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儀
來源:https://chengxuzhixin.com/blog/post/cheng-xu-yuan-gong-qing-neng-li.html
最近看到有些使用者的使用情況和設想的不一樣,本以為輕鬆理解的文案竟然也有客訴。有些使用者習慣沒有去改變,以為使用者都很容易使用,結果客服還是收到了諮詢。網上關於雙十一的討論又再次熱鬧起來,某些人終於意識到消費者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了。作為程式設計師,也需要理解使用者,換位思考,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
站在開發者的角度,有時候無法理解使用者的行為,本質上是存在資訊不對等。我們掌握了全部的資訊,自然而然就能得出結論,而且每天都在操作同一套系統,邊邊角角的功能也都用的滾瓜爛熟。使用者就不一樣了,可能用的最熟悉的操作也是在客服指導下學會的,那些不常用的功能,可能還就真的搞不懂。
能站出來反饋問題,甚至謾罵的,都是真心熱愛的。在流行“用腳投票”的今天,還能聽到使用者的反饋,確實是令人欣慰的。有些網站或應用是使用者強依賴的,比如微信,哪怕一個小問題對個體來說可能都是大問題。那些可替代的應用,如果讓使用者不爽了,可能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看到使用者的吐槽,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從使用者的視角找到產品的痛點。沒必要遮遮掩掩,痛痛快快地承認產品有不足,有改進的空間,真誠相待。大部分吐槽可能只是情緒的發洩,明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發現更深層次的訴求,使得產品向好的方向發展。換位思考,感知使用者,理解使用者,就是共情。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賈伯斯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知道使用者想要什麼。消費者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賈伯斯一拿出蘋果的產品,他們就知道了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東西。在網際網路時代,共情能力是非常寶貴的能力,對工程師來說更是基礎能力。
產品的進步更新,主要來自於團隊的自我驅動,另一方面則是使用者的反饋。尤其是核心使用者的反饋,能夠挖掘出使用者對產品的深度思考,而且是長期存續的。使用者是否願意反饋,能否持續反饋,理解了這些就能更好地與使用者相處。有的產品做大了就開始忽略使用者,設計各種複雜的互動方案,引得使用者怨聲載道。
最近又有文案要優化了,長期存在的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使用者不理解不是使用者的問題,是我們程式碼沒寫好、文案不清晰。很多網際網路產品都已經實現了傻瓜式操作,不需要專門的客服進行指導,使用者只要稍微探索一下,就能理解產品的設計。如果使用者的理解成本很高,說明我們還沒有達到最優的設計,對資訊的傳遞和理解還有障礙。
比如,頁面上提示資訊可以多加一些,在報錯阻塞操作之前就讓使用者瞭解規則,按規則要求輸入資料。如果有多步操作,需要用麵包屑提示進度。報錯文案儘量人性化,不要用程式語言(比如把 Exception 展示給使用者)。頁面元件有聯動時,提示和報錯更要展示在合理的位置,否則使用者一臉懵逼。跨頁面的跳轉互動,儘量早點報錯,不要到了第二個頁面發現資料不對,又讓使用者重新填一遍。
如果有一天你成為了架構師,可能體會會更深一點。坐在身邊的同事對架構設計不滿意,指出各種缺點和痛點,一寫程式碼就發牢騷。相似的人更容易共情,能親眼看到別人的處境和困難。使用者和我們的距離更遠,甚至連交流真實想法的機會都沒有,更需要共情能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務使用者。
希望有一天,可以自信地說“我們的產品還不完美,但會一直進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