送到使用者手中。
(3)物流標準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4.1.2 電子商務物流
1. 電子商務物流體系的建立模式
①電子商務與普通商務活動共用一套物流系統;②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和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ICP)自己建立物流系統或利用社會化的物流、配送服務;③第三方建立物流服務體系。
2.電子商務中物流方案的重點考慮因素
①電子商務消費者的地區分佈 ②配送細節 ③電子商務物流方案 ④物流成本與庫存控制
3.國內電子商務下的物流模式
1)自營物流模式
2)第三方物流模式(3PL)
第三方物流是指獨立於買賣雙方之外的專業化物流公司,以簽訂合同的形成承包部分或全部物流配送服務工作。例如“四通一達”、順豐等
3)第四方(4PL)物流模式
第四方物流是指一個供應鏈整合商,它對公司內部和具有互補性的服務供應商所擁有的不同資源、能力和技術進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第四方物流公司應物流公司的要求為其提供物流系統的分析和診斷,或提供物流系統最佳化和設計方案等。其關鍵在於為顧客提供最佳的增值服務,即迅速、高效、低成本和個性化服務等。藉助第四方物流對整個供應鏈及物流系統進行整合規劃,供應鏈供應商進行資源整合,資訊及網路優勢,可大大減少對物流設施的資本投入,降低資金佔用,減少投資風險。
4)聯盟物流模式
物流聯盟模式是一種介於自營和外包之間的物流模式,指多個物流企業透過建立一定的契約達成合作共識,進而構建企業間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共同合作的合作伙伴關係。
菜鳥物流就是一種聯盟式的物流模式,開放共享的物流資訊平臺,整合分析資料,建立一個協同供應鏈,收集整合資訊,用互通的資料、虛擬倉儲、雲端計算,已達到縮短物流半徑、縮減成本,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4.跨境電子商務下的物流模式
1)郵政包裹 2)跨境專線物流模式 3)快遞物流模式 4)海外(邊境)倉模式
4.2 物流系統與職能
4.2.1 物流系統及基本職能
物流系統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流功能單元構成,以完成物流服務為目的的有機集合體,是由所需輸送的物料和包括有關裝置、輸送工具、倉儲裝置、人員以及通訊聯絡等若干相互制約的動態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作為物流系統的“輸入”就是運輸、儲存、配送、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資訊管理等環節的勞務、裝置、材料、資源等,一般來講物流系統的輸入是指物流成本,而物流系統的輸出是由企業效益、競爭優勢以及客戶服務三部分組成。
物流的基本職能是指物流活動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以及透過對物流活動最佳的有效組合,形成物流的總體功能,以達到物流的最終經濟目的。物流的基本職分別是運輸、儲存、配送、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以及與上述職能物流資訊管理等七大職能,這些職能主要在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和物流資訊管理等物流活動中集中體現。
物流的基本職能可以分為三類,即物流主體職能(運輸、儲存、配送)、物流輔助職能(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和物流資訊管理職能。
4.2.2 運輸
運輸是物體藉助運力在空間上產生的位置移動。我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對運輸的定義是:“用裝置和工具,將物品從一地點向另一地點運送的物流活動”。
1. 運輸的作用及意義
運輸是物流的中心環節之一,可以說是物流最重要的一個功能
2. 運輸方式及特點
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多種方式聯運
4.2.3 倉儲
1.作用和意義
在物流系統中,將透過倉庫實現的“儲存”職能簡稱為倉儲。倉儲是“對物品進行儲存及對其數量、質量進行管理控制的活動”。它是物流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在物流系統中起著緩衝、調節和平衡的作用。倉儲和運輸長期以來被看作為物流活動的兩大支柱
倉儲的目的是克服產品生產與消費在時間上的差異,使物資產生時間效果,實現其使用價值.
透過倉儲,可使商品在最有效的時間段發揮作用,創造商品的“時間價值”和“使用價值”。利用倉儲這種“蓄水池”和“調節閥”的作用,還能調節生產和消費的失調,消除過剩生產和消費不足的矛盾。
2.機能
儲存,調節供需,調節貨物運輸能力,流通加工
4.2.4 裝卸搬運
1. 倉儲的作用和意義
裝卸搬運是指在同一地域範圍內進行的,以改變物料的存放狀態和空間位置為主要目的的活動。一般來說,在強調物料存放狀態的改變時,使用“裝卸”一詞;在強調物料空間位置的改變時,使用“搬運”這個詞。裝卸搬運與運輸、儲存不同,運輸是解決物料空間距離的,儲存是解決時間距離的,而裝卸搬運沒有改變物料的時間或空間價值,因而往往引不起人們的重視。可是一旦忽略了裝卸搬運,生產和流通領域輕則發生混亂,重則造成生產活動停頓。
2.裝卸搬運作業的分類
分類的方法有多種,可按作業場所、操作特點等進行分類。
1)按作業場所分類
(1)鐵路裝卸,指在鐵路車站進行的裝卸搬運活動。除裝卸火車車廂貨物外,還包
括汽車的裝卸、堆碼、拆取、分揀、配貨、中轉等作業。
(2)港口裝卸,指在港口進行的各種裝卸活動。如裝船、卸船作業、搬運作業等。
(3)場庫裝卸,指在倉庫、堆場、物流中心等處的裝卸搬運活動。另外,如空運機
場、企業內部以及人不能進入的場所,均屬此類。
2)按操作特點分類
(1)堆碼取拆作業,包括在車廂內、船艙內、倉庫內的碼垛和拆垛作業。
(2)分揀配貨作業,指按品類、到站、去向、貨主等不同特徵進行分揀貨物作業。
(3)挪動移位作業,即單純地改變貨物的支承狀態的作業(例如,從汽車上將貨物
卸到站臺上等)和顯著(距離稍遠)改變空間位置的作業。
以上作業又可分為手工操作、半自動操作和全自動操作。
3.裝卸搬運作業的方法
可按作業方式、作業物件、作業手段、裝置作業原理等進行分類。
1)按作業方式分
(1)吊裝吊卸法(垂直裝卸法)主要是使用各種起重機械來改變貨物的鉛垂方向的位置為主要特徵的方法,這種方法歷史最悠久、應用面最廣。
(2)滾裝滾卸法(水平裝卸法),是以改變貨物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為主要特徵的方法。如各種輪式、履帶式車輛透過站臺、渡板開上開下裝卸貨物,用叉車、平移機來裝卸集裝箱、托盤等。
2)按作業物件分
(1)單件作業法,是人力作業階段的主導方法。目前對長大笨重的貨物,或集裝會增加危險的貨物等,仍採取這種傳統的單件作業法。
(2)集裝作業法,指先將貨物集零為整,再進行裝卸搬運的方法。有集裝箱作業法、托盤作業法、貨捆作業法、滑板作業法、網裝作業法及掛車作業法等。
(3)散裝作業法,指對煤炭、礦石、糧食、化肥等塊、粒、粉狀物資,採用重力法(透過筒倉、溜槽、隧道等方法)、傾翻法(鐵路的翻車機)、機械法(抓、舀等)、氣力輸送(用風機在管道內形成氣流,應用動能、壓差來輸送)等方法進行裝卸。
另外,按裝卸裝置作業原理分,有間歇作業法(如起重機等)和連續作業法(如連續輸送機等);按作業手段和組織水平分有人工作業法、機械作業法、綜合機械化作業法。
4.2.5 配送中心
1.作用
配送是指按使用者的訂貨要求,在物流中心進行分貨、配貨工作,並將配好的貨物送交收貨人的過程。
由生產地至配送中心之間的商品空間轉移,稱為“運輸”,而從分配中心到使用者之間的商品空間轉移則稱為“配送”
2.配送中心概念
配送中心就是從事貨物配備(集貨、加工、分貨、揀選、配貨)和組織對使用者送貨,以高水平實現銷售和供應服務的現代流通設施。配送中心是基於物流合理化和發展市場兩個需要而發展的,是以組織配送式銷售和供應,執行實物配送為主要功能的流通型物流結點。它很好地解決使用者多樣化需求和廠商大批次專業化生產的矛盾,因此,逐漸成為現代化物流的標誌。配送中心是一種新興的經營管理形態,它具有滿足多樣少量的市場需求及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但是,由於建造企業的背景不同,其配送中心的功能、構成和運營方式就有很大區別,因此,孔配送中心規劃時應充分注意配送中心的類別及其特點。
3.分類
1)按配送中心的設立者分類
(1)製造商配送中心是以製造商為主體的配送中心
(2)批發商型配送中心是由批發商或代理商所成立的配送中心
(3)零售商型配送中心是由零售商向上整合所成立的配送中心
(4)專業物流配送中心是以第三方物流企業(包括傳統的倉儲企業和運輸企業)為主體的配送中心
2)按服務範圍分類
(1)城市配送中心是以城市範圍為配送範圍的配送中心
(2)區域配送中心是以較強的輻射能力和庫存準備
3)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類
(1)儲存型配送中心,其有很強的儲存功能
(2)流通型配送中心,包括透過型或轉運型配送中心,基本上沒有長期儲存的功能,僅以暫存或隨進隨出的方式進行配貨和送貨的配送中心。
(3)加工型配送中心,以流通加工為主要業務的配送中心
4)按配送貨物的屬性分類
可以分為食品配送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醫藥品配送中心、化妝品配送中心、家電品配送中心、電子產品配送中心、書籍產品配送中心、服飾產品配送中心、汽車零件配送中心以及生鮮處理中心等
4.功能
配送中心是重視商品流通的全方位功能,同時具有商品儲存、流通行銷、分揀配送、流通加工及資訊提供的功能。
5.作業流程
進貨,搬運,儲存,盤點,訂單處理,揀貨,補貨,出貨,配送作業
4.2.6 物流資訊管理
1.定義
物流活動進行中必要的資訊稱為物流資訊。所謂資訊是指能夠反映事物內涵的知識、資料、資訊、情報、影像、資料、檔案、語言、聲音等
2.職能
如果把一個企業的物流活動看作是一個系統的話,那麼這個系統中就包括兩個子系統:一個是作業子系統,包括上述運輸、儲存、裝卸搬運、配送、包裝、流通加工等具體的作業功能;另一個則是資訊子系統。資訊子系統是作業子系統的神經系統。
3.作用
物流系統中的相互銜接是透過資訊予以溝通的,而且基本資源的排程也是透過資訊的傳遞來實現的。
4.物流資訊系統
物流資訊系統是物流企業針對環境帶來的挑戰而做出的基於資訊科技的解決方案,它是物流企業按照現代管理思想、理念,以資訊科技為支撐,所開發的資訊系統。該系統充分利用資料、資訊、知識等資源,實施物流業務、控制物流業務、支援物流決策、實現物流資訊共享,以提高物流企業業務的效率、決策的科學性,其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3 現代物流資訊科技
4.3.1 電子商務條件下物流技術發展(略)
4.3.2 電子商務物流的資訊科技
1.自動標識與資料採集技術
2.條形碼技術
3.射頻標識
4.機器視覺技術
4.3.3 其他主要物流資訊科技
1.GPS 技術及應用
2.控管技術及應用
4.3.4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略)
4.4 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
4.4.1 供應鏈管理框架
所謂供應鏈,是指產品生產和流透過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需網路,即由物料獲取、物料加工、並將成品送到使用者手中這一過程所涉及的企業和企業部門組成的一個網路。
所謂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一項利用網路技術解決企業間關係的整體方案。目的在於把產品從供應商及時有效地運送給製造商與最終客戶,將物流配送、庫存管理、訂單處理等資訊進行整合,透過網路傳輸給各個參與方,其功能在於降低庫存、保持產品有效期、降低物流成本以及提高服務品質。
這裡所提出的供應鏈管理框架包括三個相互緊密聯絡的要素的結合:供應鏈的結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供應鏈管理的組成要素。供應鏈的結構是由供應鏈成員及成員之間的聯絡所組成的網路;業務流程是指為客戶產生價值輸出的活動;管理組成要素是那些使業務流程跨越整個供應鏈上得到整合和管理的變數。
4.4.2 供應鏈的失調與協調
1.供應鏈失調與牛鞭效應
2.供應鏈協調的主要障礙(激勵障礙,資訊傳遞障礙)
4.4.3 供應鏈的平臺化管理
平臺的產品體系架構:一個完整的基於供應鏈管理平臺的產品體系結構應該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供應鏈管理應用平臺,供應鏈管理業務標準,供應鏈管理系統功能,供應鏈管理操作工具和供應鏈管理資訊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