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堅戰裡,整個醫療行業無疑站在了抗疫戰爭的前線。

他們中,有“逆行”奔赴湖北各市的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有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在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上為病人,尤其是慢性病、孕婦等特殊人群“義診”的醫生們,也有提前復工加班加點生產緊缺醫療物資的普通工人們。

從口罩、消毒液、體溫計、非處方藥等大眾需求品,到防護服、醫療裝置、抗肺炎藥物等專業醫療物資,我們還看到許多業務與本次疫情相關的本土和外資醫療企業挺身而出,不僅第一時間安排加班加點生產緊缺物資支援一線,還積極提供資金、產品和研發上的支援,竭盡全力試圖拖住病毒蔓延的腳步。

這場戰疫,對整個醫療行業來說,是一場壓力極大的考驗,其中的過程必是艱辛的,但現在經歷的這些困難與變化也很有可能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催化劑與加速器。

在本文中,貝恩希望與醫療從業者共同思考:在疫情期間和之後,中國醫療行業的政策導向、患者行為和行業趨勢將發生哪些變化,對醫療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將帶來哪些短期和長期的啟示。

醫療行業的特殊性

由於疫情防控,許多地方的醫院暫停或暫緩了部分常規診療服務,與此同時,一些普通病人為避免風險也選擇少去或儘量不去醫院,由此導致常規診療服務的需求下降。疫情也導致許多企業原本正常的業務活動被打斷,例如中華醫學會通知延期召開四月份前的所有學術會議。對大多數主營業務與疫情並不直接相關的醫療企業而言,今年一季度的營收將面臨巨大壓力。然而,疫情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醫療行業的重要性與長期潛力,此次疫情也可能成為中國醫療行業長遠發展的催化劑與加速器。我們認為,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醫療改革進一步加速

此次疫情暴露出中國醫療體系的諸多問題,及其對社會和各級政府機關的重大影響。經此一役,政府機關將更加重視醫療體系的進一步建設與完善,同時加大巨集觀政策和執行層面的改革力度,加速政策落地實施。

2.醫療產業“數字化和消費者化”的轉折

雖然中國的消費品領域數字化居世界領先地位,但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行業仍對數字化持較為保守的態度。雖然國家提出了加大醫療數字化建設的巨集觀指導意見,但現狀下仍可看到一座座以醫院為單位“資訊孤島”。本次疫情也暴露出了醫療資訊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長期以來,中國醫療行業的服務模式是病人去線下醫療機構看病,本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消費者/患者對新興的數字化醫療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以及他們在診斷、治療、醫療產品等各個環節中的決策行為。消費者自身決策重要性的提高也將為醫療行業帶來諸多潛在創新機會。

3.醫療企業應相機而動

本次疫情中,中國醫療行業參與者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體現在包括診斷與製藥研發、現代化醫藥供應鏈與物流、數字化醫療企業等方面。我們認為,醫療企業應在變局中審時度勢,果敢行動,加大投資,抓住疫情中行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疫情有望進一步加速醫改程式

以史為鑑,03年非典疫情結束後,政府展開了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重點加強醫療的可及性,包括:推行全民醫保、醫療衛生向公益性質轉變、提高患者支付能力、大規模建設基層醫療和衛生系統,以及增加醫療服務供給等。此外,政府也加快建設衛生應急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疾病監測報告體系,並在各地設立疾控中心。

而15年以來,中國醫療改革的主旨已經由初期的建立基本體制,進化為可及性、效率與質量的聯動發展。本次疫情中,醫改成效初步顯現。貝恩認為,醫改的長期邏輯不會因疫情改變,但改革的步伐有望加快,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

推動分級診療

提升基層、低線城市醫院的可及性和患者覆蓋能力,分流大型三甲醫院患者,引導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近就診,最終實現醫患資源的精準匹配。

本次疫情中,基層醫院已在發現、防控和隔離方面起到關鍵作用:武漢金銀潭醫院首批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中,就有來自優撫等二級醫院的轉診。據報導,截至1月29日,湖北省549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以及所有鄉鎮衛生院,均已設定24小時發熱門診。同時,部分基層醫院已具備了患者治癒能力。

從長遠看,中國的分級診療將會讓基層醫療機構扮演類似已開發國家醫療體系中的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 簡稱GP)的角色,通過有效的轉診機制,對現有大型公立醫院的科室制醫療服務形成補充,進一步提升整個醫療系統的效率。

此次疫情中,一些國家相對健全的GP-SP體系就為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通過高效普遍的初診和嚴格的分診,避免了對大型醫院的資源佔用。這樣的體系對於中國醫療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控本降費

通過集中採購、帶量採購、兩票制/一票制、藥佔比/耗佔比、按病種付費等舉措,對醫療價值鏈降本增效。相比非典,此次疫情很可能將對我國整體經濟和醫療系統造成更大的負擔,這將促使降本提效的醫改舉措進一步加速。

鼓勵醫藥和器械等產品創新

推出上市許可人、特殊審批/優先審批、海外試驗資料互認等舉措,加快創新藥上市速度。外資創新品種引入步伐或將加快。同時,鼓勵國產替代,引導國內醫療產業創新轉型。

本次疫情中,吉利德的在研藥物瑞德西韋快速進入臨床特殊審評,預示著對我國有重大意義的新藥審評速度進一步加快,臨床溝通機制有望進一步靈活。同時,病毒相關檢測試劑盒的快速研發和獲批,也體現了我國本土體外診斷企業近年來在政策引導下取得的大幅進步。

鼓勵醫療數字化

鼓勵大資料、AI診療,同時推進網際網路醫院、網際網路醫藥零售等價值鏈發展。長期來看,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將持續幫助國內資源緊張的公立醫療系統提升診療效率,減輕負擔。本次疫情期間,對大規模患者資料進行精準化、系統化的追蹤和分析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由此可見,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關鍵醫療IT基礎設施將有望得到加速推廣,並進一步促進分級診療和處方外流實施。此外,一些AI技術(如AI輔助醫用測溫技術)已經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有效應用,而網際網路醫療和醫藥零售更是在此次疫情中大放異彩。

醫療產業“數字化和消費者化”的轉折

消費者數字化行為養成和數字化醫療加速發展。中國患者長期的線下診療習慣及傳統醫院相對封閉的體系導致了網際網路醫療雖然呼聲高,但仍然未能實現實質性的突破。此次疫情將許多困於家中的中國患者推向了網際網路平臺,為網際網路醫療培養使用者習慣、提升使用者付費意願提供了良機。疫情發展至今,多個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已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同時,各級政府機關將進一步在醫院內大力推動醫療數字化發展,打破醫院的資訊孤島,並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醫療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貝恩認為,本次疫情將會推動中國醫療體系的數字化進入一個更加快速的實質性增長階段。

零售藥房,尤其是O2O渠道,將持續發力。醫院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藥品銷售渠道,此次疫情爆發後,更多消費者前往零售藥房,除了購買口罩和各類抗病毒非處方藥之外,部分慢性病患者也避開醫院而選擇前往零售渠道取藥。由於疫情限制了消費者線下采購活動,網際網路O2O渠道也更為消費者青睞,同時也對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零加成、藥佔比、帶量採購等政策的持續落實,這次疫情可能將加速近年來處方外流的程式。

商業健康險參保率有望提升。17年前,商業健康險在中國尚處於新興階段,03年的非典疫情曾為商業健康險保費收入帶來過短期快速的提升。時至今日,隨著網際網路保險的湧現、保險產品及渠道多樣性的提升,尤其是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險種的推出,這次疫情可能為商業健康險帶來更強勁的推力。

疫情對醫療行業各細分領域的影響

貝恩給醫療企業的建議

我們認為,無論是本土還是跨國醫療行業,應臨危不亂、相機而動,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行動。

1.正確評估疫情的影響

從短期來看,在不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醫療企業應根據疫情發展適度調整年內業績指標和相應預算。

2.戰略性地採用數字化舉措

短期內,在傳統線下銷售市場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醫療企業可以大膽嘗試數字化的銷售和營銷工具,將此次疫情視為數字化轉型的契機。在長期則通過自建、外部合作、併購等方式持續性地建設數字化能力,通過數字化工具的開發應用和各類資料的採集分析,為患者、醫生或渠道實現更好的客戶體驗,並提升企業日常運營的透明度和效率。此外,隨著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電子處方和診療資訊系統等醫療IT基礎設施的持續建設,企業也應當思考如何與政府、醫療機構、產業鏈上下游實現資料的互聯互通,在中國醫療系統全面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贏得先機。

3.積極投身抗疫、加強政府事務

在醫療系統中建立企業和品牌信任度,為長期合作關係打下基礎,尤其是直接提供疫情防控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企業,例如:體外診斷、防護耗材、針對性藥物、醫藥物流、第三方檢驗等等。

此外,通過在這一特殊時期對疫情防控提供資金、產品乃至學術上的支援,醫療企業可以與各級政府強化溝通機制,從而在長期更好地追蹤、掌控乃至影響塑造行業政策。跨國企業尤其應該藉此機會思考如何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公司”,在政策導向整體鼓勵本土企業進口替代的背景下,抓住機會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

4.謹慎實行控本降費,優化深化市場覆蓋

中國醫療行業控費降價的大趨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企業要避免因為疫情的短期影響做出過於激進的決策。在控制成本時,企業需要格外謹慎以下幾個方面:產品研發創新、市場準入、渠道與商務、數字化轉型等等。同時,企業也應積極投資,進一步做大做深市場覆蓋:優化銷售與渠道資源以實現更廣的覆蓋和更深的下沉,為疫情後極有可能加速和深化的分級診療做好準備。

5.選擇性地尋求併購整合機會

在這一特殊時期,醫療行業各個細分產業的中小企業都有可能以更有吸引力的價格尋求出售。企業要緊密追蹤行業內的結構性變化,抓住機會進行橫向或縱向整合,或是收購能夠幫助自身建立差異化能力(尤其是數字化能力)的資產。

最後,貝恩想向奮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醫療行業從業者,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和謝意。望疫情過後,大家能繼續攜手,共同見證中國醫療行業的美好未來。

作者資訊:張鹹毅是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醫療保健業務主席

來自:bain