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的作用應該是窮盡其軟體開發和設計的技能,完成一個個能夠提高效率、解放雙手、讓人們生活更便捷的工具和平臺,而不是幫助產品經理梳理業務邏輯。然而,實際如此嗎?恐怕諸多程式設計師都有話說,甚至是“有個馬賣批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君不見很多程式設計師,一方面得寫程式碼,一方面還得給無償輔佐產品經理這個小皇帝。給產品經理上業務課、幫助他們修改“比草稿還垃圾”的產品需求文件。通常來講,只要是稍微複雜一點的專案,產品經理的初版需求文件只是提了一句話的需求,和百十字欠考慮的需求描述,和邏輯混亂無法串通的流程圖。後面的內容都是拉著程式設計師進行需求評審——討論——修改——再評審——重複此步驟,然後定稿,然後開始開發,開發途中再調整需求……。一切的一切,程式設計師在“抗大旗”,需求的調研,可行性討論,歷史相容性,未來擴充性,介面設計的使用者體驗問題都是程式設計師要考慮的事情和"本職工作",問題弄清楚了之後,還需要給產品經理講懂。同時還需要承擔專案開發中延期的風險,專案上線中失敗的風險,專案上線後附帶的風險。然後上線之後,上線成功的郵件通常是產品經理來發:“經過1個月的艱苦奮鬥,我們的xx功能終於上線了,感謝相關技術人員的付出,謝謝”。無論你付出了多少工作,你都是相關技術人員,一筆帶過。
我時常為大多數程式設計師感到悲哀,他們就像一位託孤大臣,輔佐小皇帝治理朝政。小皇帝啥都不會,啥都不懂,一切都是託孤大臣要操心的事情,但是還得給小皇帝下跪,把奏摺寫好遞上去,請求他的旨意。等小皇帝長大了,江山還是他的,他能否念你的好可不一定,他沒準還把你辦了。
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境地?我時常想起這個問題,我覺得本質還是人的問題、門檻的問題、所處公司環境的問題。但是我感覺很複雜,三言兩句又說不清楚,且每個公司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很明顯的事實:“程式設計師有門檻,有衡量的標準,有可量化的標準;產品經理則不然”,什麼人都能轉行乾產品經理,只要他具有一個本科學歷。程式設計師則不然,通常我們招聘一個程式設計師,會要求他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面試的時候我們會問很多專業問題,比如:程式語言特性問題,軟體框架問題,演算法問題,快取問題,事務問題,併發問題,冪等問題,一致性問題,高可用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確切的專業問題,不容你忽悠,不容你滿嘴跑火車,你會你就能回答好,不會就肯定無法隨便瞎說,瞎說只會掉價。
程式設計師需要掌握相當多的專業知識,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要想掌握這麼多知識,可不容易,門檻還是很高的。而產品經理呢?我認為產品經理的門檻也很高,我覺得最起碼應該足夠聰明、具有很好的邏輯性、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至少具備某一個行業的業務知識、具備一定的互動設計能力、具備較好的文字能力等、大致懂一點技術就更好了。而實際上呢?很多產品經理都是“拖後腿的”,這一點我不用多說什麼,垃圾的產品經理你們都碰到過。
我不是要貶低產品經理,我尊重每一個工種,實際上我也有同事和熟人在做產品經理,他們有的設計了瑜伽APP,有的設計了運動方面的APP,有的設計了財務方面的網站,也有在銀行做產品經理的,他們都乾的不錯,設計的產品足夠簡單實用,介面美觀,佈局合理,操作便捷。我也不是說產品經理完全沒有門檻,但現實是很多產品經理真的沒水平。我痛恨那些“小皇帝型的產品經理”,啥都不懂,啥都不會,就是看了幾本書背了一些入門概念,學會畫點簡單的axsure原型圖,然後PRD文件就是垃圾草稿,原型圖就是個圖片流程都串不起來。跟他一起工作,你得揹著他負重前行,疲憊不堪。
諸位猿人朋友們!程式設計師的作用不應該是幫助產品經理梳理業務邏輯啊! 我們不應該浪費時間去做無意義的扯皮,不應該浪費時間去幫他忙梳理不成熟的想法和產品初稿。如果說一個產品需求能正式啟動的時候,文件大概是90分,那麼初稿我認為至少的達到70以上。也就是基本不用改太多,也不需要開發補充太多內容,也不需要開一遍又一遍的會議去討論修改。
如果產品人員優秀一點,能夠做好他的本質工作,需求明確,文件詳盡,調研充分,邏輯清晰,設計合理,互動簡單良好。我們看著這樣的高水平文件,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學習的價值。如果產品的想法也比較好,能超過我們技術人普遍的技術思維之上想事情,能讓我們感受到技術之外的好想法,那麼跟他們交流也能擴充我們的思維和眼界。
如果你所在的環境,產品經理很垃圾,我勸你離開。程式設計師的作用不應該是幫助產品經理梳理業務邏輯!。程式設計師的作用應該是,幫助優秀的產品經理實現他們卓越的想法,讓人們看到技術的價值。而不是沒日沒夜的幫助垃圾產品經理梳理業務邏輯,教他寫文件,明明我們已經都知道的事情,還要讓他明白,然後再讓他反過來告訴我們做什麼。功勞也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你只是寫了一些未來還需要翻來翻去的爛程式碼,你的收穫是什麼?成果是什麼?花在他身上的時間值得嗎?為什麼不和更優秀的人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