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日報》刊發文章稱,美國密西根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小孩從四歲開始,就會出現因壓力而進食(stress eat)的現象,孩子們儘管肚子不餓,卻借吃東西舒緩情緒的行為,容易讓幼兒長大後產生肥胖隱患。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米勒(Alison Miller)表示,以前的研究顯示,童年時期如果有欠佳的極端經歷或遭遇壓力,長大後容易導致肥胖或過胖。但究竟是如何走上肥胖之路的,卻一直沒有相關研究。

新發表在學術兒科期刊(Academic Pediatrics)的研究顯示,4歲到7歲的小孩,遭遇壓力時,也開始會有“藉著吃東西舒緩情緒”的行為,她說,很明顯這些小孩之後,容易發生肥胖或健康受到威脅情形。

這份研究中,研究者從2009到2015年,觀察207名低收入家庭小孩,記錄孩子們遇到壓力時的進食行為,結果發現,受觀察幼兒在不飢餓的狀況下,只要面臨壓力,就會增加進食行為,而這個現象,可以解釋為“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overeating)。

在這項研究中,所謂兒童遭受的早期壓力,主要指家庭環境混亂,或者長期生活在負面事件中,例如目睹暴力或流血創傷事件,或者經歷物質匱乏。貧困兒童特別容易暴露在暴力行為、食物缺乏及情緒憂慮之中。這些壓力會影響神經、認知、社會情緒、身體健康等。

研究指出,生活在壓力下的幼兒,儘管肚子不餓,還是會藉著情緒性暴食而緩解壓力。米勒說,關注幼兒飲食,來擬出因應壓力應對策略,是很重要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式。

米勒表示,公共衛生健康機構應該在早期篩檢這些風險,解決小區健康議題,包括食物短缺、運動不足,給予家長支援,協助增進兒童適應壓力的調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